张英民
- 作品数:47 被引量:80H指数:5
- 供职机构:邯郸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手术技巧.方法:以我院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对患者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手术前后对比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为(7.25±0.23)分,ODI评分为(75.86±3.26)分,术后1d,随访1个月、末次随访后VAS评分分别将为(1.96±0.21)分,(1.32±0.22)分,(1.11±0.15)分,ODI评分分别为(23.26±3.02)分、(15.14±1.44)分、(13.26±1.25)分,采用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的优良率达到91.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早期应用针对腰椎狭窄效果显著,改善了神经根在患者侧隐窝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 张英民郭洪生薛伟王培霞黄秀君索艳晖康少英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侧隐窝
- 多b值DWI序列ADC值在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椎体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序列ADC值用于鉴别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椎体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68例(A组)及椎体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患者74例(B组),分别测量其多b值DWI下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多b值DWI鉴别两者的价值。结果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形态多为楔形及凹陷形、椎体后缘成角,椎体内可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b值DWI以等或低信号为主;椎体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形态多为倒楔形及扁平形、可见椎体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b值DWI以高信号为主。两组患者的ADC值均随着b值增加而下降,但A组的ADC值显著高于B组(P<0.05);b值分别取0、100、200、400、600、800 s/mm^(2)时,鉴别二者的AUC值分别为0.671、0.706、0.897、0.918、0.743、0.712;当多b值DWI取400 s/mm^(2)时的诊断效能最佳(P<0.05),其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0.12%、86.34%、91.37%、73.85%、72.17%及77.71%。结论MRI形态学对于鉴别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与椎体转移瘤病理性压缩骨折有一定的帮助,而多b值DWI取400 s/mm^(2)时,具有最佳的诊断效能。
- 王振兴薛伟魏萌康少英张英民
- 关键词:ADC值脊柱压缩性骨折骨质疏松椎体转移瘤
- 唑来膦酸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观察
- 2023年
- 探讨鲑鱼降钙素与唑来膦酸对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病人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2021年9-2022年9月份在我院住院的行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手术的病人,其人数为73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3个组,A组24名病人接受单纯唑来膦酸治疗,B组24名接受单鲑鱼降钙素,C组25名接受唑来膦酸加用鲑鱼降钙素。结果 治疗后3组病人的下肢功能障碍评分、腰椎、胸椎、尾椎骨密度、治疗优良率、副反应等较治疗前明显好转。C组与 A、B组相比,术后肢体功能障碍评分、腰椎、胸椎、尾椎骨密度均显著高于 A、B组(P<0.05)。C组的疗效优于 A、B两组(P<0.05)。A组与B组在以上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在治疗后的总副反应发生率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应用唑来膦酸和鲑鱼降钙素,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骨密度,提高其生存质量,疗效明显高于单独使用。
- 张凯康少英杨武燕张金盼张英民
- 关键词:唑来膦酸
- 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的逆行筋膜瓣的临床研究
- 索艳晖张英民李华陈秀梅孔霞史淑霞等
- 该项目是创伤外科的重要研究课题,理想的创面覆盖方法、应是简便、易行且不影响供区的功能。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的逆行岛状筋膜瓣的创新,使供区不留疤迹,解决了深部组织粘连及肢体功能的问题。该项目从临床病例实践中证实了手术方法...
- 关键词:
- 关键词:创伤外科手术
- 应用尺骨骨膜瓣转位治疗桡骨缺损
- 2008年
- 目的探讨临床常见的前臂桡骨缺损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3例患者以骨间背血管为蒂的尺骨骨膜瓣包绕前臂桡骨骨缺损已行髂骨植骨处。结果经随访2~15个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该骨膜瓣手术操作简单,解剖恒定,对供区影响小,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前臂桡骨骨缺损患者的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 索艳晖张英民程照华
- 关键词:骨间背动脉桡骨骨缺损
- 经甲钻孔加压包扎治疗创伤性甲下瘀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索艳晖邵新中张英民史淑霞
- 关键词:包扎瘀血创伤
- MALAT1通过miR-30调控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阐明MALAT1通过miR-30对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进行调控。方法收集临床骨巨细胞瘤及对照样本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MALAT1及miR-30表达水平;对骨巨细胞瘤进行原代细胞培养,获得纯化的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原代细胞系;构建MALAT1过表达质粒,合成miR-30mimic类似物及inhibitor抑制剂;在细胞系中过表达MALAT1质粒和/或miR-30相关片段,通过MTT实验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通过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迁移和侵袭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织对比,MALAT1表达水平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显著降低,而miR-30水平升高;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ALAT1存在于miR-30相互作用的序列,且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0可显著抑制MALAT1 WT质粒的报道基因信号,而对MUT突变质粒无效;单独过表达MALAT1或者miR-30 inhibitor抑制剂均可抑制基质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而且上下游拮抗实验表明,过表达MALAT1可抵消miR-30 mimic类似物引起的促进作用。结论 MALAT1、miR-30均参与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发展调控;MALAT1可通过调控miR-30抑制骨巨细胞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薛伟康少英郭洪生王培霞王振兴高庆亮李岩张英民王华军郑小飞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基质细胞
- miR-142-3p靶向PERK/Bip信号通路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究微小RNA-142-3p(miR-142-3p)靶向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信号通路对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60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挑选15只作为空白组,其余45只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最终39只建模成功,随机分为模型组、下调组、上调组,每组13只;建模成功后,空白组和模型组于膝部注射生理盐水,上调组和下调组分别于右膝关节腔内注射miR-142-3p mimic和miR-142-3p inhibitor。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膝关节活动度、压痛阈值、热痛阈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型胶原α1(COL1α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ERK/Bip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下调组miR-142-3p表达量降低,上调组miR-142-3p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miR-142-3p转染成功。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空白组和上调组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完整,模型组和下调组大鼠膝关节软骨退变,正常软骨结构丧失。与空白组比较,其他各组大鼠膝关节活动度较小,压痛阈值、热痛阈值较低,IL-1β、TNF-α、TGF-β、COL1α1、TIMP1 mRNA水平较高,PERK、Bip、Caspase-9蛋白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下调组大鼠膝关节活动度较小,压痛阈值、热痛阈值较低,IL-1β、TNF-α、TGF-β、COL1α1、TIMP1 mRNA水平较高,PERK、Bip、Caspase-9蛋白表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和下调组比较,上调组大鼠膝关节活动度较大,压痛阈值、热痛阈值较高,IL-1β、TNF-α、TGF-β、COL1α1、TIMP1 mRNA水平较低,PERK、Bip、Caspase-9蛋白表达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调骨关节炎大鼠miR-142-3p的表达可�
- 魏萌张英民康少英李建伟王振兴陈伟
- 关键词:骨关节炎
- 骨搬移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 张英民薛伟郭洪生陈伟王培霞黄秀君史书霞孔永霞
- 课题通过研究表明,骨搬移技术是临床上治疗棘手的骨缺损、骨不连、骨感染、关节僵直等“骨折病”最满意的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手术转移皮瓣、植骨、内固定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传统治疗方法治疗骨折病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费用高...
- 关键词:
- 关键词:骨折病
- 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漏诊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20年
- 骨盆骨折属于创伤骨科中严重的骨折类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约为3.48%[1-2],而且随着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多,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病死率可达18%~40%,其处理流程已经制定了相关的专家共识[4-7],强调了早期完善下肢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必要性,如果不早期完善相关血管检查,若患者合并少见的髂血管损伤则非常容易造成漏诊、延误治疗,从而造成患侧肢体永久性残疾,严重可危及生命。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首诊于外院、伤后2d于2020年1月9日转入笔者医院的骨盆骨折合并髂外动脉损伤的患者治疗过程,进一步明确漏诊原因,及时总结相关的经验,避免以后类似情况的发生。
- 李岩詹金华常青松王思思孙慧张英民董晓雷
- 关键词:骨盆骨折髂外动脉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