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汕

作品数:60 被引量:226H指数:10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2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6篇小麦
  • 14篇冬小麦
  • 14篇春小麦
  • 13篇种子
  • 12篇性状
  • 10篇大麦
  • 9篇干物质
  • 7篇农艺
  • 7篇农艺性
  • 7篇农艺性状
  • 7篇种子活力
  • 6篇施氮
  • 6篇土壤
  • 6篇光合特性
  • 6篇干物质积累
  • 6篇播种
  • 5篇氮量
  • 5篇生物炭
  • 5篇施氮量
  • 5篇种植密度

机构

  • 55篇新疆农业大学
  • 39篇新疆农业科学...
  • 6篇塔城市农业技...
  • 2篇塔城地区农业...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新疆农科院
  • 1篇山西省农业厅

作者

  • 60篇张金汕
  • 40篇石书兵
  • 24篇贾永红
  • 10篇方伏荣
  • 9篇李鹏
  • 9篇孙鹏
  • 7篇王仙
  • 6篇聂石辉
  • 6篇董庆国
  • 6篇刘俊
  • 5篇冯魁
  • 5篇贾永红
  • 5篇胡艳红
  • 5篇杨卫君
  • 4篇吴鹏昊
  • 4篇吴薇
  • 3篇薛丽华
  • 3篇任毅
  • 2篇金平
  • 2篇王钊英

传媒

  • 18篇新疆农业科学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4篇作物杂志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新疆农业科技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种子
  • 1篇种子科技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17篇2023
  • 8篇2022
  • 4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晚播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冬小麦生长对超晚播的响应规律,为农业生产中倒茬晚和提高节水效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超晚播期处理(D1、D2、D3、D4、D5),以当地适期播种为对照(CK),分析不同播期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超晚播小麦平均出苗率减少57.22%,开花期晚8.2 d,成熟期晚6 d,灌浆时间短2.2 d,超晚播小麦各处理间出苗率差异不显著,最高为D1,且D1进入开花期和成熟期最早,灌浆时间最长;花后0~14 d旗叶平均SPAD值降低,而花后21~28 d升高,灌浆期平均Pn增加1.92%,超晚播小麦花后0~28 d旗叶SPAD值D3最高D1最低,但灌浆期Pn D1最高,较D3增加11.25%;分蘖期-拔节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降低,开花期-成熟期升高,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减小,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增大,超晚播小麦孕穗期-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分配率D3最高;平均穗数、产量分别减少19.33%、5.55%,平均穗粒数、千粒重分别增加7.87%、4.64%,超晚播小麦穗数、千粒重及产量D1最高,较D3分别增加19.21%、2.85%、20.88%,穗粒数D3最高,较D1减少4.47%。【结论】新疆北疆超晚播小麦应选择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田间无积雪无冻土时播种,且播种后近期无明显降雪最佳。
田文强郭飞聂凌帆孙刚刚王泓懿史永清尚艳明吴利石书兵张金汕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作用干物质
滴灌的毛管间距和滴头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2023年
本研究旨在优化冬小麦立体匀播方式下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以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在立体匀播方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滴头间距设20(T1)和30cm(T2)2个处理,副区毛管间距设30(D1)、40(D2)、50(D3)、60(D4)和70cm(D5)5个水平,研究了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光合特性、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毛管间距下,T1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成熟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其籽粒分配、穗数和产量均高于T2,分别提高0.14%~4.74%、0.09%~3.51%、0.31%~2.73%、1.40%~3.77%、1.47%~3.88%、1.22%~2.82%和1.15%~4.93%。产量以T1D2最高,为9247.95kg/hm^(2)。LAI、SPAD值、P_(n)、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植株干物质积累、穗数和产量在滴头间距20cm和毛管间距30cm和40cm(T1D1、T1D2)保持较高水平,其中,T1D2处理表现最优。综合分析产出和投入量,在本试验灌水定额条件下,滴头间距20cm、毛管间距50cm(T1D3)是最佳滴灌带配置组合。
罗四维石秀楠贾永红张金汕王凯李丹丹王润琪董艳雪石书兵
关键词:冬小麦滴头间距光合特性土壤含水量
新疆奇台不同海拔不同粒重春小麦种子的抗旱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不同质量分数(5%、15%、25%)聚乙二醇(PEG)预处理对2种海拔下春小麦种子的萌发、幼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以2种海拔(1523 m、795 m)的‘新春11号’品种为材料,按照千粒重的不同将种子划分为大、中、小粒。结果表明:随着PEG质量分数的增加,2种海拔下的大、中、小粒种子的活力指数、叶面积和根系长度均显著减小,发芽率也逐渐减小,但不显著;种子根长在5%的处理下高于对照。高海拔下,不同大小种子在5%与15%处理下其根系长度比对照显著增加,低海拔在5%与15%时也比对照长,但在15%时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低海拔下25%的种子根长比对照显著减小。2种海拔下不同PEG处理下的种子,其活力指数与叶面积均表现为大粒>中粒>小粒,且各粒级间有显著性差异;根系长度表现为小粒>中粒>大粒。同一浓度同一粒级间,高海拔下的各指标都显著高于低海拔下的。说明不同质量分数的PEG胁迫抑制‘新春11号’种子的萌发,低质量分数的胁迫促进根系的生长。大粒种子抵抗干旱胁迫的能力强于其他粒级种子。高海拔种子具有较高的抗旱性。
吴薇宋勤璟张金汕石书兵
关键词:海拔粒重幼苗生长幼苗抗旱性
大麦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3年
采用RT-PCR法从大麦抗旱品种‘甘啤7号’中克隆了1个类钙调磷酸酶B互作蛋白激酶(CIPK)基因HvCIPK1(GenBank登录号为JX679077)。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1 359bp,编码的蛋白含有452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1.05kD,等电点为9.13。推断具有植物CIPK家族典型的功能结构域,在N端有一特异的催化结构域,该结构域在保守的氨基酸DFG和APE之间含有一个催化所需的活性环;同时C端区域存在一个独特的24个氨基酸组成的调节域,即NAF结构域。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PEG、NaCl和ABA处理下,HvCIPK1基因在大麦幼苗叶片中表达显著上调。推测HvCIPK1基因参与多种逆境信号的转导,可能在大麦的多种非生物胁迫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方伏荣金平王峰聂石辉王仙杜卫军张金汕吴志明
关键词:非生物胁迫实时定量PCR
用胡杨精神育高水平农业人才
2023年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农业是新疆重要产业,而高水平农业人才却十分匮乏,农学毕业生跨行择业的比例居高不下,基层农业部门长期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难。为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水平农业人才,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赓续学校红色基因,以胡杨精神为引领,铸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的精神根基,并以现代教育理念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个性化、精英化培养,探索农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张金汕吴鹏昊石书兵
关键词:农业人才
中亚大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大麦萌发期抗旱特性,筛选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关键指标,建立萌发期抗旱性研究数学模型,为抗旱大麦品种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人工气候箱内发芽盒培养,用20%PEG8000溶液对吉33等12份中亚引进大麦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试验,测定相应材料对照和胁迫下种子发芽势(GP)、发芽率(GR)、发芽指数(GI)、根数(RN)、根长(RL)、苗高(SH)和胚芽鞘长(CL)7个生长指标。以各指标相对值作为衡量萌发期抗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大麦品种萌发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PEG胁迫下,参试材料各指标均较对照呈下降趋势,各指标彼此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大麦萌发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发现不同大麦品种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吉33抗旱性最强,吉引2013-7-DM-088抗旱性最弱。依据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换得到2个相互独立因子,它们代表了所测指标85.94%的信息。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建立大麦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数学模型,D=0.036+0.392GR+0.382SH+0.233GP(R2=0.992)。【结论】吉33抗旱性最强,发芽率、苗高和发芽势可作为快速评价大麦萌发期抗旱性的关键指标。
任毅任毅王仙张金汕聂石辉耿洪伟耿洪伟
关键词:大麦萌发期抗旱性主成分分析
匀播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2
2021年
为探明匀播方式和施氮量对冬小麦群体、光合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选用’新冬22号’(’XD 22’)和’新冬46号’(’XD 4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播种方式设匀播(UN)和常规条播(DR)2个处理,副区施氮量设0(N0)、150(N150)、300(N300)、450(N450)和600(N600)kg/hm^(2)5个水平,测定冬小麦分蘖成穗、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干物质转运、分配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增大;与DR相比,UN小麦单株茎数、成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也增大,尤其增大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2)随着施氮量增大;匀播提高了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尤其提高了冠层中、下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3)随着施氮量增大,小麦花前茎鞘、叶片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均先增大后减小;与DR相比,UN提高小麦植株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穗数、穗粒数和产量,2个品种于N300和N450水平下产量达到最大;在N0、N150、N300、N450和N600水平下,’新冬22号’UN比DR分别增产11.79%、5.36%、4.55%、5.24%和8.73%;’新冬46号’分别增产10.98%、7.07%、14.81%、14.55%和16.10%。综上所述,匀播方式改善了群体结构,提高群体中、下层的光合特性,促进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及向籽粒中的转移,进而提高产量,尤其施氮量为300和450kg/hm^(2)增产效果最佳。
张金汕贾永红孙鹏刘冲王欢罗四维石书兵
关键词:冬小麦施氮
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灌区冬小麦干物质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23年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在北疆灌溉麦区,设置了单施低量氮肥(150kg/hm^(2),B0N1)、常规施氮肥(300kg/hm^(2),B0N2)、单施生物质炭(3×10^(4)kg/hm^(2),B1N0)、生物质炭与低量氮肥配施(B_(1)N_(1))、常规氮配施生物质炭(B_(1)N_(2))和不施肥对照(B_(0)N_(0))共6个施肥处理,测定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株高、节间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明确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北疆灌区冬小麦干物质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和氮肥在北疆灌区农田的合理施用及农田增产增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B_(0)N_(0)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小麦产量,花前各指标在B_(1)N_(1)处理下达到最高;B_(1)N_(1)和B_(1)N_(2)处理冬小麦分别增产32.76%和49.03%。适量生物质炭3×10^(4)kg/hm^(2)配施氮肥150kg/hm^(2)可初步实现冬小麦增产和氮肥减施。
杨梅杨卫君高文翠贾永红张金汕
关键词:生物质炭干物质农艺性状冬小麦
北疆氮肥运筹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24年
为明确生产上适宜的花生氮肥运筹模式,以花育25为供试品种,设4个施氮量(N1:90 kg/hm^(2),N2:135 kg/hm^(2),N3:180 kg/hm^(2),N4:225 kg/hm^(2))和3种施氮方式(T1:1/2基肥+1/2幼苗肥,T2:1/2基肥+1/4幼苗肥+1/4花针肥,T3:1/2基肥+1/6幼苗肥+1/6花针肥+1/6结荚肥),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90~225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花生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和分枝数均呈增加趋势,以N4处理最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以N3处理最高;蛋白质、脂肪及油酸含量以N3处理最高。施氮量相同时,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以T3处理最高,蛋白质、脂肪、油酸含量以T2处理最高。N3T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且品质较优。从提高产量及品质方面综合考虑,施氮量180 kg/hm^(2)、基施氮肥90 kg/hm^(2)并于幼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分别追施氮肥30 kg/hm^(2)可作为实现北疆地区花生高产优质的最佳氮肥运筹模式。
刘跃贾永红于月华张金汕王润琪李丹丹石书兵
关键词:花生氮肥用量施氮方式
不同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根系形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研究优化匀播冬小麦的滴灌配置方式。【方法】以新冬22号为材料,在立体匀播方式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滴头间距,设20 cm(T_(1))和30 cm(T_(2))2个处理,副区毛管间距,设30 cm(D_(1))、40 cm(D_(2))、50 cm(D_(3))、60 cm(D_(4))、70 cm(D_(5))5个水平。研究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对匀播冬小麦土壤水分时空分布,根干质量、根系形态、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在适宜的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处T_(1)D_(1)、T_(1)D_(2)、T_(1)D_(3)和T_(2)D_(1)、T_(2)D_(2)有利于土壤水分,根干质量、根系形态、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均保持较高水平,以T_(1)D_(2)表现最优;而在滴头间距和毛管间距过大处T_(1)D_(5)和T_(2)D_(5)表现较低。产量以T_(1)D_(2)表现最优,其值为9247.95 kg/hm 2。【结论】T_(1)D_(3)(滴头间距20 cm,毛管间距50 cm)是最佳滴灌配置组合。
罗四维贾永红张金汕王凯李丹丹王润琪董艳雪石书兵
关键词:冬小麦滴头间距根系形态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