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明

作品数:16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中毒
  • 8篇百草枯
  • 7篇急性百草枯
  • 6篇百草枯中毒
  • 5篇急性百草枯中...
  • 3篇中毒患者
  • 3篇重症
  • 2篇胸阻抗
  • 2篇胸阻抗法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血乳
  • 2篇血乳酸
  • 2篇血液
  • 2篇血液灌流
  • 2篇血液灌流联合
  • 2篇氧化应激
  • 2篇预后
  • 2篇乳酸
  • 2篇通气

机构

  • 15篇广州市第十二...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5篇徐明
  • 10篇陈运超
  • 7篇李小强
  • 6篇唐旭
  • 3篇高渝峰
  • 2篇廖晓星
  • 2篇许小云
  • 1篇黄澎
  • 1篇史晶
  • 1篇许卓帆
  • 1篇梁玉鹃
  • 1篇汪慧芬
  • 1篇周旋
  • 1篇胡春林
  • 1篇张雪丰
  • 1篇李翠琼

传媒

  • 3篇江西医药
  • 1篇河北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早期肾损伤指标检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6月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AP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经治疗后死亡的APP患者纳入死亡组(52例),存活的APP患者纳入存活组(38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与入院后3 d的胱抑素C(Cys-C)、血清肌酐(Scr)、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乳酸(Lac)、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分析患者入院时的β2-MG、Cys-C、RBP、Scr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服毒量、Lac间的相关性。结果 入院时与入院后3 d死亡组患者的β2-MG、Cys-C、RBP、Scr、Lac水平均高于存活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期APP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β2-MG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143,P>0.05),与Cys-C、RBP、Scr水平呈正相关(r=0.282、0.386、0.179,P<0.05);早期APP患者的Lac水平与β2-MG、Cys-C、RBP、Scr水平呈正相关(r=0.158、0.179、0.288、0.199,P<0.05);早期APP患者的β2-MG、Cys-C、RBP、Scr水平与患者服毒量呈正相关(r=0.177、0.256、0.373、0.202,P<0.05)。结论β2-MG、Cys-C、RBP、Scr指标检测对APP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APP患者病情危重程度与β2-MG、Cys-C、RBP、Scr等指标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
徐明陈运超唐旭
关键词:急性百草枯中毒血乳酸胱抑素C视黄醇结合蛋白
加替沙星对老年重症肺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加替沙星联合哌拉西林钠舒巴坦复方制剂对老年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1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在重症肺炎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复方制剂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加替沙星静脉滴注。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培养出细菌133株,观察组65株,对照组68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率最高,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80.95%。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9.23%,对照组的细菌清除率为75.00%。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均P>0.5。结论加替沙星联合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能够提高老年重症肺炎的细菌清除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陈运超徐明唐旭李小强
关键词:重症肺炎患者加替沙星老年疗效观察哌拉西林舒巴坦细菌清除率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收集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不同临床分型、不同预后结局的患者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循环支持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以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于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收治的PQ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收集其人口学信息、百草枯浓度、中毒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预后等相关数据,分析百草枯毒物浓度、中毒时间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在不同时间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搏输出量组间比较,除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输出量组间比较,仅48h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尽管经过治疗,难以改善的心输出量可能与死亡相关。另外,血乳酸水平作为评价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PQ中毒48h内的不同时间点,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亦存在差异(P<0.05),表明相对于存活组而言,死亡组可能存在着更难纠正的微循环障碍。血流动力学参数与PQ中毒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初始血乳酸浓度、24h及48h心输出量、24h及48h平均动脉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于时间小于8h的PQ中毒患者,初始血乳酸浓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中毒时间在8~48h的PQ中毒患者8h及24h血乳酸浓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排除时间及中毒剂量因素,血流动力学参数中24h及48h心输出量、24h及48h平均动脉压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中毒时间、中毒剂量不明的PQ中毒患者,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预后评估十分重要。另外,对就诊时中毒时间不同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对预后判断的价值不�
许小云徐明李小强陈运超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预后
急性百草枯中毒死亡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分析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患者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为PQ中毒的急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年龄>12岁、中毒时间<24 h的PQ中毒患者的95例临床资料。按照1个月后的结局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检验指标、血液净化治疗等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Q中毒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危险因素对预后评估的准确性。结果服毒量、启动血液净化时间、血乳酸为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服毒量>58.5 mL、启动血液净化时间>5.5 h、血乳酸>5.95 mmol/L的PQ中毒患者死亡风险明显升高;对PQ的死亡预测能力从高至低依次为:血乳酸、启动血液净化时间、服毒量。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尽早对PQ中毒患者实施血液净化治疗,迅速、有效降低体内的PQ浓度,有助于提高PQ中毒患者的存活率;同时结合服毒量及血乳酸水平可作为预测PQ中毒患者死亡的可靠性指标。
陈运超徐明唐旭龙振鸿房雪雪符如燊
关键词:急性百草枯中毒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预后的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急性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趋势,阐明血流动力学改变与预后的关系,为开展体外循环支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年龄大于12岁、中毒时间小于24h的PQ中毒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中毒72h内患者是否生存,将病例分为早期死亡组及早期存活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同样的治疗策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至首次血液净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动脉血PH值(PH)、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标准碳酸氢根(SB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死亡组患者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呈进行性下降的趋势,两组变化趋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死亡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呈进行性上升的趋势,两组变化趋势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死亡组与早期存活组患者的胸腔液体量(TFC)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毒量大的PQ中毒患者可在急性期内出现以心排血量减少及外周血管阻力下降为主要特点的“低排低阻”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循环功能衰竭,应尽早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或尽早实施体外循环支持,改善器官灌注,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重度及暴发型PQ中毒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陈运超徐明许小云李小强
关键词:急性百草枯中毒胸阻抗法血流动力学循环衰竭
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9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7例,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47例,给予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WBC、CRP、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对ICU重症肺炎患者采取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好,缓解患者病情,且用药安全。
徐明
关键词:ICU重症肺炎血必净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心肌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4只健康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将这24只白兔随机分为室温组和低温组,每组12只。室温组自主循环恢复后置于室温状态下观察12 h。低温组经腹腔诱导亚低温下观察12 h。记录结果,建立模型后分别检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两组动物心肺复苏各项指标进行比较,低温组经腹腔诱导亚低温后心肺复苏的效果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动物心肌细胞线粒体内的活性氧、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比较,发现低温组的氧化应激指标含量均低于室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组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肿胀度、线粒体膜的流动性及电镜下心肌细胞线粒体超显微形态结构较室温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下心肌细胞及线粒体内氧化应激反应都能得到有效的抑制,能够维护再灌注后的心功能。
许卓帆汪慧芬廖晓星高渝峰徐明
关键词:线粒体氧化应激亚低温
胸阻抗法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的预后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不同预后患者的PQ中毒时间、初始血浆PQ浓度及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特点,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中毒时间明显较长、血浆PQ浓度明显较高(P<0.05);两组患者的血压、平均动脉压在不同时间点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8h、24h、48h的每搏输出量与48h心输出量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0h、8h、24h、48h血乳酸水平组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初始血Lac、心输出量(24h、48h)、平均动脉压(24h、48h);初始血Lac是影响PQ中毒<8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8h、24h血Lac是影响PQ中毒8-48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毒时间及PQ浓度是评估病情、预后的良好指标,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预后评估及中毒时间不明者极为重要,初始血Lac可作为PQ中毒<8h患者微循环和预后评估指标,动态Lac监测可作为PQ中毒8-48h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评估指标。
房雪雪龙振鸿唐旭徐明陈运超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中毒时间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水平
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对重症脓毒症患者微循环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采用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治疗重症脓毒症,观察、分析其对患者微循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2012年9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9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乌司他丁组三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参麦注射液组及乌司他丁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参麦注射液和乌司他丁治疗。观察、比较72h后三组患者的微血管流动率、灌注血管比重、APACHE评分、住院时间、病死率等指标。结果:参麦注射液组、乌司他丁组患者微血管流动率、灌注血管比重大于对照组,病死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评分及住院时间三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参麦注射液及乌司他丁能够降低重症脓毒症的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微循环。
周旋徐明唐旭李小强
关键词:参麦注射液乌司他丁重症脓毒症
雌激素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后肺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急性百草枯(PQ)中毒后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将32只成年新西兰雄性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雌激素干预组,每组16只。通过胃管内注入20%PQ16mg/kg建立PQ中毒性肺损伤模型。雌激素干预组于染毒后每日静脉注射乙烯雌酚5mg/kg,连续7d;模型组染毒后每日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染毒后1、2、3d处死3只动物取肺组织,采用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mRNA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肺损伤评分。结果 PQ中毒后3d内,动物肺组织ROS和MDA含量逐渐升高, MnSODmRNA表达和ATP含量逐渐下降;雌激素干预后能显著减少PQ中毒后肺组织ROS和MDA的产生〔3dROS(荧光强度):161.05±30.04比188.30±31.80,3dMDA(mmol/L):98.71±0.92比122.12±1.24〕,上调MnSODmRNA表达(积分A值:3.05±0.90比1.22±0.24),同时提高肺组织线粒体ATP含量(ng/L:3.75±0.92比2.28±0.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光镜下显示:PQ中毒后肺组织充血、水肿明显,局灶性肺实变,肺间质及肺泡腔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明显增厚,3d时损伤最为严重;雌激素干预后肺组织损伤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且3d肺损伤评分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分:11.8±0.7比13.5±1.0,P<0.01)。结论 PQ中毒后肺组织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明显异常,病理损伤严重,并呈时间依赖性;雌激素可通过改善氧化应激减轻PQ中毒后的急性肺损伤。
高渝峰廖晓星史晶胡春林黄澎梁玉鹃徐明李翠琼
关键词:百草枯雌激素氧化应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