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群

作品数:54 被引量:619H指数:16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生物学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浮游
  • 14篇浮游动物
  • 13篇群落
  • 10篇象山港
  • 8篇大型底栖动物
  • 8篇底栖动物
  • 7篇生态
  • 6篇桡足类
  • 6篇潮间带
  • 4篇典范对应分析
  • 4篇动物群
  • 4篇动物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3篇毒性
  • 3篇植物
  • 3篇秋季
  • 3篇群落分布
  • 3篇环境因子
  • 3篇硅藻
  • 3篇海洋桡足类

机构

  • 51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厦门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 5篇宁波大学
  • 5篇浙江工业大学
  • 5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温州市海洋与...
  • 1篇河北省环境信...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福建省海洋与...
  • 1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浙江省海洋监...

作者

  • 54篇徐晓群
  • 42篇曾江宁
  • 30篇寿鹿
  • 29篇陈全震
  • 25篇廖一波
  • 22篇刘晶晶
  • 16篇高爱根
  • 15篇江志兵
  • 15篇杜萍
  • 6篇赵永强
  • 5篇黄逸君
  • 5篇曾淦宁
  • 5篇胡锡钢
  • 4篇黄伟
  • 3篇王桂忠
  • 3篇郑平
  • 3篇李冬玲
  • 3篇杨俊毅
  • 2篇朱旭宇
  • 2篇朱小明

传媒

  • 7篇生态学报
  • 7篇海洋开发与管...
  • 5篇海洋学研究
  • 4篇海洋学报
  • 3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Curren...
  • 1篇水产科技情报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海洋通报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麂列岛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时空分布被引量:10
2008年
南麂列岛作为观光旅游的休闲去处正在日益升温,其中沙滩游玩是最大的活动亮点,大沙岙是南麂列岛最具代表性的沙滩,沙滩内生活着较多贝类,随大量人员的涌入和沿岸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栖息地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危害、人为活动正影响着贝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近年来大沙岙贝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1992年)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对大沙岙贝类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沙岙沙滩12种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30.16g/m2和20个/m2,北断面开放区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3.98g/m2和11个/m2)明显少于受监控的南断面核心区(46.33g/m2和30个/m2),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低潮区(48.43g/m2和31个/m2)高于中潮区(28.03g/m2和20个/m2),贝类的平均栖息密度7月高于3月,北断面贝类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于南断面。与建区初期同季调查资料比对发现,2003年北断面贝类数量下降幅度(14倍)显著大于南断面贝类下降幅度(1倍)。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采捕是影响沙滩贝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外部因子。
高爱根曾江宁徐晓群寿鹿廖一波陈全震胡锡钢杨俊毅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沙滩贝类南麂列岛
浙江白马湖地区硅藻记录的早-中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事件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对浙江萧山白马湖地区BMH全新世钻孔沉积物中硅藻及其主成分进行分析,揭示研究区9 600—7 230cal a BP期间与海平面相关的沉积环境变化。结果显示9 600—8 950cal a BP期间,硅藻组合以淡水种为优势种,未出现海水种,反映研究区为淡水沼泽环境,没有受到海水的影响;8 950—8 600cal a BP期间,硅藻组合中半咸水种出现且含量逐渐增加,但仍以淡水种为主要优势种,表明研究区受到间歇性潮汐或风暴潮的影响,对应于高潮滩-潮上带的沉积环境;半咸水种和海水种含量在8 600—8 300cal a BP期间显著增加,而淡水种的含量明显降低,说明当时海平面显著上升,白马湖地区处于潮下带;在8 300—7 230cal a BP段的沉积物中未发现硅藻壳体,可能与当时研究区干涸成陆或埋藏条件有关,对应于跨湖桥文化时期(8 000—7 000cal a BP)。白马湖地区硅藻记录的8 600—8 300cal a BP海平面上升事件,在同时期的长江三角洲、东南亚乃至全球其他很多地方均有记录,可能与该时期劳伦太德冰盖融水事件(Laurentide Ice Sheet)以及Agassiz-Ojibway湖溢水事件所导致的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有关。
吴燕妮李冬玲沙龙滨舒军武王伟铭徐晓群
关键词:硅藻
海产品食用风险来源及安全对策探讨
2008年
海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海产品食用风险的三个主要来源,即化学危害因子、生物危害因子、海洋油污染。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海产品食用安全政策,对海产品食用风险提出了防范建议,包括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建设,建立渔业环境和药物严格控制和管理机制;引入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加强海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强海域管理,加强海洋和海岛生态环境保护。
曾淦宁徐晓群徐凌洁
关键词:海产品
椒江口春、秋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22
2011年
2009年5月和10月对椒江口(121.35°E~121.85°E,28.50°N~28.80°N)浮游动物进行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生物量和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鉴定到14大类50种,卡玛拉水母(Malagazzia carolinae)为绝对优势种,秋季鉴定到14大类73种,优势种分别为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中华胸刺水蚤(Centropages sinensi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多样性指数为秋季(2.59)高于春季(1.82),生物量和丰度为春季(972.66 mg/m3和1 743.54 ind/m3)远高于秋季(65.30 mg/m3和31.94 ind/m3).总生物量和丰度的空间分布由优势种决定,春季高值区出现在咸淡水交汇的出海口处;秋季有沿河口向外递增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营养盐、盐度和溶解氧为影响春秋季椒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的环境因子;浮游动物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异质性;各物种适宜的生态环境不同.与类似河口的现状相比,椒江口的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可能与影响该河口的水团多样有关;与历史资料相比,椒江口4、10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及优势类群保持相对稳定.
杜萍徐晓群刘晶晶曾江宁陈全震寿鹿廖一波周青松
关键词:浮游动物环境因子优势种典范对应分析
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被引量:14
2008年
依据滨海电厂冷却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模拟研究了滨海电厂冷却水余热和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的热忍受能力随暴露时间延长而降低,随驯化温度升高而升高.驯化温度为16℃~27℃的中华哲水蚤在持续受到15、30、45min热冲击及持续升温暴露24和48h的致死温度分别为29.9℃~31.7℃、29.4℃~31.0℃、28.9℃~30.3℃和26.9℃~28.5℃、26.4℃~28.0℃.当驯化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热忍受能力不再上升.电厂冷却水中余氯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随驯化温度升高、升温幅度增大及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强.
江志兵曾江宁陈全震廖一波徐晓群寿鹿刘晶晶高爱根
关键词:余热余氯中华哲水蚤急性毒性实验
南冲绳海槽沉积物中淡水硅藻的发现及1000年以来台风降雨的重建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冲绳海槽南部MD05-2908孔近1000年来沉积物硅藻数据进行研究发现,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情况与该于孔淡水硅藻含量、夏季海水表层盐度变化以及台湾近1000年来的降水异常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可作为台湾东北部台风降雨指标,用来指示台风强降雨事件对南冲绳海槽海洋环境的影响情况.近1000年来台湾东北部台风强降雨事件波动增加,在1500~1800A.D.期间达到峰值;此外,5次典型的强台风降雨记录,分别发生于1040A.D.、1310A.D.、1530A.D.、1690A.D.和1900A.D.,其平均重现周期为215年(160~270年).利用MD05-2908孔各样品在主成分一上的得分重建的台风记录与广东、台湾等地已有的台风记录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进一步验证了硅藻作为研究工具重建古台风记录的可行性.
李冬玲蒋辉徐晓群沙龙滨李铁刚
关键词:黑潮主成分分析硅藻台风
中国海洋保护区规划原则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促进中国海洋生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国内海洋生态形势的分析,提出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目标与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结合国内外海洋保护区研究与实践经验,提出中国海洋保护区规划工作应该遵循科学性原则、功能一致性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预防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
杜萍徐晓群高元森曾江宁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效益最大化
象山港三种不同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杜萍杜萍徐晓群徐旭丹骆鑫陈全震陈全震曾江宁寿鹿
关键词:海带养殖牡蛎养殖浮游动物
嵊泗海岛不同底质潮间带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格局被引量:47
2007年
于2006年9月(秋季)和2007年4月(春季)对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断面设立的8个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5对嵊泗海岛大型底栖动物进行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分析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分析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获得嵊泗海岛的不同底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130种,其中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57种,节肢动物32种,棘皮动物4种,其它类6种。春、秋季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0.10,P=0.75)、物种丰富度(D)(F1,13=0.66,P=0.43)和均匀度指数(J)(F1,13=0.33,P=0.58)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底质嵊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H′)(F1,13=14.28,P<0.01)、物种丰富度(D)(F1,13=14.07,P<0.01)存在显著差异,而均匀度指数(J)(F1,13=1.62,P=0.23)无显著差异。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8个取样站的群落可分为3组(Ⅰ、Ⅱ和Ⅲ组)。根据所调查嵊泗海岛潮间带的丰度和生物量资料做的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中等程度的污染或者扰动。
廖一波曾江宁陈全震高爱根寿鹿徐晓群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生态
象山港部分金属元素的百年沉积记录及物源指示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本文利用X荧光光谱仪测定了象山港沉积物柱状样中常量元素Ti、K、Ca、Fe、Mn和微量元素Pb、Rb的含量。通过^(210)Pb定年,分析了象山港近百年来元素的沉积记录变化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径、有机碳、无机碳、总氮等理化参数,通过计算富集系数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Ti、K、Ca、Fe、Mn、Pb、Rb的含量分别为0.45%~0.52%、2.14%~2.58%、2.48%~3.13%、4.54%~5.83%、546×10^(-6)~868×10^(-6)、23×10^(-6)~37×10^(-6)、113×10^(-6)~130×10~(^(-6)),与中国其他近岸海域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象山港沉积物中的金属元素Ti、K、Ca、Fe、Mn、Rb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没有出现明显的富集;而沉积物中的Pb自1980年以来出现了富集现象,其含量在近年来可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金属元素Ti、K、Fe、Mn、Rb、Pb易于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沉积物中赋存,而Ca则以无机碳酸钙的形式赋存于象山港底质中。通过与百年来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变化的比较,发现陆源性金属元素的沉积记录异常与历史降水异常年份具有耦合性。
孙维萍徐晓群刘强曾江宁蓝木盛刘瑞娟赵晨辉潘建明
关键词:金属元素沉积物象山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