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速度对大腿截肢患者步态协调性的影响
- 2019年
- 大腿截肢患者无论是自认为舒适的速度,还是最高行走速度都远低于正常人。而步态协调性分析可以体现出运动的整体状态,以及在应对不同运动任务或者弥补运动缺陷时多关节之间互相配合所作的调整。但是截至目前,大腿截肢患者佩戴假肢之后对于不同行走速度时患者步态协调性的特征依然未知,认识的空白限制了假肢设计的改进和临床康复效果。本研究针对7例单侧大腿截肢患者通过佩戴日常使用的被动式大腿假肢分别以中速(自认为舒适的速度)、快速和慢速三种速度行走进行步态分析,研究不同速度时的患者步态协调性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患者以快速和慢速的步态分别与中速行走时作统计对比分析。显著性水平设为a=0.05。结果显示,对于行走速度的调节主要通过双侧下肢的髋关节进行;健肢针对不同速度的要求所进行的协调性调节主要发生在支撑相;慢速行走时对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挑战性更高,控制步态稳定更为困难;现有被动式大腿假肢的膝-踝协调性对于速度的自适应能力较弱;除此之外,研究还发现'自认为舒适'的行走速度是一种协调性最优的速度,患者在这种状态下步态的关节控制灵活度更高,运动控制更为容易。对患者在不同速度下行走的协调性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患者运动控制方式,识别患者运动缺陷,并指导假肢设计和临床康复针对性地提高改善。
- 徐智晏菲黄伟志黄伟志张明张明
- 大腿截肢患者健肢肌肉协调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的单侧大腿截肢患者健肢的步态由于补偿性机制而与正常人有所差异。下肢肌肉协调作用对步态协调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依然缺乏针对大腿截肢患者健肢肌肉协调性的研究。通过对步态中健肢肌肉力的分析,揭示肌肉协调性在步态中与正常人的差异...
- 徐智黄伟志陈林威张明蒋文涛樊瑜波李文昊
- 文献传递
- 下肢假肢接受腔对残肢肌肉萎缩影响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下肢截肢后残肢的肌肉萎缩对患者康复十分不利。为探明残肢肌肉萎缩的生物力学机制,本研究利用大腿截肢患者残肢的磁共振断层影像(MRI),建立了包含肌肉、骨骼以及主要血管的残肢有限元模型,研究分析了下肢假肢接受腔对残肢软组织及血管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因挤压而发生的狭窄最为严重,股深动脉的狭窄则相对较小;旋股外侧静脉的降支、股静脉、股深静脉狭窄的程度依次降低,大隐静脉的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前侧肌群中应力应变最高;下侧肌群在股骨的末端处出现应力集中,并且其他生物力学指标在下侧区域中也相对较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接受腔对血管的挤压是导致肌肉萎缩的重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残肢肌肉的萎缩机制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 王振泽徐智晏菲储照伟蒋文涛蒋文涛
- 关键词:接受腔残肢肌肉萎缩有限元模型血管
- 管径比对全阻塞动脉旁路移植流场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研究管径比对全阻塞动脉旁路移植流场的影响,为指导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减少术后再狭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数值方法研究5种不同移植管与主血管的管径比对全阻塞情况下动脉旁路移植流场的影响,分析速度、二次流、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分布及其随管径比增大的改变。同时,为表明本文所采用模型的合理性,针对目前常使用的两类模型,比较在管径比1.0情况下全阻塞完整模型(Model A)、全阻塞局部模型(Model B)和75%狭窄完整模型(Model C)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Model A和Model C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是完全不同的;移植管顶部截面内的速度分布对下游吻合处的主血管底部壁面切应力的影响是显著的,最大相差达79%。大管径比时,主血管底部的壁面低切应力区较大,但壁面切应力分布均匀,壁面切应力梯度较小。而小管径比时,主血管底部的壁面低切应力区较小,但壁面切应力梯度较大。结论采用整体模型单独研究全阻塞情况下的管径比对流场的影响是有必要的。管径比对全阻塞动脉旁路移植的流场具有显著影响,采用大管径比进行动脉旁路移植将有助于缓解吻合口处由于再狭窄而产生的阻塞。
- 徐智蒋文涛樊瑜波郑庭辉邓小燕
- 关键词:动脉旁路移植再狭窄切应力血流动力学
- 大腿截肢患者步态协调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生活着大量的截肢患者,仅中国就有数百万人之多。在截肢患者当中,超过70%为下肢截肢。其中大腿截肢由于高截肢位而失去更多的关节、骨骼和肌肉,患者康复更加困难。在截肢以后,佩戴假肢成为了大腿截肢患者恢复双足...
- 徐智
- 关键词:临床康复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