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芳红
- 作品数:36 被引量:22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 南黄海鳀鱼产卵场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46
- 2002年
- 20 0 0年 6月在南黄海鱼产卵场 18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 ,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 0 .81× 10 6ind· m-2 (± 0 .4 1× 10 6ind· m-2 ) ,平均生物量为 1.2 2 g dwt· m-2 ,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图型大体相似 ,即高的数量值分布在等深线 5 0 m以浅的与海岸线平行的74 94、7994、85 94、11394等站。小型底栖生物数量与 10种环境因子的 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丰度与水深呈负相关 (r,- 0 .5 5 5 ,P<0 .0 5 ) ,与 Chl- a呈正相关 (r,0 .4 86 ,P<0 .0 5 ) ;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 (% )和水含量 (% )均呈负相关 (r,0 .4 84~ 0 .5 0 0 ,P<0 .0 5 )。共鉴定出 18个小型生物类群 ,线虫是数量占优势的类群 ,平均丰度 0 .6 0× 10 6ind· m-2 (± 0 .36× 10 6ind· m-2 ) ,占总丰度的 73.8% ,其他的重要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 (18.7% )、多毛类 (3.1% )、动吻类 (1.6 % )和介形类 (1.1% )。按生物量 ,优势类群依次为多毛类 (占 2 9% )、桡足类 (2 3% )和线虫 (2 0 % )
- 张志南慕芳红于子山韩洁周红
-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产卵场
- 海洋酸化对日本虎斑猛水蚤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海洋酸化并改变海洋化学环境,可能对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级生产者,研究桡足类如何应对海洋酸化的影响对海洋生态风险评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别在自然海水(pH 8.1,对照)和二氧化碳酸化海水(pH 7.3)条件下培养日本虎斑猛水蚤(Tigriopus japonicus Mori,1938),研究海水酸化对其发育、繁殖以及ATP酶活性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海水酸化能使日本虎斑猛水蚤无节幼体发育时间显著延长并使雌体产生的无节幼体数量显著减少,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在酸化条件下均显著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海水酸化胁迫下日本虎斑猛水蚤能量消耗增加,应用于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能减少,从而引起早期幼体发育延滞和雌体繁殖力下降的负面反应。
- 李飞石加慧臧瑜孙燕慕芳红
- 关键词:海洋酸化发育繁殖ATP酶
- 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55
- 2001年
- 该文是渤海 1997年 6月、1998年 9月和 1999年 4月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调查结果。结果表明 ,3个航次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 :(2 30 0± 12 0 6 ) ind/ (10 cm2 )、(86 9± 5 10 ) ind/(10 cm2 )和 (6 32± 4 0 0 ) ind/ (10 cm2 )。平均生物量分别为 :(15 2 1± 6 34) μg(dwt) / (10 cm2 )、(72 5±35 4 )μg (dwt) / (10 cm2 )和 (5 17± 393)μg (dwt) / (10 cm2 )。共鉴定出 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 ,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 ,桡足类丰度居第 2位 ,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 .8%~ 97.5 %。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 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 ,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 %。小型底栖生物的 74 %分布于 2 cm以浅表层中。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在渤海海峡和渤海中东部较高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与水深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
- 慕芳红张志南郭玉清
-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生物量
- 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21
- 2003年
- 首先介绍Warwick和Clarke(1995)提出的等级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在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中的应用,重点以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两个航次的沉积物样品,用物种数目(S)、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优势度Simpson指数(λ)、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的均匀度指数(J)、Hill多样性系列指数(N_1,N_2和N_(+∞))、分类多样性指数(△)、分类差异指数(△~*)、等级多样性指数(△^+)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输入的泥沙对渤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多样性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距离黄河口越近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低,优势度越高;距离黄河口越远的站位,群落具有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越高,优势度越低。
- 郭玉清张志南慕芳红
- 关键词: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生物多样性
- 中国掩耳螽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螽蟖总科,露螽科)
- 2002年
- 记述中国露螽科Phaneropteridae二新种 :长裂掩耳螽Elimaealongifissasp .nov .,采自江西 ;短板掩耳螽E .brevilaminasp .nov .,采自福建。
- 慕芳红贺同利王裕文
- 关键词:直翅目露螽科
- 福建省卵翅蝗属一新种(直翅目:斑腿蝗科)
- 1999年
- 记述了采自福建省的卵翅蝗属一新种:德化卵翅蝗( Caryanda dehuaensissp .nov .) ,该新种近似于白尾卵翅蝗( Caryanda albufurcula Zheng 1988) .
- 贺同利慕芳红王裕文
- 关键词:直翅目斑腿蝗科卵翅蝗属
- 不同植被类型红树林沉积物海洋线虫群落的比较——以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
- 2024年
- 为探究不同植被类型红树林海洋线虫群落特征的差异及原因,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在海口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选择5种植被类型的红树林,对各红树植被类型下沉积物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所有采样点的海洋线虫总平均丰度为(31.3±14.6) ind./cm^(2),其中白骨壤林海洋线虫平均丰度最高((55.5±4.9) ind./cm^(2)),海莲和尖瓣海莲混交林的平均丰度最低((24.4±13.8) ind./cm^(2))。共鉴定海洋线虫24科54属74种,且不同红树植被类型下海洋线虫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度分析结果将海洋线虫群落划分为5组,基本代表了5种植被类型的沉积物中海洋线虫群落。同时,海洋线虫群落物种数S、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在不同植被类型群落间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如下:榄李、混交林和角果木林海洋线虫群落丰度低且多样性低,以海绕线虫属(Haliplectus)和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为优势属,以有机碎屑为食的沉积食性海洋线虫为主,其中特化的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比极高(>60%);白骨壤和红海榄林沉积物中的海洋线虫丰度高且多样性高,分别以裸口线虫属(Anoplostoma)、微口线虫属(Terschellingia)和拟齿线虫属(Parodontophora)为优势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占比低(<23%),非选择性沉积食性者和刮食者均占比高,为优势摄食类型。通过PRIMER 6.0软件中的模块BIOENV进行生物与环境连接的逐步分析和相关检验的结果表明,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叶绿素a含量是解释研究区域线虫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的最佳参数组合。同时,红树植被类型的差异同东寨港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
- 张德梅慕芳红张烨宋迎春李诗川华尔
- 关键词:东寨港红树林海洋线虫群落结构
-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与凋落叶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 2025年
- 为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小生境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为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林下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资料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1月,对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林下沉积物与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从沉积物和凋落叶分别鉴定出9和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析发现,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均差异显著,而凋落叶上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沉积物和凋落叶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同所测定的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断面间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沉积物与凋落叶之间差异显著。这些发现表明,不同小生境对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 洪冉张烨宋迎春徐华林蒋心茹慕芳红
- 关键词: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沉积物凋落叶
-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0
- 2002年
- 主要以线虫、桡足类、双壳类、多毛类和动吻5个类群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航次平均,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年生物量为(干重)0 404g/(m2·a);1998年9~10月和1999年4~5月2个航次中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主要表现为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站位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但在1999年航次,海峡口靠近海岸的站位生物量下降,位于莱洲湾B1站位生物量明显上升.依据小型底栖动物的年生产力P=9B,估算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生产力为(干重)3 636g/(m2·a).还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世界其他海域的进行了比较,认为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的数值与其他海域生物量的数值接近,但略偏低.就不同学者研究所得的线虫平均个体干重进行了比较研究.
- 郭玉清张志南慕芳红
- 关键词:底栖动物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生物量双壳类多毛类
- 中国小型底栖生物研究的40年——进展与展望被引量:37
- 2017年
- 基于2016年希腊第16届国际小型底栖生物会议资料及我国已有的信息,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小型底栖生物的研究概况,着重介绍了我国该领域的主要进展,包括小型底栖生物的方法学、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的分类学、入侵植物种对线虫群落的影响、粒径谱和次级生产力、摄食生态学、实验室培养和生活史、环境检测、海洋线虫的分子生物学与系统演化、生态动力学-水层底栖耦合模型以及人才培养。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应着重加强的研究方向。
- 张志南周红华尔慕芳红刘晓收于子山
-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海洋线虫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