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浚

作品数:48 被引量:11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狼疮
  • 19篇红斑
  • 18篇红斑狼疮
  • 15篇系统性红斑
  • 15篇系统性红斑狼...
  • 8篇蛋白
  • 8篇阴虚
  • 8篇阴虚内热
  • 8篇内热
  • 8篇细胞
  • 7篇皮肌
  • 7篇皮肌炎
  • 7篇系统性红斑狼...
  • 7篇肌炎
  • 7篇红斑狼疮患者
  • 7篇表达谱
  • 6篇血清
  • 6篇阴虚内热证
  • 6篇热证
  • 6篇基因

机构

  • 31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医科大学...
  • 7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广东省中医院
  • 5篇中山大学
  • 5篇中山大学孙逸...
  • 4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佛山市高明区...
  • 2篇四会市人民医...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广州市中医医...
  • 1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佛山市中医院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8篇朱晓浚
  • 12篇曾凡钦
  • 8篇赖梅生
  • 8篇刘次伟
  • 7篇方圣
  • 7篇许德清
  • 7篇陈明春
  • 6篇范瑞强
  • 6篇谭国珍
  • 6篇程喜平
  • 5篇禤国维
  • 5篇陈达灿
  • 4篇林宝珠
  • 3篇李伯友
  • 3篇李伯友
  • 3篇李红毅
  • 3篇黄咏菁
  • 3篇孙静
  • 3篇吴晓霞
  • 3篇周丹

传媒

  • 9篇临床皮肤科杂...
  • 8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岭南皮肤性病...
  • 2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检验医学与临...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新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第三届中南地...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89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浆NO浓度测定
1998年
朱晓浚许德清曾凡钦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浆一氧化氮
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患者骨骼肌细胞膜柯萨奇病毒受体的检测被引量:2
1995年
朱晓浚李伯友曾凡钦
关键词:皮肌炎肌炎骨骼肌柯萨基病毒
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TE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TEN患者均伴有黏膜糜烂,皮损(表皮已剥脱或即将剥脱)面积占体表面积的(19.40±6.51)%;糖皮质激素用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1.5~2.0)mg/(kg·d);IVIG用量:(0.2~0.4)g/(kg·d),连续用药(6.0±1.3)d。联合用药第(3.0±1.3)天开始起效,痊愈9例,共治疗(23.60±5.49)d;基本痊愈5例,共治疗(16.70±3.14)d;死亡1例。所有患者均可耐受IVIG治疗。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IVIG治疗TEN具有协同作用,可明显提高疗效和减少死亡,减少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朱晓浚刘次伟刘少珍林宝珠
关键词:表皮坏死松解症中毒性糖皮质激素
阴虚内热证SLE淋巴细胞167个基因的动态表达
本文应用基因达谱芯片技术研究激素+滋阴清热方治疗前、中、后阴虚内热证红斑狼疮(SLE)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应用自组图分析方法从7458个基因中筛选出176个基因,分为25类,通过对25类基因表达模式中基因治疗前中...
范瑞强赖梅生陈达灿吴元胜禤国维李红毅吴晓霞黄咏菁朱晓浚韩凌危建安孙静张娴周丹
关键词:滋阴清热方基因芯片
文献传递
滋阴清热方对阴虚内热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滋阴清热方对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与阴虚内热型SLE患者的PBMC共孵育,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检测检测孵育后PBMC蛋白表达谱。结果: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比较,3个蛋白峰表达有统计学差异;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大鼠空白血清比较,1个蛋白峰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证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具有影响,SELDI-TOF-MS是寻找SLE患者PBMC表达差异蛋白的有效方法,结果对SLE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程喜平范瑞强赖梅生陈明春余捷凯朱晓浚许德清
关键词:蛋白表达谱含药血清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小板减少与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其发生率约占SLE的25%。急性严重的血小板减少(〈20×10^9/L)常危及患者生命,是造成狼疮危象的原因之一。SLE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因素有多种,如血小板相关抗体(PA)升高、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脾肿大、骨髓巨核细胞系抑制以及药物等。本研究收集2000年1月-2006年6月35例SLE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资料,并对以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朱晓浚刘次伟
关键词: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相关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肌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检测了64例SLE伴肌炎患者和43例皮肌炎(DM)患者的血清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等 ,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SLE肌炎的发生率为35 5 % ,症状轻 ,有轻度肌萎缩 ;与DM比较肌无力不明显(P<0 01) ;未见吞咽困难 ;SLE伴肌炎患者病情活动发生率[75 %(48/64)]高于非肌炎组[43 9 %(29/66)] ,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酶有所升高 ,但升高幅度均不超过正常值的50 % ,与DM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1) ;肌电图肌炎检出率为74 4 %(32/43) ,与DM组81 4 %(35/4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 05) ;肌活检显示 :肌间质血管炎 ,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明显 ;肌纤维灶性肿胀 ,匀质变性 ,横纹模糊 ,未见坏死断裂 ,病变轻微。结论SLE肌炎较为常见 ,与SLE活动相关 ,症状轻 ,肌酶升高幅度小 ;肌电图与DM无异 ;肌活检间质病变明显 ,肌纤维病变轻微 ,有明显的临床和病理特征而有别于DM。
朱晓浚林宝珠郭庆陈明春曾凡钦谭国珍
关键词:红斑狼疮皮肌炎并发症
Bcl-2、p53在扁平苔藓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1999年
为了探讨扁平苔藓的发病机理,采用标记抗链菌卵蛋白生物素(LSAB)的方法,检测了35例扁平苔藓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在扁平苔藓组织中Bcl2和p53蛋白有广泛的表达(分别为8571%和60%),Bcl2阳性表达率和强度均高于p53(两者P<005),并呈平行关系(P<005)。提示Bcl2和p53可能是协同参与扁平苔藓病变的重要因素。
朱晓浚李伯友许德清许德清
关键词:扁平苔藓BCL-2基因P53基因
滋阴清热方对阴虚内热证SLE白细胞基因及蛋白表达谱的动态影响
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目前西医仍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范瑞强赖梅生陈达灿吴元胜禤国维李红毅吴晓霞黄咏菁朱晓浚韩凌危建安孙静张娴周丹曲永彬金培志
关键词:滋阴清热方阴虚内热证基因表达谱蛋白表达谱SELDI
文献传递
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的条件探讨及鉴定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体外培养人包皮组织来源的黑素细胞并对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包皮取自小儿,采用分离酶和胰蛋白酶两步消化法获得表皮细胞悬液,采用商品化培养基M254及其配套的黑素细胞生长添加因子(HMGS)培养出纯化的黑素细胞,用多巴染色及抗S-1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对培养出的黑素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培养出的黑素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有2-5个树突,呈克隆样生长,Do-pa染色及S-100抗体染色阳性。结论:该种方法培养出的黑素细胞纯度高,增殖快,能有效避免成纤维细胞的污染。
汪丽俐朱晓浚
关键词:黑素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