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兵

作品数:1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新闻
  • 4篇媒体
  • 3篇隐私权
  • 3篇私权
  • 3篇除权
  • 2篇新闻报
  • 2篇新闻报道
  • 2篇遗忘
  • 2篇隐私权法
  • 2篇审判
  • 2篇司法
  • 2篇权法
  • 2篇媒体审判
  • 2篇个人信息
  • 2篇公正
  • 2篇法律
  • 1篇代人
  • 1篇新京报
  • 1篇新闻写作
  • 1篇新闻自由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
  • 4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作者

  • 14篇李兵
  • 7篇展江
  • 1篇彭桂兵

传媒

  • 2篇新闻记者
  • 2篇青年记者
  • 2篇第十二届新世...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中国出版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2篇2016
  • 4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4
  • 1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bet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主要累及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的炎症性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等特点.由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相当棘手,很多患者由于炎症反复发作,病请难以控制而导...
李兵
关键词:T-BETTH1细胞BEHCET病VKH综合征EIU
文献传递
突发事件报道中受害者该不该被隐名--媒体道德与伦理经典案例评析(三)被引量:2
2014年
关于媒体和公众在突发事件中享有.信息公开权,国家已经以立法的形式(《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予以确认。虽然在这一领域还存在障碍和不足,但是这些年来的进步不容否认。现在的问题是,在报道涉及伤亡和不幸的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如何既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又保护相关普通公民的隐私权?这是一个道德与法律交织的问题,但主要是前者的问题。
李兵展江
关键词:突发事件报道媒体道德《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受害者《突发事件应对法》
HBV拉米夫定耐药株及BCP、Pre-C突变株基因芯片检测方法的构建
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基因芯片便捷、特异性好、高通量的优势,构建一种适用于临床的,针对HBV拉米夫定耐药株及C区启动子(basal corepromoter,BCP)、前C区(Pre-C)突变株,多位点突变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
李兵
关键词:基因芯片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序法拉米夫定耐药株
文献传递
'媒体审判'真伪辨
新闻自由与公正审判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指新闻媒体如何在行使正常的采访报道权的同时避免对司法过程的不当干预.“媒体审判”本来是法律界和法学界对新闻媒体不当干预法院所独享的审判权,以致阻碍司法公正行为的一种讥讽和批判。但是在...
展江李兵
关键词:新闻报道司法审判公正性
美国和欧盟对网络空间“被遗忘权”的不同态度被引量:16
2016年
一般认为,在数字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移动网络的全面覆盖,个人、朋友、记者、商业机构、政府,甚至陌生人都可能成为个人信息的披露者,且这些信息会被互联网永远铭记。对个人隐私的事先预防性控制已经难以奏效,隐私保护不得不走向事后补救,"被遗忘权"就是事后补救的一种典型方式。但是其普适性却是一个争议性问题,欧盟和美国这两个典型的西方司法区域就对"被遗忘权"有着显著不同的接纳态度,本文阐释这种差异及其原因,冀以提供参考,深化理解我国法律新确立的"删除权"并推动其实施。
李兵展江
论《新京报》时评运作的机制--“弱公共领域”的分析框架
本文在“弱公共领域”视角下讨论《新京报》时评运作的机制,把编辑部置于国家、民意、知识分子三者关系之间考察其时评的生产过程。研究发现:《新京报》把时评看作一种言论表达的平台,让知识分子们或普通民众在这个平台上表达意见,继而...
展江彭桂兵李兵
关键词:《新京报》时评
文献传递
略论隐私权的法律起源--兼与张民安教授商榷被引量:3
2014年
英语和中文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隐私权的主张诞生于美国法律人沃伦和布兰代斯1890年12月15日发表于《哈佛法学评论》第4期的《隐私权》一文。近期,中山大学法学院张民安教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法国才是在法律上最早承认隐私权的国家。本文结合相关法学和新闻传播学背景,对张教授的主要论据逐一辨析后认为,其结论理据不足,难以成立。
展江李兵
关键词:隐私权法新闻判例法成文法
直接引语如何使用才能避免诽谤——以美国马森诉马尔科姆案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直接引语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叙述技巧之一,它对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写道:“一个人的话能让人心悦诚服,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感。”①我国学者将直接引语称为是新闻活起来的“秘密武器”、②新闻的“灵魂”。③虽然许多新闻研究者都强调“多用”、“妙用”直接引语,但是也有学者认识到“直接引语并非一引就灵”,④记者对引语的使用也经常会带来问题,准确引用某人的原话或准确报道别人告诉的事情,并不意味着记者发表的陈述是真实的。准确并不等于真实。
李兵
关键词:直接引语新闻写作诽谤新闻报道
“媒体审判”真伪辨被引量:5
2014年
作为舶来品的"媒体审判"概念,原本是指新闻媒体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侵犯人权的现象。这种现象多数发生在刑事案件报道中。主要表现为在案件审理前或判决前就在新闻报道中抢先对案件进行确定式报道,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等结论。凡是有这种行为的新闻媒体,因其滥用新闻自由而应当受到职业道德层面的批评,甚至受到法律的规训。但是经过一段"跨文化旅行"、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之后,"媒体审判"却有可能变成一个似是而非的现象。其主要症结在于:新闻媒体被指责有"媒体审判"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必须是独立自主的。而在中国,一方面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影响日益增强,所以应当避免新闻报道和评论对司法的干扰;另一方面中国各级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目标尚未实现,法院在审理大案要案之前和审理过程中可能受到公权力的干预。这就可能形成背离"媒体审判"原意的伪"媒体审判"。本文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真伪混杂、成为学界争议话题的中国式媒体伦理或道德问题。
李兵展江
关键词:媒体审判新闻自由司法公正权力干预
程序自动化调试的多谓词开关方法
程序调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调试的开销将直接影响到软件的成本和软件公司的收益。对于程序员来说,调试也是一个非常单调乏味的工作。因此,程序的自动化调试方法成为了计算机领域的热点课题,得到不同领域众多研究者的关...
李兵
关键词:程序切片软件开发赋值语句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