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豪
- 作品数:9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惠州市皮肤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79例梅毒患者血清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评价梅毒螺旋体IgM(TP 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诊断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对79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并与甲苯胺红不加热反应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清TP IgM抗体在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潜伏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93.8%(15/16)、97.8%(45/46)和82.4%(14/17),与TRUST、TPPA比较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先天梅毒患者中,TRUST、TPPA、TP IgM阳性率分别为82.6%(14/23)、91.3%(21/23)和78.3%(18/23)。结论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二期梅毒及潜伏梅毒,敏感性等同于TRUST、TPPA,特异性更高,且在先天梅毒的诊断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符合临床要求。
- 李利豪
- 关键词:梅毒IGM抗体免疫印迹法
- 淋球菌对六种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 2013年
- 目的探讨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诺酮、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六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212例淋病患者对六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淋球菌对六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212株淋球菌菌株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达79.7%,对四环素耐药性达75.4%,对喹诺酮耐药性达70.3%,对阿奇霉素耐药达12.3%,尚未出现对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具有耐药性的菌株。结论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喹诺酮耐药严重,尚未出现对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
- 李利豪郑秋妹
- 关键词:淋球菌耐药性抗生素
- 免疫印迹法检测梅毒患者抗TPIg-M抗体
- 2004年
- 目的:评价抗TP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法对56例梅毒患者检测了特异性Ig-M抗体,并与TRUST,TPPA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TPIg-M抗体在一期梅毒、二期梅毒、隐性梅毒的阳性率分别为87.5%(14/16),95,7%(22/23),94.1%(26/17),三者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早期梅毒,敏感性等同于TRUST,TPPA。
- 曾月静邹循辉李利豪
- 关键词:免疫印迹法梅毒
- 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以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为标准,比较临床常用的检测梅毒的两种血清学方法的优劣性。方法用非特异性的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883名性病门诊患者进行梅毒筛检,阳性标本用梅毒确证试验(TPPA)法进行确证。结果 TRUST法灵敏度为71.01%(245/345),假阳性率8.92%(24/269),漏检率28.99%(100/345);ELISA法灵敏度为99.42%(343/345),假阳性率0.58%(2/345),漏检率为0.58(2/345)。与TRUST相比,ELISA法检测敏感度(χ2=110.49,P<0.01)、假阳性率(χ2=25.94,P<0.01)以及漏检率均有明显差异(χ2=110.49,P<0.01)。结论 ELISA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漏检率较低,适合用于性病门诊梅毒筛查。
- 曾月静李利豪解士海
- 关键词:梅毒TRUSTELISATPPA
- 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CIU)的诊疗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血清阳性的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给予左旋西替利嗪片(5mg/d)治疗;另一组给予左旋西替利嗪片(5mg/d)、奥美拉唑(20mg,2次/d)、阿莫西林(1g,2次/d)、克拉霉素(500mg,2次/d)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停药4周后观察,观察内容包括瘙痒、风团数量、风团大小、风团持续时间,比较各组治疗效果,分析CIU与HP之间关系。结果 127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中,57(44.9%)例HPIgG阳性,而100名健康者仅6(6%)例阳性,CIU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组(χ2=42.18,P<0.01)。停药4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单一治疗组有效率为55.2%,联合疗法与单纯抗过敏治疗相比,前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0.43,P<0.01);停药8周后,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2.9%,单一治疗组有效率为44.8%,联合疗法与单纯抗过敏治疗相比,前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5.21,P<0.01)。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针对清除HP的联合疗法治疗HP阳性CIU患者近期(停药4周)以及远期(停药8周)有效率都优于单独抗过敏治疗的方案。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与部分荨麻疹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另外,联合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对减少荨麻疹的复发有一定帮助。
- 曾月静解士海李利豪
-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幽门螺杆菌联合疗法
- 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水平的检测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的检测。方法用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患者,其中联合用药组60例、单独用药组63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88.3%比63.4%,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otaxin和TNF-α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血浆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种方案治疗后血浆eotaxin、TNF-α和IFN-γ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比较,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后血浆eotaxin水平下降程度(13.27±4.11比8.12±2.58,t=8.3654,P〈0.05)和TNF-α水平下降度(12.38±3.95比10.32±3.41,t=3.1005,P〈0.05)更为显著,且IFN-γ水平升高程度(17.06±5.24比12.54±4.07,t=5.3573,P〈0.05)更为显著。结论BCG—PSN联合西替利嗪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用西替利嗪治疗。
- 石丽君曾抗李利豪吴海娟邹循辉黄小雄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IFN-Γ水平卡介菌多糖核酸肿瘤坏死因子Α慢性荨麻疹干扰素Γ
- Th17细胞和IL-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Th17细胞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在慢性荨麻疹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述研究对象外周血血清IL-17水平,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Th17细胞阳性率和IL-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Th17细胞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r=0.896,P<0.05)。结论 Th17细胞和IL-17可能参与了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过程。
- 邹循辉石丽君李利豪
- 关键词:荨麻疹TH17细胞IL-17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 2006年
- 目的了解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应用梅里埃公司生产MycoplasmaIST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534个样本进行检测。结果534例疑似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139例支原体阳性,阳性率26%,对环丙沙星耐药率最高占63.3%,其次为红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54.7%、21.6%、19.4%、18.7%,交沙霉素、原始霉素、阿奇霉素耐药很低,分别为4.3%、5.0%、0%。结论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常引起NGU。临床治疗解脲脲原体(UU)引起的NGU,首选交沙霉素。
- 刘彩辉李利豪江小明
-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抗生素支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