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召峰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1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88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导管
  • 2篇导管消融
  • 2篇心动过速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心肌型脂肪酸...
  • 2篇折返
  • 2篇折返性
  • 2篇折返性心动过...
  • 2篇脂肪
  • 2篇脂肪酸结合蛋...
  • 2篇消融
  • 2篇老年
  • 2篇肌型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梗死
  • 2篇房室
  • 2篇房室结
  • 2篇房室结折返
  • 2篇房室结折返性

机构

  • 8篇解放军第88...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8篇李召峰
  • 5篇杨曙光
  • 3篇薛炳国
  • 3篇张杰
  • 3篇汤学超
  • 2篇葛均波
  • 1篇沈安
  • 1篇王齐兵
  • 1篇刘文清
  • 1篇周达新
  • 1篇李永生
  • 1篇潘文志
  • 1篇范树虹
  • 1篇迟东升
  • 1篇范树红
  • 1篇李丽娜
  • 1篇张燕

传媒

  • 2篇心脏杂志
  • 2篇第17届全军...
  • 1篇临床心电学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2012年
由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并发肺动脉高压(PAH)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人们重新审视了先心病并发PAH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分类,并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发掘新的能够反映PAH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为先心病并发PAH诊治水平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李召峰王齐兵葛均波
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动物的实验方法及影像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建立经导管人工主动脉瓣植入的动物实验方法,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的最佳投射体位,探讨经腹主动脉植入人工主动脉瓣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选取健康杂种大白猪10只,经右侧股动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确定主动脉窦部造影的最佳投射体位,测量主动脉窦部的直径;经右侧股静脉送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心室,选择合适的起搏频率;经腹主动脉送入22F输送鞘管,观察经输送鞘管推送预载瓣膜支架球囊的可行性、安全性。结果:左心室造影可在左前斜(30±2)b、头位(10±4)b清楚地显示主动脉窦部及冠脉开口。主动脉窦部的直径为(2112±213)mm。实验动物可以耐受连续30s的快速起搏(240~260次/min)。结论:经腹主动脉途径植入人工主动脉瓣的方法可行、安全。在左前斜(30±2)b、头位(10±4)b可清楚地显示主动脉窦部。以240~260次/min的频率快速起搏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流对球囊的冲击,更好地实现瓣膜植入时的精确定位。
李召峰潘文志周达新沈安李永生葛均波
关键词:导管植入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研究背景 应用现有的生化标志物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并不理想,肌钙蛋白(cTn)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特异性比较高,但在AMI发生4小时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肌红蛋白虽在症状发生后早期升高,但特异性差.
范树红杨曙光李召峰李丽娜薛炳国
疑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经验性导管消融治疗
杨曙光汤学超张杰李召峰陈宁
80岁以上老年患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74例分析
研究背景 回顾分析74例80岁以上老年患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总结高龄患者起搏治疗的初步经验.材料与方法 2001年3月~2011年4月接受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患者74例,男46例,...
杨曙光张杰汤学超薛炳国李召峰张燕迟东升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10例因急性胸痛住院的患者,按胸痛发作时间到就诊时间先后分为<3h、3~6h和>6h三组,检测各组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比较3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发作≤6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入选病例最终确诊为AMI 62例,非AMI 48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非心源性胸痛10例)。<3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7.5%、9.1%、45.8%;特异性分别为83.3%、91.6%、91.6%;3~6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98.1%、54.5%、63.6%;特异性分别为94.4%、88.9%、93.7%;>6h组H-FABP、CK-MB、cTnI水平诊断AMI的敏感性分别为81.3%、93.7%、75.0%;特异性分别为83.3%、94.4%、100%;3种检测指标的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5%、特异性为85.4%,cTnI与CK-MB联合检测诊断AMI的敏感性为74.1%、特异性为87.5%。结论:H-FABP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诊断AMI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传统指标CK-MB、cTnI,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CK-MB、cTnI相当。胸痛发作≤6h时H-FABP与cTnI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度,优于传统的cTnI与CK-MB联合检测。
范树虹杨曙光薛炳国李召峰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心肌标志物
老年人高血压的治疗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目前成人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已经超过8000万,数量占世界首位,由于高血压是导致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
刘文清李召峰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
怀疑AVNRT患者的经验性导管消融
2017年
目的探讨经验性慢径导管消融治疗临床疑似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98年10月~2015年10月368例接受房室结慢径消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查与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比较323例电生理检查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传导且能诱发AVNRT和45例存在房室结双径传导但不能诱发AVNRT患者的消融结果及平均7.8年随访期内心动过速复发率,另对21例疑似AVNRT但电生理检查无房室结双径传导,无可诱发心动过速,且未接受慢径消融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平均1.4年随访。结果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中不能诱发AVNRT患者与术中能诱发心动过速患者首次慢径消融的成功率均为100%,且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患者随访期心动过速复发率(4.4%)高于术中能诱发AVNRT患者(1.5%)(p<0.05%)。术中能诱发AVNRT患者消融后复发病例均为首次消融时未达到主要消融终点(A-H间期跳跃现象消失)者,术中未诱发心动过速患者消融后复发病例再次电生理检查时均未发现存在房室结双径传导现象,亦未再诱发心动过速。在平均1.4年随访期内38%的疑似AVNRT但未接受经验性慢径消融治疗的患者再次发生心动过速。结论对于电生理检查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传导但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疑似AVNRT患者,经验性慢径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但应尽量以A-H间期跳跃现象消失作为消融终点。对于电生理检查未证实存在房室结双径传导,且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的疑似AVNRT患者,应酌情选择经验性慢径导管消融治疗。
杨曙光汤学超张杰李召峰陈宁
关键词: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