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杰
- 作品数:26 被引量:68H指数:4
-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例
-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最早于1953年由Jessner和Kanof提出,又称耶斯纳-卡诺夫综合征.病因不明.一般认为光生物学作用、局部创伤、外界刺激、昆虫叮咬、药物、感染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有人认为它是肿胀型红斑狼疮、皮肤淋...
- 许天星郭燕妮李坤杰
- 左旋维生素C联合激光对SD大鼠光老化皮肤治疗的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采用左旋维生素C导入联合Queen光子治疗仪和二氧化碳超脉冲点阵激光对光老化的动物模型进行治疗,探索治疗皮肤光老化的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模型组40只采用日光模拟器构建SD大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将光老化皮肤分为三个区域,点阵激光干预区、IPL干预区和阴性对照区,三区的一半作为左旋维生素C导入区,另外一半做生理盐水对照区。激光干预后定期行皮肤镜、皮肤生理功能测试(经表皮水流失TEWL),分析皮肤粗糙、干燥程度以及皮肤纹理变化,同时,在激光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6周,7周行皮肤病理活组织检查,观察皮肤表皮厚度、真皮胶原改变等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改变。对照组10只作阴性对照。结果 (1)二氧化碳点阵激光组治疗后肥厚干燥缓解,脱屑减轻,在第(5~6)周明显。(2)左旋维生素C组经表皮水流失在第(7~10)天较生理盐水组皮肤明显减少。结论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组对光老化的治疗作用优于强脉冲光(IPL)组,联合左旋维生素C可加快皮肤屏障的修复,可作为光老化治疗的新组合方法。
- 李坤杰许天星郭燕妮许凌晖林松发
- 关键词:光老化激光皮肤镜点阵激光
- 《敏感性肌肤的阶梯治疗》
- 一、概述:敏感性皮肤是一种处于亚健康的皮肤状态,是指皮肤对外界多种因素呈现高敏感而导致的主观感觉异常。包括有:瘙痒、灼热、刺痛,对外界刺激物耐受性降低,潮红;对普通化妆品不能耐受,对外界刺激反应性增高;受热、日光照射、空...
- 郭燕妮李坤杰洪美红黄豪
- 关键词:皮肤屏障功能医学护肤品敏感性皮肤
- 文献传递
- 沿Blaschko线分布的鱼鳞病1例
- 2011年
- 患者男,26岁。因左侧腰腹部及左下肢出现浅褐色鳞屑20余年,于2009年7月1日来院就诊。患者于20年前.左侧腰腹部皮肤无明确诱因出现浅褐色鳞屑,呈单侧带状分布,不痒不痛,家长未重视。以后皮损逐渐扩大并波及左侧下肢。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 李坤杰万屏
- 关键词:鱼鳞病
- 青刺果油保湿机制的体内、体外研究
- 涂颖顾华李坤杰庞勤起珏何黎
- 透明质酸对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7年
-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高度敏感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皮肤极易受到外界刺激因素而产生不适。病因复杂,其中之一是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透明质酸是皮肤组织成分,具有保水性、润滑性、成膜性、促进上皮再生性、安全性等特性,对敏感性皮肤的皮肤屏障有一定的修复功效。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透明质酸对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李坤杰黄豪郭燕妮
- 关键词:透明质酸皮肤屏障敏感性皮肤
- 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观察
- 2025年
-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2年8月—2023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92例玫瑰痤疮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和对照组(强脉冲光治疗),每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痤疮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红斑、皮损评分及白细胞介素-17、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脉冲光联合重组贻贝黏蛋白膏体敷料治疗玫瑰痤疮可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红斑及皮损情况,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 李坤杰
- 关键词:强脉冲光玫瑰痤疮
- 无乳链球菌引起皮肤感染1例
- 无乳链球菌通常称为B群链球菌(GBS),GBS感染在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中,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国外GBS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最近有很多报道,这些感染经常以蜂窝织炎、褥疮及足部慢性溃疡为临床特征。蜂窝织炎是G...
- 郭燕妮李坤杰
- 幼儿念珠菌性外耳道炎误诊1例
- 2010年
- 患儿男,1岁。因双侧外耳道分泌物增多,红斑、脱屑伴瘙痒9个月余,于2008年11月26日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患儿9个月前因患“肺炎”在当地住院治疗.住院5d后,其母发现患儿左外耳道发红并伴有白色分泌物溢出,时有白色块状物堵塞,见抓痕,之后右外耳道亦出现类似情况,于2008年2月29日到外院诊断为“外耳道炎”,
- 马群星李坤杰万屏
- 关键词:外耳道炎念珠菌性
- 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疾病状态下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方法,但目前关于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皮肤标本由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提供。两步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日光性角化病组和正常老年人面部皮肤对照组的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进行人体角质形成细胞的培养,待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消化传代。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应用免疫荧光检测角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和成瘤能力。结果与结论:原代培养的细胞显示典型的表皮细胞特征:倒置显微镜下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状,经免疫荧光检测为角蛋白阳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的张力纤维。体外成功分离培养出老年人病变条件下的角质形成细胞。日光性角化病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核仁增大,异染色质及线粒体数量增多,内质网数量少特点,细胞较为幼稚。生长曲线、划痕实验和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表明,日光性角化病患者的角质形成细胞较同龄老年人具有更强的增殖、迁移和成瘤的能力。实验证实体外培养的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仍具有一定的非典型增生细胞的特性。
- 龙庭风何黎刘流沈丽达李坤杰涂颖
- 关键词:日光性角化病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