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彩苹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镜检
  • 2篇食管
  • 2篇胃癌
  • 2篇胃癌组织
  • 2篇小儿
  • 2篇内镜
  • 2篇内窥镜
  • 2篇内窥镜检
  • 2篇内窥镜检查
  • 2篇结肠
  • 2篇窥镜
  • 2篇癌组织
  • 2篇KI67
  • 2篇病变
  • 1篇代谢物
  • 1篇蛋白
  • 1篇电凝
  • 1篇电凝切除
  • 1篇电凝切除术
  • 1篇电切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福鼎市医院
  • 1篇莆田学院附属...
  • 1篇福建省龙岩市...
  • 1篇福建省泉州市...
  • 1篇晋江市医院

作者

  • 8篇李彩苹
  • 1篇陈雅华
  • 1篇梁玮
  • 1篇李秋兰
  • 1篇房太勇
  • 1篇黄子成
  • 1篇兰世迁
  • 1篇郑小蔚
  • 1篇陈洋洋
  • 1篇钟世顺

传媒

  • 1篇医疗装备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急诊胃镜检查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在小儿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救治价值。方法:对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救治的接受急诊胃镜检查的32例小儿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并救治成功,其中胃溃疡3例(9.4%),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34.3%),十二指肠球后溃疡1例(3.1%),球部及球后多发溃疡1例(3.1%);急性胃黏膜病变8例(25%),糜烂性十二指肠球部炎症4例(12.5%),浅表性胃炎伴十二指肠炎3例(9.4%),合并贲门黏膜撕裂伤1例(3.1%),食道静脉曲张出血1例(3.1%)。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小儿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以少量和中等量出血为主,除对症及全身止血治疗外,应积极通过急诊胃镜等手段查找和去除病因,评估再出血的危险性,必要时可采取内镜下止血治疗。采用内科保守治疗,预后多较好,合并大出血者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
李彩苹
关键词:急诊胃镜上消化道出血小儿
与进食相关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通过对66例与进食相关的食管炎的临床分析,讨论该类型食管炎发生的原因。方法对近3年内与进食相关,内镜下具有相同特点表现的一组食管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类型食管炎具有其独特的发病特点及内镜下表现。结论根据本类型食管炎的临床特点,考虑发病原因与食管黏膜对所进食食物的超敏反应相关,且发病具有区域性。
李彩苹
关键词:食管炎内窥镜检查发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的脂质组成及其与胃组织病变损伤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从脂质组学角度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与胃组织病变损伤的关系。方法 收集胃疾病患者31例,对其胃窦、胃体黏膜组织块进行病理检测与H. pylori培养与细菌鉴定,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血清H. pylori抗体分型。用LC-MS法检测H. pylori菌体的脂质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分析两组的脂质代谢谱差异,筛选差异性脂质代谢物。结果 病理学诊断为炎症11例(无异变组)、萎缩/化生及肿瘤20例(异变组)。H. pylori血清抗体分型为抗体Ⅰ型、抗体Ⅱ型、阴性。与抗体Ⅱ型组比较,抗体Ⅰ型组HE染色可见胃壁细胞肿大、坏死,伴有明显的炎症浸润同时伴肠异生、萎缩等;H. pylori共培养出27例;与无异变组比较,发现异变组有9个明显差异的脂质,其中胆固醇酯(CE)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化生组比较,发现肿瘤组的三酰甘油(TAG)与CE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脂质组学研究揭示幽门螺杆菌致胃组织病变损伤与菌体脂质CE/TAG有关。
李秋兰颜芙蓉李彩苹李永余赵越真郑小蔚陈津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LC-MS
内镜下小儿结肠息肉高频电切除术安全性探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的16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与成人组对比。结果164例患儿的188枚结肠息肉经内镜下全部成功切除,2例术后少量渗血,经保守治疗后缓解,与成人组对比,其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术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安全可靠的方法。
李彩苹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窥镜检查高频电凝切除术
长节段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7月在福建省食管癌早诊早治促进联盟治疗的85例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ESD组(52例)及EPMR组(33例),对比两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ESD组与EPMR组的完整切除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87.9%(29/33),P〉0.05],ESD组的手术时间[(58.53±30.50)min比(32.06±9.12)min]、术后禁食时间[(4.18±1.30)d比(3.67±0.96)d]、住院时间[(7.45±2.44)d比(6.54±1.73)d]及抗生素使用时间[(3.48±2.33)d比(1.96±2.20)d]明显长于EPMR组(P均〈0.05)。ESD组与EPMR组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胸痛、术后出血等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狭窄发生率较EPMR组高[23.1%(12/52)比6.1%(2/33),P〈0.05]。术后随访3~63个月,ESD组复发5例,EPMR组1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EPMR与ESD治疗病灶长度超过5 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具有相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EPMR操作时间短,术后狭窄并发症少,且术式相对简单,易于掌握。
陈洋洋陈雅华钟世顺黄新香兰世迁郭建民黄子成李彩苹林吟梁玮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P53和Ki6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因素、多阶段的动态顺序演变过程,涉及到多种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由此引起的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等.在众多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中,P53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抑癌基因,其基因结构的改变可导致细胞的恶性转化.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caudal type homeobox transcription factor,CDX)2是从肠上皮化生至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标,与肠型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Ki67是目前较肯定的细胞核增殖标志物,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
李彩苹房太勇
关键词:胃癌组织P53KI67细胞生物学行为细胞增殖活性肠上皮化生
结肠合并胃原发性淋巴瘤1例
2010年
目的探讨罕见的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1例的诊断。方法对1例结肠合并胃原发性淋巴瘤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并进行个案分析。结果本病例经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小淋巴细胞瘤IIA期)。结论胃肠道原发性淋巴瘤有全消化系统粘膜同时侵犯的可能,建议对胃或者肠道原发性淋巴瘤行常规胃肠镜检查,因本病内镜下无特征性改变,还应重视病理检查,以免漏诊。
李彩苹
关键词:结肠非霍奇金淋巴瘤
CDX2蛋白,P53蛋白和Ki67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CDX2蛋白,P53蛋白和Ki67抗原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选择手术切除的确诊为胃癌的标本1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CDX2,P53蛋白和Ki67抗原的...
李彩苹
关键词:胃癌P53蛋白KI67免疫组织化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