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新华

作品数:51 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生物学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5篇植物
  • 15篇小檗
  • 13篇小檗科
  • 11篇小檗属
  • 7篇植物园
  • 7篇种子传播
  • 7篇果实
  • 6篇食果鸟
  • 6篇鸟类
  • 5篇新异名
  • 5篇异名
  • 5篇种群
  • 5篇种子
  • 4篇南京中山植物...
  • 3篇地理分布
  • 3篇栽培
  • 3篇生境
  • 3篇迁地
  • 3篇迁地保护
  • 3篇卷叶

机构

  • 40篇南京农业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贵州省植物园
  • 1篇双鸭山矿务局
  • 1篇不列颠哥伦比...

作者

  • 49篇李新华
  • 8篇贺善安
  • 5篇盛宁
  • 4篇尹晓明
  • 4篇施小平
  • 4篇张立存
  • 3篇袁森
  • 3篇范俊
  • 2篇胡金良
  • 2篇於虹
  • 2篇顾姻
  • 1篇林湘
  • 1篇彭峰
  • 1篇李娟
  • 1篇潘泽惠
  • 1篇陈钘
  • 1篇李维林
  • 1篇邢桂培
  • 1篇王庆亚
  • 1篇刘心恬

传媒

  • 5篇生物学通报
  • 5篇西北植物学报
  • 5篇热带亚热带植...
  • 4篇植物资源与环...
  • 3篇广西植物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种子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植物资源与环...
  • 2篇实验室研究与...
  • 2篇生物资源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植物杂志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四川动物
  • 1篇第六届生物多...
  • 1篇第三届中国民...
  • 1篇第六届全国系...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京中山植物园秋冬季鸟类对树木果实的取食作用被引量:34
2001年
在南京中山植物园中观察了 1 9种鸟类在秋冬季节对 2 1种树木果实的取食情况。这些树木果实大多数为肉质的核果、梨果、浆果及球果等类型 ,在果熟时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鸟类取食果实的方式主要有 :①直接在树冠上吞食果实或在树下吞食掉落的果实 ,有时在吞食后将种子呕出 ;②将果实从树上衔走后 ,于停栖处吞食或啄食 ;③磨破果皮 ,仅取食其内的种子。鸟类取食果实虽然对园林树种的观赏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鸟类通过取食树木果实获得了营养 ,同时也促进了肉质果实中那些种皮坚硬 ,或者包被于坚硬果核中的种子的自然传播。
李新华尹晓明贺善安
关键词:食果鸟植物园秋冬季鸟类
小檗属(小檗科)13种植物果皮粉末微形态特征观察
2022年
以采自云南、四川、西藏和山东的小檗属(Berberis Linn.)13种植物果实为研究材料,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果皮粉末的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13种植物果皮粉末中表皮细胞的轮廓主要呈四边形至六边形;果皮粉末中均含有梯纹导管和螺纹导管,仅在粉叶小檗(B.pruinosa Franch.)和卷叶小檗(B.replicata W.W.Smith)中发现环纹导管,在滑叶小檗(B.liophylla Schneid.)和西山小檗(B.wangii Schneid.)中发现网纹导管。除显脉小檗(B.phanera Schneid.)和黄芦木(B.amurensis Rupr.)外,其余11种植物果皮粉末中均含有石细胞,13种植物果皮粉末中均含有草酸钙簇晶和方晶,且其形状和大小存在种间差异。其中,拉萨小檗(B.hemsleyana Ahrendt)和黄芦木的浆果均为红色,但拉萨小檗果皮粉末中具石细胞,草酸钙簇晶不规则,而黄芦木果皮粉末中未见石细胞,草酸钙簇晶呈圆形或近圆形;粉叶小檗和丽江小檗(B.lijiangensis C.Y.Wu ex S.Y.Bao)的浆果均为紫黑色,果皮具厚或薄的粉霜,且果实样品产地相同,但粉叶小檗果皮粉末中石细胞呈近菱形或类五边形,而丽江小檗果皮粉末中石细胞呈卵形或类矩形。研究结果显示,小檗属植物的果皮粉末微形态特征,尤其是石细胞形态特征,可以用于区分该属一些果实形态特征易混淆的种类,能够为小檗属果实种类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吴兴李新华
关键词:小檗属微形态特征石细胞草酸钙晶体
植物园迁地保护的生境应予改善
本文首先提出了“栽培化”和“迁地保护(育)”是解决药用植物原料的主要措施,并指出迁地保护的理论与技术有待改进,而后介绍了出现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的天然南方红豆杉种群,并对天然种群形成的条件进行了讨论,最后探讨了如何创造有利...
贺善安李新华盛宁於虹顾姻
关键词:植物园迁地保护天然种群药用植物
文献传递
金花小檗与滇小檗的名实问题
2017年
Léveillé在1911年发表了小檗科滇小檗(Berberis bodinieri Lévl.)(新拟),但在原始文献中未说明其模式标本收藏处,并且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世界小檗属主要分类学文献都未收载该种。2014年,作者在英国皇家爱丁堡植物园标本馆(E)找到了滇小檗模式标本。之后,通过比较滇小檗和古宗金花小檗的模式标本及其原始文献,发现在枝条具棱,叶片为匙形或倒卵状匙形,花序为总状花序或近伞形花序,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红色、顶端具明显宿存花柱等主要分类学特征上,滇小檗与古宗金花小檗基本一致。因此,将滇小檗归并入古宗金花小檗。
李新华
关键词:小檗属新异名
《本草纲目》一些植物种名中蕴涵的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引量:7
2006年
重点考察了《本草纲目》中关于牛膝、鸡冠花、鳢肠、乌桕、猕猴桃、羊踯躅和醉鱼草等10多种植物的名称及其释名,结合实际观察和相关研究资料,分析了这些植物种类名称中蕴涵的有关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植物与动物在形态和特性方面的相似性,植物与动物的食性联系,以及植物对动物的毒性作用等方面。从而以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本草纲目》中极其丰富的科学内涵。
李新华尹晓明
关键词:本草纲目动物
中国山芹属的核型演化及地理分布的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本文报道了山芹属Ostericum5种1变种13个居群的核型,其中4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如下:隔山香O.citriodorum广东宝安的居群,2n=22=16m+6sm;江西鹰潭的居群,2n=22=14m+6sm+2st;华东山芹O.huadongensis本所药物园居群,2n=22=16m+6sm;安徽广德的居群,2n=22=16m+4sm+2sm(SAT);绿花山芹O.viridiflorum内蒙古额右旗的居群,2n=22=18m+4sm;黑龙江双鸭山居群,2n=22=18m+2sm+2st(SAT);山芹 O.sieboldii辽宁庄河居群,2n=22=4sm+16st+2st(SAT);吉林长白山居群,2n=22=2sm+20st;狭叶山芹O.sieboldii var.praetieritum辽宁鞍山的居群,2n=22=2sm+20st;大齿山芹O.grosseserratum辽宁庄河居群,2n=18=2sm+16st;江苏宜兴居群,2n=18=2sm+16st;安徽广德居群,2n=18=18st;浙江天目山居群,2n=18=18st。隔山香、华东山芹和绿花山芹具较原始的2A型,山芹和大齿山芹则具较为进化的4A型。此外,大齿山芹具有下行性的染色体基数n=9,这在整个前胡族中都具独特性。根据各居群在种分布区内的核型演化方向及现代地理分布格局并结合形态和孢粉学资料,提出本属的起源是从近缘的当归属起源地横断山区沿着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迁移扩散,演化发展形成两个现代次生分布中心,一个是东北向具温带性广布型的分布中心(东北地区)。
潘泽惠刘心恬李新华姚欣梅庄体德林湘
关键词:伞形科地理分布染色体组型
贵州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考察被引量:2
1998年
在对大沙河银杉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88科152属约300种常见维管植物的调查分析,初步认为该区内植物资源有如下特点:1)植物区系成分复杂,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和泛热带分布类型比较多见;2)古老、残遗及稀有、濒危植物比较集中,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8种;3)园林、观赏植物类型多样,杜鹃花属植物尤具特色;4)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Hook.f.)等多为珍贵药用植物。对保护区的现状也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李新华贺善安盛宁A.彼得.沃顿陈训张维
关键词:银杉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
云南野生近光滑小檗种子发芽及育苗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为了开发利用小檗属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了云南省野生常绿灌木近光滑小檗种子发芽及育苗技术。结果表明,在智能人工气候箱中,以纱布和河沙为发芽基质的培养皿中,种子平均发芽率都在90%以上,并且在河沙基质上,种子萌发时滞和萌发持续时间都显著减少。在30%泥炭土+60%蛭石+10%珍珠岩的育苗基质上,近光滑小檗幼苗长势良好。近光滑小檗幼苗移栽后,与室内盆栽条件相比,露地栽培的幼苗在主要生长指标上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对南京地区气候条件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李新华贾霜段珺珺郭嘉诚
关键词:种子育苗基质露地栽培
无量山小檗与藤小檗的名实问题
2008年
通过标本检查及原始文献分析,认为无量山小檗BerberiswuliangshanensisC.Y.WuexS.Y.Bao与藤小檗B.jingguensisG.S.FanetX.W.Li在主要形态特征方面基本相同,不同点均在一定变异范围内,且两种植物的模式标本产地及生境条件也较相似,都生长在云南省无量山海拔2500m上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故将藤小檗处理为无量山小檗的异名。
李新华
关键词:小檗科新异名
红豆杉迁地保护中天然种群的形成被引量:25
1999年
0年代自庐山植物园引种栽培于南京中山植物园的11株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幼苗组成的栽培种群,在40多年的迁地保护过程中,生长发育正常,且在邻近的自然生境中繁衍出一个含有461株幼苗及小树的天然红豆杉种群,树高10~345cm,树龄1~15年,主要散生于海拔35~60m的山坡麻栎群落及山溪边的枫杨群落中。栽培种群中雌树5株,雄树6株,栽培红豆杉在30年左右开花结实。该天然种群的形成过程是:红豆杉成熟种子被鸟类取食,其肉质假种皮被消化后,在鸟类的栖息范围内随着鸟粪被随机散布,经过生境选择、适应,于适宜的生境条件下萌发生长成幼苗及小树。此外,讨论了天然红豆杉种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植物迁地保护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李新华贺善安盛宁
关键词:红豆杉天然种群迁地保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