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显志

作品数:26 被引量:209H指数:7
供职机构:加拿大卫生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4篇耐药
  • 10篇抗生素
  • 9篇细菌
  • 8篇耐药性
  • 7篇利福
  • 7篇利福定
  • 6篇抗生素耐药
  • 6篇杆菌
  • 5篇抗生素耐药性
  • 5篇抗药
  • 5篇抗药性
  • 4篇药理
  • 4篇头孢
  • 4篇内酰胺
  • 4篇内酰胺酶
  • 4篇外排泵
  • 4篇耐药机制
  • 4篇菌素
  • 4篇多重耐药
  • 4篇多重耐药性

机构

  • 18篇华西医科大学
  • 5篇加拿大卫生部
  • 2篇川北医学院
  • 2篇四川省卫生防...
  • 2篇四川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
  • 1篇渥太华大学
  • 1篇药理学教研室

作者

  • 26篇李显志
  • 19篇王浴生
  • 6篇凌保东
  • 3篇张欣凤
  • 2篇张丽
  • 2篇张莉
  • 2篇李良宏
  • 1篇赵淑琴
  • 1篇杨志梅
  • 1篇郑薇
  • 1篇张丽
  • 1篇贾旭

传媒

  • 11篇中国抗生素杂...
  • 8篇四川生理科学...
  • 4篇国外医药(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3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3
  • 5篇1991
  • 3篇1990
  • 7篇1989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β—内酰胺酶对头孢菌素的水解与牵制耐药机制探讨
1989年
本文对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水解与“牵制”(Trapping)耐药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以大肠杆菌NCTC2280作为指示菌,应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菌在液体培养基N3中生长的浊度变化,观察了头孢噻吩(CPT、属第一代),头孢噻甲羧肟(CTZ、
凌保东王浴生李显志
关键词:内酰胺酶头孢噻甲羧肟头抱菌素革兰氏阴性杆菌头孢噻吩
2006年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回顾被引量:32
2007年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机制是生物医药研究的重要领域。2006年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在多方面有重要的发现,如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泵的药物转运结构机制的深入了解及发现新的药物泵或新的泵调控表达机制,发现了喹诺酮类药物修饰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对金葡菌耐药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与发现新型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的platen-simycin,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多重耐药岛的发现,新型β-内酰胺酶的继续出现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开始从食用动物或宠物分离的细菌中证实。本文还讨论了2006年中国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一些重要结果。这些研究成果继续提示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多种耐药保护机制及细菌本身基因结构的多样性与可移动性使其能进化产生新的耐药机制以适应抗菌药物的作用。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及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李显志凌保东
关键词:耐药机制多重耐药性外排泵Β-内酰胺酶PLATENSIMYCIN
抗感染化疗的药理学基础概述 Ⅱ、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被引量:4
1998年
目前,已经从分子水平较为详细地认识到各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2)抑制蛋白质的合成;(3)抑制核酸的合成;(4)扰乱细胞膜的通透性。表1列举了主要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下面将分别述及有关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表1
王浴生李显志
关键词:抗菌药物类抗生素药理学基础核糖体
全文增补中
双氟沙星的一般药理研究
1991年
双氟沙星(双氟哌酸,DFL)系喹诺酮类新药其一般药理研究结果如下:1.对神经系统影响;DFL口服(20mg/kg)对小鼠自发活动及翻正反射无影响,剂量增加到100mg/kg时,自发活动略有减少,但翻正反射正常。DFL口服(100mg/
张莉李良宏李显志
关键词:翻正反射神经系统影响喹诺酮氟沙星肌收缩静脉推注
阴沟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前后的β-内酰胺酶比较
1990年
本实验应用药物梯度平皿法筛选获得7株耐Ceftazidime(CTD)阴沟杆菌菌株,分别提取耐药与敏感株的β-内酰胺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超薄层分析性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两类酶进行了检测与比较。结果显示:(1)CTD对敏感菌的MIC为0.25-0.5μg/ml,对耐药菌为128-512μg/ml。(2)对CTD敏感细菌的酶活性为5-40u。
凌保东李显志王浴生
关键词:阴沟杆菌第三代头孢菌素等电聚焦电泳头抱菌素敏感菌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药物耐药性外排泵十年研究回顾(英文)被引量:7
2012年
细菌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常见于ESKAPE病原菌(即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道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药物耐药性主要在于该菌具有多重药物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后者属于耐药结节细胞分化(RND)家族转运体。自20年前发现RND外排泵后,现已对这些外排泵的临床意义、结构与组装、外排机制、表达调控与抑制等有了深入的认识。药物外排泵不仅介导了具有临床重要意义的多重耐药性,而且参与了其他细胞功能如恶劣环境下(包括存在抗菌药物时)的应激反应和致病性等。研究开发不受外排泵明显作用的抗菌药物或外排泵抑制剂以便与作为外排泵底物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联合应用仍然是新药研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本文旨在回顾讨论作者于2003年在本刊所发表的相关综述后上述多个方面过去10年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再次清楚显示全面合理控制各类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避免后抗生素时代的来临。
李显志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外排泵应激反应生物被膜
耐利福定大肠杆菌K—12包膜组分的生化分析
1991年
通过提取大肠杆菌K-12敏感株及其耐利福定株的包膜,并对其组分作了初步的生化分析。结果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耐药株包膜蛋白质中一条分子量为52KD的蛋白带较相应敏感株包膜蛋白有明显减少;超薄膜层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提示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蛋白的等电点无明显区别,均为4.5~6.7;氨基酸组成分析提示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的各种氨基酸及其含量无明显区别;薄层色谱分析提示耐药菌膜脂较敏感菌膜脂多分离出1种组分,前者7种组分,后者仅6种组分;敏感株与耐药株包膜总含量分别为每毫克干重包膜含糖186.7±15.3和150.0±17.0微克。提示大肠杆菌K-12耐利福定后包膜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可能系蛋白质和脂类改变的结果。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之中。
李显志王浴生
关键词:利福定抗药性
利福定耐药机制研究的综合报告
1989年
利福霉素类(Rifamycins)抗生素是临床结核治疗中非常有效的基本药物之一,而且也可作为广谱抗生素用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利福平(Rifampin,RFP)是该类药物中应用较早、疗效好的重要代表药物,而利福定(Rifandin,RFD,R761)
王浴生李显志
关键词:耐药机制研究利福定利福霉素交叉耐药分支杆菌罗氏培养基
细菌多重抗生素耐药性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例被引量:22
1998年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问题近年来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对于目前抗生素耐药性的严重性,一些世界知名学者提出了“抗生素耐药性危机”,“后抗生素时代”等足以充分表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现状.抗生素耐药性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是细菌同时对多种结构完全各异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即多重耐药性.典型的例子有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重抗生素的耐药性,其它包括结核杆菌的多重耐药性.长期以来,多重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一直未能获得足够的认识.直至近年来,对多重抗生素耐药性机制的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已经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到大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
李显志张丽王浴生
关键词:细菌抗生素多药耐药性分子生物学大肠杆菌
细菌耐利福定与RNA多聚酶的关系
1991年
以药物梯度平皿筛选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6571、大肠杆菌NCTC10418及普通变形杆菌1065的耐利福定菌株。利福定能明显抑制~3H-尿苷掺入敏感菌株,而对耐药菌株的RNA合成无明显影响;利福定与利福平对标准RNA多聚酶活性的抑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加强;提取及纯化RNA多聚酶,利福定能明显抑制敏感菌的酶活性,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CTC6571与大肠杆菌NCTC10418耐药菌株的酶活性无明显影响。
张欣凤蒋天蓉李显志王浴生
关键词:利福定抗药性RNA多聚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