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朝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建筑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3篇艺术
  • 2篇建筑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文化
  • 6篇民俗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民族
  • 3篇藏族
  • 3篇传承
  • 2篇审美文化
  • 2篇事象
  • 2篇文化传承
  • 2篇民俗事象
  • 2篇民俗文化
  • 2篇民族民间
  • 2篇建筑
  • 2篇建筑艺术
  • 2篇公祭
  • 1篇邓小平
  • 1篇邓小平民族
  • 1篇邓小平民族理...
  • 1篇叙事

机构

  • 12篇青海民族学院

作者

  • 12篇李朝
  • 1篇崔春明
  • 1篇殷永发
  • 1篇开哇

传媒

  • 5篇青海民族学院...
  • 3篇青海民族研究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外建筑
  • 1篇华中建筑

年份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199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从打醋弹谈起被引量:1
2002年
“打醋弹”是西北汉、土、藏等民族的共同民俗事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火神崇拜或大阳崇拜,是古代典籍“烟燎”、“烟祀”、“实柴”等祭神仪式的遗存。打醋弹这一民俗事象随地域、社会经济不同使原有的情节得到丰富和改造。文章认为“文化选择”法则是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变异中互动发展的基本原因。
李朝崔春明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选择民俗事象
青藏高原饮食民俗文化圈及特征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青藏地区的饮食民俗文化以丝路羌中道民族走廊为传播线索,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征的饮食文化圈,呈现出食物原料获取的单一性,饮食心理生成的丰富性,饮食制作方式的灵活性,历时区域饮食惯制沿袭的传承性,共时区域饮食习俗传播的通融性等文化特征。
李朝
关键词:民族走廊饮食文化圈
青藏高原民族民间音乐原型研究——兼论语言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007年
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特别是民间音乐作品实际上是由意旨符号和音乐符号两部分组成。笔者将青藏地区音乐文化中那些具有固定内涵指向的模式化乐句,界定为青藏高原音乐的“原始歌腔”即音乐原型,认为其在结构类型上属于“音乐原型意象”,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源头活水,而大多数具有青藏高原原生态魅力的音乐作品的基本乐句实际上都是这些原型意象的不同变体。
李朝
关键词:青藏高原民间音乐结构特征
汉族腊日习俗与藏族跳钺斧仪式比较研究——兼谈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2004年
西藏的跳钺斧 (雍仲 )习俗与内地汉族腊日习俗的产生具有一致性特征 ,都是原始火神崇拜或狩猎仪式的遗迹。
李朝
关键词:民俗
论青藏高原民族民间工艺审美模式的形成——以藏族民间工艺为个案
2008年
青藏高原民族民间工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审美模式的形成,深受各民族民间习俗和传统、自发性个人创造、口头程式等因素的影响。
李朝
关键词:民族民间艺术审美模式
“南京珠玑巷”新说——兼谈民俗的传承与变异
2002年
明清以降来青早期移民的祖籍问题,民间和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是在今天江苏省南京市、笔者以今天南京珠玑巷不可考为起点,经过对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的辨析查考,提出两种推论认为;所谓南京珠玑巷一是可能在今天浙江诸暨市(为同音之转),二是可能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该地曾是旧县祥符)。由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变异、官方和民间话语修正的双重作用而使其发生了改变,并最终使这一文化符号在误读的情况下,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李朝殷永发
关键词:俗语文化传承文化生态民间文化
比较视野中藏蒙峨博文化的诗学特征
2007年
本文通过对藏蒙两个族群的峨博公祭文化的田野性描述和比较分析,认为民族公祭活动既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一的文化特征,又具有解释、礼仪、操作等诗学特征。
李朝
关键词:藏族蒙古族田野研究
文化的多重色彩:撒拉族历史与传说的叙事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以撒拉族传说为个案,从文本历史和口头传承比较的差异性入手,认为传说的叙事暗含着有关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进行文化交往的重要信息,传说叙事是社会情境在个体情境中的集中反映,也是少数族群特定的文化生态和族群生存策略的独特反映。
李朝
关键词:口头传承叙事研究
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
1998年
开哇李朝
关键词:邓小平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平等民族教育理论发展生产力
民间公祭建筑艺术的系统研究与文化批评
2006年
本文将我国汉藏语族的表木(汉族)、拉泽(藏族)、阿尔泰语族的峨博(蒙古族等)等民族传统公祭建筑归纳在一起,运用语言学、人类学等分析方法,互为参照,彼此比较,追溯各自的源流演化。认为中华传统民族民间公祭建筑在审美范畴中,具有共源熔融,同质异流,美美与共的外部特征,是中国人特有的解释、礼仪、操作文化系统。
李朝
关键词:审美文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