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军
- 作品数:42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 《诗经》研究应超越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理论视阈
- 2014年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划分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是清末学者建构而成的,它深深地渗透到现代《诗经》研究中。现代《诗经》研究界认为《毛诗》属于古文经学,《鲁诗》、《齐诗》和《韩诗》三家诗属于今文经学,它们在汉代斗争激烈,处处立异。由于这种理论过度强调对立性而不能对汉代经学做客观的描述,对《诗经》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影响。《诗经》研究应该超越这种理论框架。
- 李树军
- 关键词:《诗经》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 略论周代社会的行神、道路神崇拜被引量:1
- 2014年
- 行神、道路神是周代社会神灵信仰中的两位神灵。从周代天神、地祇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来看,行神属于人鬼,是古代教人行路的人变成的神,主管道路行作;道路神属于地祇,是自然神,主管道路顺利,没有险难。在周代的祭法中,行神的地位要高于道路神。周代的行神、道路神信仰与周代的封建制度和邦国交往模式密切相关。
- 李树军
- 关键词:周代
- 《鹿鸣》考
- 2004年
- 《鹿鸣》是周王朝许多仪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它是宴请群臣嘉宾的诗歌。孔颖达认为群臣就是嘉宾 ,故这首诗歌是为宴请群臣而作。后世学者多从之。笔者认为此诗本是聘礼中燕飨聘问使者的乐歌 ,后来才应用到其他燕飨礼仪中。
- 李树军
- 关键词:嘉宾燕礼
- 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究
- 文体批评是中国古代文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明代的文体批评是古代文体研究的“集大成”时代。对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认识古代文体批评的内容和方法,对建立现代的文体学有重要意义,而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很薄弱,本论文...
- 李树军
- 关键词:体裁格调说复古运动
- 《左传》引诗与《诗》的经典化被引量:3
- 2012年
- 文章从"引用"修辞格的角度对《诗》的经典化进行了研究。从引诗体例来看,春秋时期语《诗》是一个较为固定的系统,这一系统大致按国别进行分类,而不是按"风"、"雅"、"颂"来分类。最晚到春秋中期时,《诗》已经取得经典的地位,其经典化大致沿着礼仪用乐和言语交际两条路径进行的。
- 李树军
- 关键词:《左传》引诗
- 试论谢榛的“诗能剥皮说”
- 2011年
- "诗能剥皮说"是指一种诗歌接受方式和过程,指对那些初读起来有些单调沉闷但蕴涵着丰富情趣和美的诗歌,按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到意味和美的过程。这些可以"剥皮"的诗歌往往经过明显的人工锻炼,非常精工。"诗能剥皮说"进一步完善了复古运动的诗歌理论,对于揭示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特征的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 李树军
- 关键词:声音格律字法句法
- 流行构式“先X为敬”的多角度分析
- 2024年
- “先X为敬”作为当代流行构式,在仿拟类推、隐喻和完形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常见于网络媒体语言特别是网络文章标题中。构式整体作为词语模不断创造和再生新词语,其中的“X”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和拟声词,以行为动词为主;其构件“先”“X”和“为敬”都存在语义真值问题,共同表示说话人对所叙述事件产生强烈情感,甚至在强烈感情驱使下采取一定行为,并号召受话人关注到自己所描述的事件,产生同样的感受或做出同样反应。该构式在交际使用中,体现出说话人主导性和领先性的立场建构,符合四项会话准则。
- 孙瑜李树军
- 关键词:网络语言
- 屈原“楚辞”与《诗经》中的远行意象
- 《诗经》的远行意象广泛分布在风、雅、颂三类诗歌中,共59首诗歌,差不多5首诗歌中就有一首包含远行意象,可以说远行意象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实际上《诗经》中很多诗歌尽管没有远行意象,但是仍然与远行有关。屈原所作的"...
- 李树军
- 论李梦阳、何景明论争的文体学意义被引量:2
- 2009年
-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发起复古运动十余年后,二人之间便发生了一次激烈的争论,它主要涉及了诗法和文体风格两个方面,但其落脚点在文体风格上面。这次争论充分暴露了他们所继承和发展的"格调说"的先天不足,同时也暴露了他们对古诗传统认识的粗糙和分歧。
- 李树军
- 关键词:诗法体裁
- 《简牍检署考校注》“六礼版文”注辨正被引量:1
- 2023年
- 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是一篇研究简册制度的开创性文献,胡平生、马月华两位先生的《简牍检署考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则是我们现在研读《简牍检署考》的重要参考著作。胡、马两位先生根据上个世纪初以来出土的大量简牍文献对《简牍检署考》进行了校注,注释详实严谨,但有个别之处或可商酌。《简牍检署考》:“晋纳后六礼版文用真书,则通行版牍自以真、行为主。”
- 李树军
- 关键词:六礼简牍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