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杰
- 作品数:9 被引量:390H指数:6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东省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不同耕作措施对华北地区麦田CH_4吸收通量的影响被引量:24
- 2010年
- 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农田土壤CH4的吸收与排放对我国准确合理的估算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制定合理的农业减排和适应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华北地区麦田5种不同耕作模式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CH4通量的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5种不同耕作模式在不同生育时期土壤CH4通量具有明显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耕作处理都表现为CH4的净吸收汇。整个生育期,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耙耕≈旋耕>深松耕>免耕。CH4吸收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吸收通量白天高夜晚低。处理间比较,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处理>免耕。结论: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处理CH4的吸收通量较高,但此种耕作方式不利于土壤耕层的保护,而耙耕、旋耕这两种保护性耕作方式使表层土壤具有较好的保墒保肥能力,对土壤扰动小,且只比常规无秸秆还田的CH4吸收值低5.35%和6.31%,较有利于农业减排,所以从环境效益和土壤保护这两个方面来看,耙耕和旋耕这两种保护性耕作处理较为理想。
- 田慎重宁堂原李增嘉王瑜李洪杰仲惟磊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华北平原秸秆还田
-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06
- 2010年
- 通过两个生长季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及其交互效应对小麦全生育期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秸秆还田各处理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显著高于传统翻耕.除传统翻耕处理外,各处理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高于10~20cm土层,秸秆还田各处理0~10cm土层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深松(PS)>旋耕(PR)>免耕(PZ)>耙耕(PH)>传统翻耕(PC),而10~20cm土层表现为传统翻耕(PC)>深松(PS)>旋耕(PR)>耙耕(PH)>免耕(PZ),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能提高0~1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耕作因素、秸秆因素和两者交互效应在不同生育期对0~2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
-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8
- 2010年
-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降雨,缓和农业水资源短缺,该试验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2个因素,其中耕作措施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耕作措施与秸秆因素对极端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无论秸秆还田与否,相对于常规耕作,深松耕能提高土壤水分充足期的土壤含水率,增加冬小麦产量,尤其是深松耕秸秆还田,比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分别高25.74%和11.45%。秸秆因素在土壤水分充足时影响土壤含水率方面占主导地位,秸秆因素与耕作措施在土壤水分亏缺时影响土壤含水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免耕、深松耕、耙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能够增加集雨,提高冬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还表明,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亏缺时土壤含水率相关不显著,而与土壤水分充足期土壤含水率相关显著。
- 吕美蓉李增嘉张涛宁堂原赵建波李洪杰
- 关键词:秸秆土壤含水率耕作少免耕还田
-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不同养分形态的影响被引量:16
- 2008年
- 本试验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动态分布的影响。在0-10cm土层,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无秸秆还田处理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在10—20cm土层,深松秸秆还田处理和常规秸秆还田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保护性耕作处理;0—20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无秸秆还田处理总体上高于秸秆还田处理,而在20—40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无秸秆还田处理总体上低于秸秆还田处理碱解氮含量,以耙耕处理提高的幅度最大,深松处理提高的幅度最小;0—20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无秸秆还田处理速效磷含量,0—2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在20—40cm土层,保护性耕作处理秸秆还田与非秸秆还田处理之间差异很小;0—20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在0—20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高于对应的无秸秆还田处理,在0—20cm土层中,常规耕作处理无论是秸秆还田处理还是无秸秆还田处理整体上都比保护性耕作处小,这可能与常规翻耕后秸秆的深埋有关,但在20—40cm土层中,常规耕作处理在整体上却显著高于其他保护性耕作处理。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有表层富集、下层贫化的现象;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保护性耕作0-1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0—2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非秸秆还田处理大于秸秆还田处理,但在20~40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秸秆还田处理大于非秸秆还田处理,说明土壤的氮素供应情况秸秆还田处理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
- 田慎重李增嘉宁堂原王瑜李洪杰
-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土壤养分
- 水、磷对冬小麦旗叶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研究不同灌水和施磷量对冬小麦旗叶特性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灌水3个水平为WO(不灌水)、W2(拔节水+灌浆水,每次灌水75mm)、W3(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50mm)、W4(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每次灌水75mm);3个磷肥水平为P0(不施磷肥)、P1(90kg/hm2)、P2(180kg/hm2)。研究在不同灌水和施磷量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趋势。旗叶叶绿素含量在W3与W4处理间差异较小,而与不灌水处理间的差异十分明显;P1、P2处理在开花后明显高于P0处理。不灌水处理(W0)与灌水处理(W4、W3、W2)间光合速率差异显著;P1、P2处理能在开花后16d内一直保持开花时的高光合水平,而P0处理在开花后一直在下降,在开花后8d下降就较为明显。随灌水增加,φPSⅡ整体上显著递增趋势,尤其在开花后8d以后有明显提高;P1、P2处理处理开花后16d内旗叶φPSⅡ都能保持较高水平,且显著大于P0处理,但在16d后下降迅速,与P0差异不大。旗叶Fv/Fm在花后16d后,灌水处理间(W4、W3、W2)差异不显著,但不灌水(W0)保持较高水平;P1、P2处理在花后16d内旗叶Fv/Fm显著大于P0处理,并且花后16d后下降的程度比P0处理要小,尤其是灌水多的处理效果更明显。灌水和施磷都能有效的增加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提高PSⅡ的潜在活性和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但在水磷互作下个处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各处理增效效果亦不同。
- 王瑜李增嘉宁堂原田慎重李洪杰
- 关键词:冬小麦灌水磷旗叶
- 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设置耕作措施和秸秆两个因素,其中耕作因素分为常规耕作、深松耕、耙耕、旋耕、免耕5种,秸秆因素分为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与不还田,共10个处理,研究了少免耕和秸秆还田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耕作因素的花后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均有深松耕>常规耕作>耙耕>旋耕>免耕的趋势。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除免耕的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大于旋耕外,其余的单独效应规律与秸秆不还田的一致。在五种耕作条件下,秸秆因素的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单独效应表现为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试验结果还表明,交互效应也是影响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荧光动力学参数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免耕与秸秆还田的交互效应最高。
- 吕美蓉宁堂原张涛赵建波李洪杰李增嘉
- 关键词:少免耕秸秆还田光合特性
- 耕作方式与施氮水平对麦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本试验继2006年在山东省龙口市前诸留村进行的基础上,于2007-2008年继续展开,选用小麦品种为良星99,以大田试验为主,主要研究了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以及在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理化性状和小麦产量的影...
- 李洪杰
- 关键词:耕作方式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特性小麦产量
- 文献传递
- 不同耕作方式与施氮量对麦玉两熟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09年
- 少耕免耕及秸秆覆盖在改善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试验设置4个耕作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旋耕、耙耕和免耕;施氮量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的100%、75%和50%,以研究耕作方式和施氮量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递减小麦公顷穗数降低,小麦、玉米产量降低,总产量下降;旋耕、耙耕和免耕处理的小麦穗粒数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降低,而千粒重随施氮水平的递减而有增加趋势,玉米的千粒重与施氮水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常100、耙100和免100处理的产量最高,旋100、常75和免75次之,而耙100和免100处理的净产值最高,高于常100。因此,耙100和免100的经济效益最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李洪杰宁堂原邵国庆王瑜田慎重李增嘉曲学勇
- 关键词:施氮量
-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3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 邵国庆李增嘉宁堂原张民焦念元韩宾白美李洪杰
- 关键词:灌水玉米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