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淑梅

作品数:1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原虫
  • 11篇疟原虫
  • 8篇恶性疟
  • 8篇恶性疟原虫
  • 5篇基因
  • 4篇顶端膜抗原1
  • 4篇细胞
  • 4篇膜抗原
  • 4篇抗原
  • 4篇伯氏疟原虫
  • 3篇蛋白
  • 3篇活性
  • 2篇电击转化
  • 2篇移动抑制因子
  • 2篇疫苗
  • 2篇生长活性
  • 2篇逆转
  • 2篇逆转录
  • 2篇逆转录病毒
  • 2篇转录

机构

  • 17篇第四军医大学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李淑梅
  • 16篇薛采芳
  • 15篇刘忠湘
  • 9篇李珣
  • 9篇缪军
  • 7篇王宪锋
  • 7篇雷俊川
  • 4篇赵亚
  • 3篇陈俊
  • 2篇李英辉
  • 2篇李素芝
  • 2篇王洪斌
  • 2篇谢刚
  • 2篇黄豫晓
  • 1篇刘军
  • 1篇丁劲

传媒

  • 4篇中国寄生虫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国外医学(寄...
  • 1篇地方病通报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3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3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评价
2008年
目的:建立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方法:体外合成编码随机12肽的DNA片段;在最优化的实验参数和反应条件下将DNA片段克隆入带有EGFP标记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后分批次电击转化大肠杆菌,合并转化所得菌液即为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原始载体库;半固体扩增法扩增该原始载体库,提取质粒并转染GP2-293包装细胞,在EGFP表达最强的时间点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即为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库。结果: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原始载体库的库容量为3.14×106cfu;扩增后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库滴度为5.2×109cfu/mL,库容量为2.34×1011cfu;转染了已扩增的载体库质粒后的GP2-293包装细胞可以成功地表达随机12肽库。结论:建立了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为抗病毒寡肽的筛选以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亚李英辉黄豫晓刘忠湘雷俊川李淑梅刘军薛采芳
关键词:肽库逆转录病毒电击转化转染
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建立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方法将含有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转染质粒pDB.DTm.DB./AB.AF.DB.用BglI酶切线性化.伯氏疟原虫经体外培养和分离后进行电转化,转化的原虫经药物筛选后进行PCR检测.结果PCR检测显示转染伯氏疟原虫存在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结论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转染伯氏疟原虫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陈俊缪军刘忠湘李淑梅薛采芳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转染
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枸橼酸钠抗凝剂对疟原虫生长活性的影响。 方法 将疟原虫经抗凝剂 (ACD ,CD和SC)处理后以感染率为指标检测抗凝剂对虫体的影响。未同步化的恶性疟原虫分别使用 3种不同浓度抗凝剂于 3 7℃作用 3h。处理后的红细胞与正常虫体混合 ,同时处理后的虫体与正常红细胞混合 ,随后观察两种培养混合物的感染率以确定抗凝剂作用的靶细胞。同上处理期同步化的疟原虫 (环状体 ,滋养体和裂殖体 )以观察抗凝剂作用的期特异性。将伯氏疟原虫用抗凝剂处理后接种小鼠 ,通过感染率的变化观察抗凝剂对鼠疟的影响。 结果  3种抗凝剂均可抑制疟原虫的生长 ,其中ACD影响最甚。以抗凝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和疟原虫 ,结果表明抗凝剂作用于虫体而非红细胞。处理同步化的虫体表明抗凝剂对裂殖体的抑制最为显著。同样处理伯氏疟原虫后接种小鼠进一步验证了抗凝剂对恶性疟原虫作用的抑制性效应。 结论 ACD对疟原虫的抑制性效应最为明显 ,SC是疟原虫试验中枸橼酸钠抗凝剂的首选。
刘忠湘王宪锋李淑梅李薛采芳缪军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抗凝剂枸橼酸钠抗凝虫体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方法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 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 2 0 /E ,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IL)如IL 4和IL 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GM CSF、pcDNA3 .1( ) /IL 4和pIL 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 CSF/pTPA E ,分组免疫小鼠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 ,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 结果  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 2 0 /E的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增加 7至 10倍 ,其中pcDNA3 /GM CSF质粒和pIL 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 ,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 结论 利用编码GM CSF、IL 4和IL 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DNA的免疫应答 ,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质粒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佐剂
插入四环素操纵子对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130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构建四环素操纵子 (TetO)修饰的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 13 0基因 (GBP13 0 )启动子 ,并探讨TetO插入后对启动子活性影响的位置效应。 方法 将 7个拷贝的TetO ( 7cot)序列分别克隆入GBP13 0启动子转录起始点附近的 4个位点 ,上、下游各两个 ,产生 4个衍生质粒pG/ 7T( -5 ) ,pG/ 7T( -2 ) ,pG/ 7T( +2 )和pG/ 7T( +5 )。瞬时转染后通过CATELISA检测和分析pGBPCATΔ2和 4个衍生质粒中CAT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和CAT检测表明 ,7cot插入到GBP13 0启动子的 4个位点中均可提高启动子的活性 ,并且定位于启动子下游比定位于上游具有更高的活性 ,其中于 +5位点启动子活性最高。 结论 在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中质粒pG/ 7T( +5 )
王宪锋薛采芳刘忠湘李珣李淑梅雷俊川缪军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载体蛋白质类四环素
以恶性疟原虫MSP1和AMA1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保护性免疫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以MSP1和AMA1的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针对疟疾红内期抗原MSP1和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将编码恶性疟原虫MSP1全片段和AMA1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190.3和VR1020/E)、痘苗病毒载体(rMVA/190.3和rMVA/E)及重组蛋白(d-GX190H和E)的同种类型疫苗混合,作为核酸疫苗(D)、病毒疫苗(V)及蛋白疫苗(P)按照“初始-强化”策略免疫小鼠。间接ELISA测血清中抗MSP1和AMA1抗体;用免疫血清进行体外原虫入侵红细胞抑制实验;由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和P.bANKA株分别对免疫鼠进行体内攻击。结果各组免疫血清中均产生了较强的抗体应答,抗MSP1抗体与抗AMA1抗体滴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组免疫小鼠血清在体外对两株原虫入侵红细胞均有较大程度的抑制。体内攻击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略长。结论采用以MSP1和AMA1为基础的DNA、重组痘苗病毒和重组蛋白疫苗的组合免疫小鼠能诱导出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以上结果为疟疾红内期疫苗合理免疫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李淑梅李珣缪军刘忠湘薛采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疫苗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推测寄生原虫间的进化关系被引量:2
2003年
本文对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推测原生生物物种间种系发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以期为兽医相关寄生生物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李淑梅薛采芳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方法寄生原虫进化关系分子系统原生生物核糖体RNA
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和纯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表达和纯化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bMIF)。方法根据GenBank中PbMIF mRNA的预测序列,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伯氏疟原虫ANKA株红内期RNA扩增获得PbMIF基因。将PbMIF基因与T载体连接并测序,利用NCBI中Blast程序分析测序结果。阳性T/A克隆质粒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收集经IPTG诱导表达的细菌进行SDS-PAGE分析,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亲和纯化。结果从伯氏疟原虫RNA中扩增到PbMIF cDNA,长度为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测序结果显示,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PbMIF cDNA的预测序列完全一致,编码的氨基酸在一级结构上与恶性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fbbMIF)的同源性为76%,与人类和小鼠MIF的同源性为31%。表达产物为可溶性的PbMIF蛋白,亲和纯化后的PbMIF蛋白纯度为71%。结论表达并纯化出可溶性PbMIF蛋白,为进一步研究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奠定了物质基础。
陈俊李珣刘忠湘赵亚李淑梅薛采芳
关键词: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因表达伯氏疟原虫
大蒜素体外抗疟作用的研究(摘要)(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新鲜配制或储存的疟疾完全培养基大蒜素稀释液在不同浓度 (10 0 μg/mL~ 5 μg/mL)处理恶性疟原虫 ,实验过程中在 12h ,2 4h换液或者不换液。分别作用 12h ,2 4h和 48h后 ,检测虫体感染率的变化分析药物的作用效果。同时以大蒜素处理正常红细胞观察对虫体宿主细胞的影响。结果 以新鲜配制的大蒜素处理疟原虫时 ,作用 12h后 5 0 μg/mL的浓度即可清除虫体 ,当作用 48h后在低至10 μg/mL的浓度也可杀灭原虫。而使用储存大蒜素换液或者新鲜配制的大蒜素不换液则需要较高的浓度。大蒜素处理正常红细胞时 ,在高于 5 0 μg/mL的浓度对宿主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而该浓度下虫体生长可被有效抑制。 结论 大蒜素在体外具有强烈的抗疟作用。 3 0 μg/mL是可以有效抑制疟原虫生长但对宿主红细胞没有损伤的适宜浓度。
刘忠湘王宪锋李王旬李淑梅缪军薛采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大蒜素生长活性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AMA1不同类型疫苗组合免疫接种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索应用恶性疟原虫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诱导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PCR扩增云南株恶性疟原虫AMA1编码基因,构建和制备DNA免疫质粒VR1020/E(疫苗D)、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rMVAPE(疫苗V)和重组原核表达AMA1胞外域蛋白E(疫苗P)。用疫苗D单独或与小鼠GM2CSF表达质粒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用疫苗V和疫苗P进行单次或先后各一次追加强化。采用疫苗D2V组合方案免疫新西兰白兔。ELISA测定小鼠血清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用免疫动物血清进行疟原虫裂殖子体外入侵抑制实验。结果在疫苗D初始免疫的基础上,采用疫苗V或疫苗P进行强化免疫可显著提高小鼠针对AMA1的抗体应答,小鼠血清特异性IgG平均增加15至137倍,GM2CSF表达质粒对疫苗D2V组合免疫小鼠的抗体应答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疫苗D2V组合免疫在家兔可诱导明显的抗体应答。小鼠和家兔免疫血清在体外可显著抑制疟原虫裂殖子对RBC的入侵。结论将DNA疫苗、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是诱导疟疾红内期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方法。
李珣薛采芳缪军李淑梅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疫苗顶端膜抗原1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