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灿松

作品数:51 被引量:299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经济管理
  • 12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7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军事

主题

  • 10篇地缘
  • 8篇民族
  • 6篇地缘政治
  • 5篇边境
  • 4篇乡村
  • 4篇流动人口
  • 4篇藏区
  • 3篇地缘环境
  • 3篇政治地理
  • 3篇政治地理学
  • 3篇商贸
  • 3篇商贸活动
  • 3篇族际关系
  • 3篇民族地区
  • 3篇边疆
  • 3篇城市
  • 2篇手工业
  • 2篇寺院
  • 2篇特色经济
  • 2篇权力

机构

  • 49篇云南师范大学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广东工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昆明学院
  • 2篇国家基础地理...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财经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广东省科学院
  • 1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50篇李灿松
  • 13篇周智生
  • 12篇武友德
  • 7篇胡志丁
  • 5篇葛岳静
  • 5篇熊理然
  • 5篇梁海艳
  • 4篇付磊
  • 4篇斯琴
  • 3篇李君
  • 3篇张磊
  • 2篇王敏
  • 2篇饶允昌
  • 1篇吴映梅
  • 1篇陈长瑶
  • 1篇蒋梅英
  • 1篇骆华松
  • 1篇黄耿志
  • 1篇王丰龙
  • 1篇王涛

传媒

  • 8篇世界地理研究
  • 7篇热带地理
  • 4篇云南师范大学...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3篇资源开发与市...
  • 2篇学术探索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西北民族大学...
  • 1篇人与生物圈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人口学刊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农业经济问题
  • 1篇人文地理
  • 1篇经济地理
  • 1篇中学地理教学...
  • 1篇西北人口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西藏研究
  • 1篇云南地理环境...

年份

  • 6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缅甸段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以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地区缅甸段为例,通过构建土地利用重心测度、动态变化及景观指数等模型,对其199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状况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随时间演进,研究区林地显著扩展而草地、耕地、灌丛及水体等均大幅减少,建筑用地虽扩展显著但比重始终较小;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重心及其转移变化差异显著,24年间,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水体及湿地重心均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而林地与灌丛重心偏向西南。(2)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整体较快但小幅放缓,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剧烈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林地、草地及耕地等用地类型上;随时间演进,各用地类型均发生了较明显的相互转化,其中以林地、草地、耕地及灌丛的间转化最为显著。(3)从斑块类型尺度来看,研究区不同用地斑块间的景观指数及其变动差异悬殊,整体而言,灌丛、草地及耕地的斑块密度明显较高但形状规整程度显著较低,而林地的平均斑块面积远大于其余地类。(4)从景观总体尺度来看,研究区景观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均持续降低而破碎度指数整体减小,各用地景观面积差异持续扩大且空间分布的均匀程度不断降低,整体呈由分散分布向集中布局的转变。
张磊武友德李君李君
关键词:土地利用
云南民族地区民族手工业集聚现象分析——以云南鹤庆为例被引量:4
2007年
新时期在云南民族地区出现了手工业在特定区域集聚的现象,本文选择了比较具有典型性的鹤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阐释。针对民族地区手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生产系统、社会化分工和具有一定的生产网络的集聚现状,及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自发形成、明显的地理集中、手工业者间的交流协作等特点和集聚形成原因展开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积极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李灿松武友德周智生斯琴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手工业
基于问卷和访谈的中缅边民交往探究——以南红坝―南伞镇―尖坪村段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以2015-02-09果敢冲突后大量缅甸难民进入中国云南省这一事件为背景,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问卷和访谈,从交往的基础、交往的形式、交往的频度以及影响交往的因素等方面探讨了中缅边民交往状况。结果发现:1)中缅边民交往的基础有历史渊源、地理空间和政策的支持;2)交往的形式和内容有商贸、教育和情感等;3)中缅边民交往的频度和强度非常高;4)影响中缅边民交往的因素有中缅国家间关系、中缅之间边境贸易政策和两国对外开放政策等。
王博李旭阳胡志丁熊理然李灿松付磊
关键词:中缅边境边民交往
云南环洱海地区城镇聚落用地扩展特征及模式分析——以大理市下关镇为例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2000年、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结果,运用扩展动态分析法、象限方位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及土地利用转换分析法,对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的扩展特征及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3年间,下关镇城镇聚落用地整体扩展态势明显,呈明显的南北分异,南部地区用地扩展规模与速度远低于北部;在距离镇政府2 000~2 500m及3 000~3 500m的圈层范围内为城镇聚落用地的主要扩展区;随用地扩展,城镇聚落用地海拔整体提升,低坡缓丘地区为用地扩展的首要选择。随时间演进,新建城镇聚落用地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形态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主要由耕地和非聚落人工覆被用地转入,呈现出城镇扩张推动型、交通干线引致型及工业发展衍生型等3类扩展模式。
张磊李君武友德李灿松
白族商人与“藏彝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藏彝走廊”地区是历史上古代氐羌民族迁徙的主要通道和民族分化的核心区,在该区域内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是我国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较为频繁的区域。该区域民族之间依存度高,族际经济互动频繁,由于“藏彝走廊”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
李灿松
关键词:商贸活动空间网络
文献传递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人口的族群关系研究——以迪庆藏族自治州建塘镇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我国流动人口在出现由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西部落后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规模迁移流动的同时,也有局部的逆向流动。这种逆向流动的规模尽管不如前者显著,但却涉及到更复杂的民族关系,而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又是影响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以西部云南省迪庆州为例分析发现,总体上流动人口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整体居住分离程度还是比较低,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居住融合比较理想,但分民族来看,汉族与藏族、回族的居住分离程度较高,远远大于白族、纳西族和傈僳族。有效地进行居住迁移调整不仅可以减少各民族流动人口内部的矛盾,而且也能促进各民族流动人口之间、各民族流动人口与原住居民之间的融合,从而推动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李灿松梁海艳
关键词:族际关系民族融合
民国时期滇藏川毗连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嬗变及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缠联关系,是藏区传统社会发展演变形态的基干性重要表征。以滇藏川毗连地区在民国时期这个特殊历史时段为背景,着重从基层社会控制、经济资源供给两个主要角度,梳理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缠联关系的基本形貌,并在此基础上,多维度审视二者关系变动的特殊影响及其历史作用,可辨析藏传佛教寺院与乡村之间的相互缠联的传统关系,并不是固化不变的,而是在国家治边、基层僧俗力量博弈、藏区资源分配等多界面相互交织中因循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起伏。
周智生李灿松
关键词:藏传佛教寺院乡村社会民国时期
鹤庆新华村民族手工艺传承机制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云南鹤庆新华村的民族手工业,是当代中国西部民族手工业传承发展的一个典型。新华手工艺术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授而传承下来。这种传承方式在新形势下面临挑战。新华村应在实践中不断寻求现代文明与传说之间有机契合的特色发展之路,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手工艺。
李灿松周智生
关键词:传承机制
从冲突走向和谐 缅甸民族社区人地关系变迁
2019年
缅北和泰缅边境是东南亚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景颇族口传史《目瑙斋瓦》里清晰地记载,该民族祖先从青藏高原一路迁徙,途经四川,渡过金沙江辗转到云南,最后进入缅北和印度东北部,即耶鲁大学教授James C. Scott描述的对人类学、地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有深远影响的佐米亚(Zomia)的核心区。这里有几十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均有刀耕火种的习惯。
李灿松石安达
关键词:民族社区
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澜沧江―湄公河文献可视化研究
2023年
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流经中国、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6个国家,有约6千万人的生活与这条河流息息相关。国内关于澜沧江—湄公河的研究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以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研究的数据平台,检索2000―2023年澜沧江—湄公河的相关核心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库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和综述。主要发现有:(1)从发文量及作者上看,澜沧江—湄公河研究关注度逐年波动上升,但作者之间缺乏合作;(2)从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上看,澜沧江—湄公河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澜沧江—湄公河变化和合作领域,研究的主题多样,但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需要进一步规范;(3)从关键词突现上看,目前的研究已跳出对澜沧江—湄公河的自然环境和水文生态的研究,澜湄合作机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分析结果,最后提出了对未来澜沧江—湄公河研究前沿和趋势的思考与展望。
潘莹李灿松
关键词:国际河流可视化分析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