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玉凤

作品数:55 被引量:624H指数:15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6篇建筑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8篇湿地
  • 12篇景观
  • 12篇城市
  • 10篇水环境
  • 10篇城市湿地
  • 8篇海滨湿地
  • 7篇湿地公园
  • 7篇流域
  • 7篇公园
  • 6篇土壤
  • 6篇自然保护
  • 6篇自然保护区
  • 6篇保护区
  • 5篇盐城自然保护...
  • 5篇人工林
  • 5篇西溪湿地
  • 5篇河流域
  • 5篇城市湿地公园
  • 4篇地景
  • 4篇湿地景观

机构

  • 48篇南京师范大学
  • 9篇盐城师范学院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 7篇教育部
  • 4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广西林业科学...
  • 2篇皖西学院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华山林场
  • 1篇江苏省环境演...

作者

  • 55篇李玉凤
  • 41篇刘红玉
  • 8篇郑囡
  • 8篇曹晓
  • 8篇张华兵
  • 7篇马姜明
  • 7篇郝敬锋
  • 5篇侯明行
  • 4篇李玉玲
  • 4篇季香
  • 3篇杨章旗
  • 3篇蔡春晓
  • 3篇胡俊纳
  • 3篇朱丽娟
  • 3篇孙一鸣
  • 2篇安静
  • 2篇孙贤斌
  • 2篇郝敬峰
  • 1篇胡和兵
  • 1篇彭俊

传媒

  • 10篇生态学报
  • 5篇环境科学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5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广西科学
  • 2篇南京师大学报...
  • 2篇广西林业科学
  • 2篇湿地科学
  • 2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资源开发与市...
  • 1篇生态科学
  • 1篇高等理科教育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测绘地理信息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土地转移矩阵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以南京市仙林新市区为例被引量:10
2014年
以南京市仙林新市区为例,运用土地转移矩阵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并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类评价,对其结果进行空间化表达,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3—2013年仙林新市区耕地和水体面积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密集型草地和裸地面积大量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体现在耕地、水体向建设用地、密集型草地和裸地的转移。(2)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整体降低,但生态服务功能改变程度具有空间异质性,西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程度高,而东南部小部分区域降低程度低。(3)耕地、有林地和水体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造成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其作用程度达到70%以上。
张祎李玉凤高鸿刘红玉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化
基于水文地貌分类的滨海湿地生态功能评价——以盐城滨海湿地为例被引量:21
2010年
盐城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对该区的保护/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文地貌分类为生态功能的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根据盐城滨海湿地2006-2007年Alos遥感影像数据制作湿地景观图,同时通过DEM和水文水动力条件图,借助Arcgis9.2的空间分析功能确定水文地貌单元(HGMU)。在此基础上,利用实地调查数据和湿地景观数据对不同水文地貌单元的湿地生态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盐城海滨湿地包括7类水文地貌单元(HGMU),不同HGMU生态系统类型差异较大;(2)同种HGMU生态功能基本处于同一等级,不同HGMU的生态功能差异明显;(3)盐城海滨湿地不同HGMU单元生态功能由大到小排序为:淡水双向-冲积区(河口)、海水天双向-泥粉砂带、海水月双向-泥滩带、海水年双向-草滩带、淡水单向-冲积区、淡水单向-海积区和淡水单向-冲积海积区。其中,河口湿地、淤泥质滩涂和草滩带湿地在维护盐城海滨湿地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地位。
李玉凤刘红玉孙贤斌朱丽娟
关键词:滨海湿地
自然条件下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盐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以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案例,根据2011年4~5月对海滨湿地土壤采样分析结果,结合2011年ETM+遥感影像,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线性回归模拟和地统计学方法,探索自然条件下盐城海滨湿地土壤水分和盐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水分平均值在36.820%~46.333%之间;土壤盐度平均值在0.347%~1.328%之间,具体表现为米草滩>光滩>碱蓬滩>芦苇滩.②土壤水分和盐度的空间变异具有一致性,东西海陆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海岸延伸方向上的变异.土壤水分和盐度最高值出现在西南部米草滩;最低值出现在芦苇滩内.将土壤水分和盐度从低到高分成Ⅰ到Ⅴ级,其中Ⅳ级比重最高,分别占36.156%和28.531%.③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和盐度的组合呈现高盐度高水分到低盐度低水分的"双高到双低"组合特征.具体表现为:芦苇滩土壤水分<40.116%,盐度<0.676%;碱蓬滩土壤水分为38.162%~46.403%,盐度为0.471%~1.295%;米草滩土壤水分>43.214%,盐度>1.090%;光滩的土壤水分>43.214%,盐度>0.677%.
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安静薛星宇侯明行
关键词:土壤水分土壤盐度空间分异海滨湿地盐城自然保护区
生物完整性指数法和水文地貌评价法在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中的综合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基于前人大量的研究,系统总结了生物完整性指数和水文地貌评价法的概念、评价步骤和各自特点。虽然水文地貌评价和生物完整性评价分别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对生态系统健康和功能进行评价,但两者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相似的,把两者结合起来用于湿地评价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李玉凤刘红玉
关键词:生物完整性水文地貌生态系统评价
研究生“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国内外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在自然资源保护、国土规划、景观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旺盛的社会需求,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本研究结合景观生态学学科特点与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内外现有研究生教学现状以及国内现有教学存在的不足,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教学思路与方法。
刘红玉李玉凤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
盐城海滨湿地碱蓬沼泽时空演变人为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盐城海滨湿地景观演变受人为影响极其显著。研究依据2000、2006年、2011年3个时期ETM+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从对比的角度,揭示人为影响下碱蓬沼泽景观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面积变化明显,减少了87.158%,比南部自然区域多减少了22%;景观破碎度加剧,景观聚合度指数从95.780下降到65.455,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6%;斑块平均面积由389.333 hm^2下降到21.429 hm^2,比南部区域多下降了11%;由于不同时期围堰强度的差异,人工管理区打破了自然条件下碱蓬沼泽相对稳定的变化速率,呈现先快后慢的特征,2000—2006年间年减少面积为118.167 hm^2·a–1,2006—2011年只有51.500 hm2·a^(–1)。景观空间变化上,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向东南方向偏移666.350 m,而南部区域向东北方偏移了1042.710 m;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碱蓬沼泽质心以向东偏移为主,而南部区域以向北偏移为主。(2)人工围堰致使人工管理区生态系统向淡水生态系统转变,而有利于淡水芦苇沼泽的发育:2006—2006年,在人工管理区,通过人工围堰539 hm^2的碱蓬沼泽转变为芦苇沼泽和养殖池,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4%。2006—2011年,北部人工管理区有178 hm^2的碱蓬沼泽转移为芦苇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20%。(3)由于互花米草超强的扩张能力和种间竞争能力,致使海滨湿地形成了碱蓬沼泽—互花米草沼泽的演变格局:2000—2006年,北部人工管理区15.24%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转移率比南部区域高出了13%;2006—2011年,人工管理区30.07%的碱蓬沼泽转移为互花米草沼泽,比南部区域高出了近10%。
张华兵刘红玉李玉凤
关键词:盐城自然保护区
基于GIS极坐标的丹顶鹤野外调查定位方法
2018年
运用GIS对极坐标定位方法的可行性和定位精度进行了探讨,并用SPSS软件对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基于GIS的极坐标定位方法的粗定位精度在5m左右,应用于丹顶鹤等体型较大的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是可行的;影响定位总体误差的因素有方位角误差和距离误差,方位角和距离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定位精度;望远镜的读数误差是产生方位角误差的主要原因。建议在运用此方法时要特别注意定位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通过较为精准的测角和测距仪器来提高此方法的定位精度。
谢富赋刘红玉李玉凤李玉凤刘伶
关键词:极坐标定位GIS丹顶鹤
喀斯特石山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土壤温湿度变化被引量:2
2021年
研究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是理解喀斯特石山檵木天然林演替规律的重要基础。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使用EM50传感器对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檵木群落不同土层(0、5和10 cm)温湿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各土层土壤温度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为正弦曲线。除夏季土壤湿度日变化波动相对明显外,其余季节均较为平稳。2)不同演替阶段各土层土壤温度均在8月达到全年最高温,为(25.55±0.66)~(26.75±0.72)℃,最低温在1月,为(9.13±2.82)~(11.04±1.90)℃。不同演替阶段各土层土壤湿度在6—7月达到全年最大值(28.19%±1.99%~36.06%±3.86%),在10—11月达到全年最小值(10.97%±1.09%~18.26%±0.44%)。3)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各土层土壤温度各月整体上随演替的进行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演替阶段土层0 cm处土壤湿度随演替的进行呈上升趋势,对于深层土壤而言,土壤湿度随演替的进行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综上,檵木群落内土壤环境随着演替的进行由最初的“高温低湿”逐渐向“低温高湿”的环境转变,这为喀斯特石山檵木群落自然演替发展与环境因子的协同作用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莫燕华邹涵马姜明李玉凤李玉凤秦佳双宋尊荣林正忠
关键词:土壤温湿度演替
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解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选取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林龄递增,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且不同林龄的同一土层之间均差异显著。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过熟林(16.82±0.23)g/kg>成熟林(13.47±0.14)g/kg>中龄林(10.91±0.38)g/kg>幼龄林(10.74±0.14)g/kg,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0-60 cm土层土壤碳储量表现为过熟林(104.92±18.08)t/hm^2>成熟林(100.52±1.18)t/hm^2>中龄林(80.25±5.34)t/hm^2>幼龄林(80.23±4.54)t/hm^2,且差异显著(P<0.05)。各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现为土壤碳表聚现象,表层(0-20 cm)土壤碳储量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土层,表明不同林龄主要影响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表层的碳含量;不同林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与乔木、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凋落物层现存量、总孔隙度、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与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群落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碳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20-40,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后两个土层的土壤碳储量均无显著相关。该结果为研究土壤碳储量动态变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实现尾松人工林多目标可持续经营。
李玉凤李玉凤马姜明秦佳双零天旺李明金杨章旗王永琪宋尊荣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碳储量马尾松人工林
人为干扰对城市湿地公园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以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被引量:8
2011年
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作为目前国内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首个国家湿地公园,不仅具有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功能,而且具有生态保护、调节气候的功能。同时作为一个湿地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相比必然要承载更多的人为活动,接受更多的人为干扰。根据西溪湿地公园的实际情况,选取人为设闸、人工改造水塘、游船行驶和游客徒步旅行4种形式的人为干扰,于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利用实地调查采样、实验室分析的方法,分别对4种人为干扰下的湿地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应用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确定最终的水质等级,以此判断不同的人为管理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设闸和人工改造水塘都能改善湿地内的水体质量,而游船行驶和游客徒步旅行则对湿地内水质的影响不大。
郑囡刘红玉李玉凤曹晓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