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宁

作品数:72 被引量:357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3篇肝移植
  • 22篇肝癌
  • 17篇切除
  • 16篇术后
  • 15篇静脉
  • 14篇原发性
  • 12篇原发性肝癌
  • 12篇切除术
  • 11篇移植术
  • 11篇细胞
  • 11篇门静脉
  • 11篇肝移植术
  • 10篇肝切除
  • 9篇肝切除术
  • 8篇移植术后
  • 8篇手术
  • 7篇胆管
  • 7篇预后
  • 7篇门脉
  • 6篇肿瘤

机构

  • 72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17...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解放军第35...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杭州市余杭区...

作者

  • 72篇杨宁
  • 58篇杨广顺
  • 36篇张海斌
  • 15篇卢军华
  • 14篇司马辉
  • 14篇付雍
  • 10篇邵卓
  • 7篇李齐根
  • 6篇李团结
  • 6篇朱楠
  • 5篇单成祥
  • 5篇赵军
  • 4篇吴田田
  • 3篇钟鑫平
  • 3篇周学平
  • 3篇周鹏
  • 3篇张卫
  • 3篇张新
  • 3篇雷宇
  • 3篇杨田

传媒

  • 16篇第二军医大学...
  • 9篇中国实用外科...
  • 7篇中华肝胆外科...
  • 4篇第四届全军肝...
  • 3篇肝胆胰外科杂...
  • 3篇器官移植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解放军医院管...
  • 1篇外科理论与实...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肝脏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0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7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巨大外生型肝癌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2
2004年
目的 探讨巨大外生型肝癌的特征、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 总结分析了我院 1998年1月至 2 0 0 2年 1月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巨大外生型肝癌 8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手术治疗切除 ,无 1例手术死亡 ,肿瘤最大直径为 12~ 30cm ,平均 18 12cm ,瘤体均有完整包膜。术后随访 12~ 6 0个月 ,期间 2例因肿瘤复发死亡 ,其余存活。结论 巨大外生型肝癌治疗方法应首选手术切除 ,术后预后相对较好。
张海斌杨广顺卢军华杨宁周学平李齐根
关键词:肝细胞癌外生型肝癌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
本文对外科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的动态进展作一综述。文章围绕肝癌发生门静脉高压症的机制、术前评估与围手术期处理以及外科手术治疗等内容展开。
单成祥杨宁杨广顺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发病机制围手术期处理
文献传递
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肝内胆管结石相关性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方法:收集296例首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CC患者资料,按有无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分为两组,其中结石阳性组38例,结石阴性组258例。对两组患者16项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术后无瘤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结石阳性组平均年龄和女性比例、临床症状阳性率、CA19-9、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明显高于结石阴性组,而且,结石阳性组的患者肿瘤更易形成子灶、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TNM分期更晚。结石阳性组患者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19.8%,2.6%,0%,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46.9%,26.4%,20.9%)。结石阳性组ICC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为39.5%,7.9%和0%,也明显低于结石阴性组ICC患者(67.8%,38.0%,26.4%)。结论:合并肝内胆管结石的ICC患者肿瘤分期更晚,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更差,术中应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
宿鑫成庞书杰杨宁许朱定张海斌付雍杨广顺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预后生存率
肝脏深部微小肝癌的诊疗被引量:5
2008年
2001年1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制定标准.将单发的直径≤2cm的肝癌定为微小肝癌,单发的直径〉2cm、≤5cm的肝癌为小肝癌。随着对肝癌知识的普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对健康体格检查的重视,微小肝癌检出率日益增高,其临床治疗已逐渐成为肝脏外科工作的重点。然而至今为止.针对微小肝癌的多种治疗方法各有所长.仍无相对统一的治疗标准.尤其对于位于肝脏深部的微小肝癌的处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杨广顺杨宁
关键词:肝肿瘤肝细胞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防治
2008年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的预防策略及效果。方法 对120例乙型肝炎、相关患者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后,使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治疗HBV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经23~59个月随访,全组4例出现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3.3%。4例经治疗后经随访19~26个月,均出现HBV-DNA转阴,但未见HBsAg转阴。结论 小剂量HBIg联合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可有效预防肝移植术后HBV的再感染;术前HBV-DNA负荷量与术后HBV再感染可能有关。
张海斌李团结杨宁朱楠司马辉卢军华杨广顺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病毒乙型再感染乙肝免疫球蛋白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02年
杨广顺杨宁
关键词:肝癌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发病机制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27
2007年
目的:综合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6年国内外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计算每个危险因素的优势比值(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共纳入研究的文献19篇,累积病例2 849例(出血组995例,对照组1854例)。Meta分析提示,肝功评分Child C级、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低白蛋白血症、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门静脉增宽、脾静脉增宽、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均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而肝功评分Child A级、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肝功能评分Child B级、出现腹水、发生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以及中度食管静脉曲张与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无显著相关。结论:改善Child C级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凝血功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针对重度曲张静脉预防性内镜下治疗或行预防性断流术以及分流术等有助于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
单成祥杨宁杭建飞杨广顺
关键词:食管和胃静脉曲张出血META分析
肝癌切除附加脾切除、门奇断流治疗肝癌合并门脉高压症(附67例报告)被引量:23
2004年
目的 通过总结 6 7例接受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附加门奇断流、脾切除治疗的肝癌伴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术后随访 ,探讨对肝癌伴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附加门奇断流、脾切除手术的疗效以及手术可行性、适应证和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6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底的该组临床资料 ,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术后 30d内死亡 3例 ,总并发症发生率为 2 6 9% (18/ 6 7)。术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 2 3 0 %(14 / 6 1)。 1、3、5年绝对生存率分别为 77 6 % (45 / 5 8)、4 1 2 % (14 / 34)、35 7% (5 / 14 )。至 2 0 0 3年 4月底 ,死亡 2 8人 ,除术后 30d内死亡的 3人外 ,死于肿瘤复发、转移导致全身衰竭死亡者 15例 ,占 5 3 6 %(15 / 2 8) ;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者 3例 ,占 10 7% (3/ 2 8) ;死于肝功能衰竭者 5例 ,占 17 9% (5 / 2 8) ;其他原因死亡者 2例 ,占 7 1% (2 / 2 8)。结论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 ,通过熟练的手术配合和细致的手术操作 ,以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 ,对肝癌合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进行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附加门奇断流、脾切除术是可行的。
杨广顺钱毅卢军华杨宁李齐根张海斌
关键词:肝癌门奇断流脾切除脾功能亢进
肝癌术后监测血清AFP的临床意义(附70例报告)被引量:7
2003年
为探讨肝癌术后监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2年3月问肝癌根治切除术后定期监测发现血清AFP阳性的70例患者AFP升高与肿瘤残留、复发或转移的关系。肝癌术后血清AFP升高可见于肝癌的残留或早期转移、肝癌的复发或转移、肝癌的再发以及晚期肝硬变4种情况。对肝癌患者术后定期作AFP检查,有助于检出AFP阳性肝癌患者的肿瘤残留及亚临床期复发转移,不仅适用于术前AFP阳性,而且适用于术前AFP阴性的肝癌患者。肝癌患者术后AFP下降,但不能降至正常,可能与晚期肝硬变肝脏内干细胞一卵圆形细胞代偿性增生有关。
周学平杨广顺卢军华杨宁张海斌李齐根闾少冬
关键词:肝癌术后监测血清AFP甲胎蛋白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估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5年5月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评估丙型肝炎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风险关系的文献,借助RevMan5.3软件应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露风险比值比进行定量合成分析。结果分析共纳入14项病例对照研究和2项队列研究,异质性检验显示16项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I2=72%,P〈0.0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组与对照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暴露风险合并比值比为3.96(95%C1为2.63~5.95,P〈0.05)。16项纳入研究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显著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庞书杰蔺志鹏叶庆旺张海斌杨宁杨广顺
关键词: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肝内胆管细胞癌发病机制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