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永崇

作品数:12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绿洲
  • 2篇地貌
  • 2篇风成沉积
  • 2篇风成沉积物
  • 1篇地貌发育
  • 1篇淀粉
  • 1篇淀粉粒
  • 1篇新证据
  • 1篇雅丹地貌
  • 1篇遗迹
  • 1篇元明
  • 1篇植物残体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石英
  • 1篇石英颗粒
  • 1篇石制品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塔里木盆地南...
  • 1篇天然环境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新...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吉林大学
  • 3篇山西农业大学
  • 3篇新疆文物考古...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2篇河北地质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冶金地质...

作者

  • 12篇林永崇
  • 10篇穆桂金
  • 6篇徐立帅
  • 5篇秦小光
  • 5篇赵雪
  • 4篇许冰
  • 4篇张磊
  • 2篇邵会秋
  • 2篇唐自华
  • 2篇王春雪
  • 2篇魏东
  • 2篇任晓
  • 1篇刘嘉麒
  • 1篇贾红娟
  • 1篇冯金良
  • 1篇顾兆炎
  • 1篇吕厚远
  • 1篇万的军
  • 1篇魏东
  • 1篇高少鹏

传媒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西部考古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古楼兰交通与古代人类村落遗迹调查2015年度调查报告被引量:1
2017年
2014年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承担的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正式启动。2015年度继续开展工作,考察区域位于楼兰古城东南,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另外对楼兰古城、楼兰古墓群09LE31号墓地中的一座被盗墓等也进行了调查和考古学考察,新发现房址2座、墓地2处。采集一大批珍贵遗物,已编号的有465件。器类有陶、铜、铁、玉石器、瓷、玻璃、贝、钱币等,更有个别遗物堪称精品,如铜印、花押、玉斧等。通过2014和2015两个年度的调查对楼兰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与文化遗产分布概况、保存现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2015年新发现的居址、墓葬和采集的遗物更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该地区人类活动的认识,对于深入了解、研究罗布泊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秦小光许冰张磊唐自华刘丽穆桂金林永崇潘燕芳魏东邵会秋崔有生吴勇田小红胡兴军张蕊侠于志勇
关键词:村落墓葬
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其成土模式被引量:6
2012年
基于对藏北高原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组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高山草甸土的母质成因及成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的粒度分布以20μm为界线呈双峰态分布。主峰峰值粒径在90μm左右,较细峰呈宽阔细尾分布,峰值粒径在3~6μm之间。高山草甸土的各粒级组成(<2μm、2~20μm、20~300μm、300~2 000μm)沿剖面变化很小。高山草甸土主要由极细砂组成(50~125μm),平均粒径集中在60~90μm,明显比黄土高原黄土、川西黄土、成都粘土的粗。高山草甸土粒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底部的薄层粗骨性残留古风化层相比存在显著差别,而与该区域河谷沉积、风尘沉积具有相似的特征。总之,各实验数据指示,安多地区高山草甸土具有土层厚、质地均匀、无砾石和层理不发育的特点,与基岩原地风化形成的高山草甸土存在明显差别,其成土母质来源于风尘沉积。该区高山草甸土成土过程符合风尘"加积型"土壤发育模式,而风尘沉积在高山草甸土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林永崇冯金良张继峰鞠建廷胡兆国高少鹏
关键词:藏北高原高山草甸土粒度组成风尘沉积土壤发育
策勒绿洲天然环境中几种乔木叶面滞尘特征被引量:6
2015年
基于对策勒地区12种乔木天然环境中叶面滞尘和大气降尘的测试分析,揭示了不同乔木叶面对自然沙尘的滞留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的乔木叶面滞尘能力有所差异,其中新疆杨、苹果、红枣和核桃的叶面滞尘能力相对较强(7~18g/m^2),而银白杨、胡杨、梨树、沙枣、杏树、榆树、灰杨和桑树的叶面滞尘能力相对较弱(2~7g/m^2)。不同乔木叶面滞尘均为单峰态粒度分布,众数、均值、不同粒级组分含量等差异较大,且区别于研究区大气降尘双峰态粒度分布特征,表明植物叶面对大气降尘具有选择性滞留的特点。叶面滞尘能力较强的,其倾向于滞留较粗的颗粒(砂含量较高),而叶面滞尘能力较弱的,则倾向于滞留较细的颗粒(粉砂和粘粒含量相对较高),表明植物叶面滞尘能力与叶面滞尘颗粒粗细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发现,植物各种生理特征共同作用,是叶面滞尘能力及滞尘粒度特征主要的影响因素。
林永崇穆桂金徐立帅任晓赵雪
关键词:粒度特征乔木塔里木盆地
小冰期新疆楼兰地区绿洲生态环境变迁事件被引量:4
2020年
干旱区绿洲水分主要来自河流补给,而河流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本研究通过对楼兰地区古绿洲植物残体AMS 14C年代学测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楼兰地区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时间并探讨其原因。结果显示楼兰地区小冰期前(1460AD之前)发育了最近一期古绿洲,进入小冰期后生态环境恶化并导致绿洲消亡。楼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前人的研究结论亚洲中部小冰期相对湿润的大环境"相悖"。结合流域古河道变迁地层和历史文献记录分析表明,楼兰地区小冰期期间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古塔里木河迁移、改道造成的。虽然小冰期流域获得较多的水分补给,但是河流迁移、改道导致楼兰地区水分补给显著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绿洲最终消亡。这不同于前人研究显示的楼兰文明发展后期绿洲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河流补给显著减少造成的。因此,干旱区局地生态环境变迁不一定是区域气候变化直接造成的。
林永崇林永崇穆桂金赵雪宋昊泽徐立帅
关键词:小冰期生态环境环境变迁
新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差异性侵蚀特征被引量:11
2017年
楼兰地区雅丹地貌正处于活跃发育时期,为研究雅丹地貌侵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对楼兰雅丹地层岩性、地貌形态特征等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楼兰雅丹地层形成于全新世时期,主要由较为坚硬的黏土粉砂层(CS)和松散的砂质粉砂层(SS)两类组成,并且CS层和SS层交替出现。这导致雅丹体出现显著的差异侵蚀现象。由于地层存在差异侵蚀,楼兰雅丹侵蚀较慢的CS层普遍出现岩层坍塌现象,CS层坍塌块体长度(L)和厚度(T)分别代表了SS岩层的相对侵蚀深度和CS层的厚度。统计结果显示楼兰雅丹CS层坍塌块体长度和厚度存在中度正相关关系(R=0.553)。但是,随着坍塌块体厚度的增加,其长度增加呈减缓趋势(L/T比值逐渐减小趋势),直至长度和厚度相等(L/T≈1)。综合分析表明,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主要受风蚀作用影响,但是区域地层岩性特征、重力作用对楼兰雅丹侵蚀起着特殊重要影响。
林永崇穆桂金秦小光赵雪许冰许冰贾红娟阮秋荣张磊魏东王春雪魏东
罗布泊(楼兰)地区1260-1450A.D.期间的绿洲环境和人类活动被引量:16
2018年
历史时期塔里木盆地周缘绿洲演化和人类活动与气候控制的水文条件变化密切相关.罗布泊西岸地区是古塔里木河尾闾三角洲区,曾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和著名的楼兰古国所在地,而如今却变为不毛之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剧烈变化,使罗布泊地区成为研究干旱区人类活动-气候-水文三者之间相互关系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文章对楼兰地区大量自然植物遗存和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进行系统的AMS 14C年代学分析,结合塔里木盆地人类活动历史记录和已有的高分辨率气候记录,对其所指示的古绿洲环境格局和人类活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260~1450 cal.A.D.是罗布泊地区自古楼兰之后的又一次绿洲湿润期,在罗布泊西岸三角洲区生长大量的植被,对应中世纪暖期向小冰期转变的过渡阶段.14C年龄的统计结果显示湿润期内存在多次洪水事件,表现为多次洪水期与枯水期脉冲式交替出现.同时多处古代遗址的14C年代结果显示元明时期楼兰地区再次出现人类居住,并修建引水渠、灌溉耕地.气候变化导致区域性水文条件变好应该是驱动元明时期人类再次定居楼兰地区的主要因素.
李康康秦小光张磊顾兆炎许冰穆桂金林永崇魏东王春雪吴勇田小红吕厚远吴乃琴贾红娟焦迎新
关键词:AMS^14C
地表风化作用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风蚀是雅丹地貌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特定环境中,其他环境因素也可能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野外调查、测试及室内实验分析,探讨风化作用对雅丹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新疆罗布泊地区广泛发育雅丹地貌,其中楼兰地区雅丹相对较为矮小,主要发育于全新世沉积岩上,地表没有植被或松散沉积物等覆盖,地层裸露。楼兰雅丹体为黏土质粉砂岩,干燥条件下较为坚硬(硬度> 20 kg·cm^(-2)),抗风蚀能力较强,但是雅丹体表层岩性发生明显软化(硬度<10kg·cm^(-2))。这主要是由于罗布泊地区少量且集中的降水、显著的昼夜温差以及强烈太阳辐射等相互作用造成的。从这些广泛存在的松软层表明,雅丹体表层风化作用速度快于风蚀作用,而表层首先进行的风化作用,对雅丹风蚀作用起很大的促进作用,明显加速了楼兰地区雅丹地貌的发育。因此,受少量降水、昼夜温差和强烈的太阳辐射等影响的风化作用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林永崇穆桂金穆桂金唐自华秦小光唐自华
关键词:风化作用风蚀作用
风成沉积物中不同粒径石英颗粒表面机械结构的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16年
按搬运方式将风成石英颗粒分级,逐级测量并统计表面机械结构的类型、数量和大小,并计算其面积。发现悬移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的类型、数量最少,仅见少量不规则坑、V形坑,在颗粒表面分布面积最小;跃移搬运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类型最丰富,不规则坑、蝶形坑、V形坑、新月形坑、贝壳状断口大而深,在颗粒表面的分布面积最大;滚动搬运为主的颗粒表面结构数量最多,以小而浅的不规则坑为主,伴有V形坑、贝壳状断口等,在颗粒表面的分布面积大小适中。不同搬运方式在石英颗粒表面形成的结构不同,撞击频率、颗粒大小、搬运速度共同影响表面结构的发育,高撞击频率、大粒径可以形成并承载更多的表面结构,大动能撞击可形成多种类且大尺寸的表面结构。在借助石英颗粒表面结构进行成因判别时需根据粒径大小选择相应粒级的石英颗粒表面结构特征组合,以及结构的数量、大小特征等进行综合判别。
赵雪穆桂金徐立帅林永崇
关键词:风成沉积物不同粒级石英颗粒
塔里木盆地南缘2000-2013年人工绿洲扩张特点被引量:13
2015年
利用2000、2005、2011、2013年4期MODIS13Q1、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基于RS、GIS技术,分别提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信息,探讨塔里木盆地南缘人工绿洲扩张特点。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南缘人工绿洲在2000-2013年不断扩张,各时段扩增来源中,天然绿洲比重不断减小,绿洲-沙漠过渡带比重逐步上升,荒漠比重快速增加。各流域人工绿洲扩张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差异明显,且扩增来源结构由于扩张的相对区位不同而异。人口增长、政策引导使人工绿洲不断扩张,并具有阶段性与区域差异性特点。人工绿洲扩张过程中,天然绿洲和绿洲-沙漠过渡带有明显退化现象,使其生态屏障功能下降,威胁到绿洲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任晓穆桂金徐立帅林永崇赵雪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南缘
新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人类活动新证据被引量:4
2019年
罗布泊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东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诸国之间东西交往、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之间南北来往的重要节点和枢纽.以往该地区人类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铜时期(小河-古墓沟)和汉晋时期(楼兰),而对于罗布泊地区石器时代人类活动却少有报道.文章针对野外考察新发现的一处埋藏石制品,通过对剖面沉积环境、年代学和石制品功能分析,获得了该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直接证据.沉积剖面粒度指标指示当时这里为水动力弱的湖心环境,表明该标本为原地埋藏、未经二次搬运,推测是当时古人在湖区活动的遗落物.根据石制品地层关系和沉积地层AMS^(14)C年代学结果以及石制品表面淀粉粒提取和微痕观测的结果,可以确认在晚更新世末期(约13cal ka BP)罗布泊地区存在古人采集小麦族(Tribe Triticeae)植物和根茎类植物等作为植物性食物并利用石制品进行简单加工的行为.晚更新世末期罗布泊西岸入湖三角洲地区环境条件适宜,可能已是一处人类活动较频繁的绿洲湿地区.
李康康秦小光杨晓燕许冰许冰穆桂金张磊穆桂金吴勇田小红林永崇李文林永崇焦迎新
关键词:石制品晚更新世末期绿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