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晓东

作品数:16 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9篇成藏
  • 6篇油气
  • 4篇地质
  • 4篇油田
  • 3篇低渗
  • 3篇低渗透
  • 3篇油层
  • 3篇油气成藏
  • 3篇向斜
  • 3篇扶余油层
  • 3篇储层
  • 3篇达西
  • 2篇低渗透储层
  • 2篇地层
  • 2篇油藏
  • 2篇渗流
  • 2篇勘探
  • 2篇非达西渗流
  • 2篇包裹体
  • 2篇层序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大庆油田有限...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6篇梁晓东
  • 4篇吴河勇
  • 2篇王跃文
  • 2篇冯子辉
  • 2篇张顺
  • 2篇向才富
  • 1篇杨庆杰
  • 1篇王卓卓
  • 1篇钟延秋
  • 1篇张庆石
  • 1篇朱志强
  • 1篇邓荣
  • 1篇王璞珺
  • 1篇郑希科
  • 1篇刘万洙
  • 1篇王洪艳
  • 1篇王灿松
  • 1篇邵曌一
  • 1篇吴朝东
  • 1篇邵奎政

传媒

  • 3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通报
  • 1篇录井工程
  • 1篇地球科学
  • 1篇2004井间...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徐家围子地区天然气成藏期次及其模式被引量:28
2002年
利用实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的分布特征 ,结合埋藏史和热史 ,确定出徐家围子地区烃类气体的注入时期。根据该区沙河子组—营城组生烃排气期、登二段泥岩盖层封闭形成时期和断裂活动时期 ,得到徐家围子地区天然气藏主要形成于泉头组沉积时期。有断裂沟通的气藏可以形成于嫩江组沉积末期 ,但规模有限。徐家围子地区具有 4种天然气成藏模式 :沿不整合面运移至基岩风化壳圈闭成藏、沿裂缝运移至源岩内火山岩圈闭成藏、沿断裂运移至古隆起之上各种类型圈闭成藏、沿砂体侧向运移至地层超覆圈闭成藏。
邵奎政梁晓东
关键词:成藏系统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包裹体均一温度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是下步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之一,针对该研究区,运用各类地质、地球化学、试油、钻井、录井及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学研究与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研究后认为,该区扶余油层的油源条件、沉积与储层条件、运移条件均较好,是成藏的主要条件,为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提供了前提条件;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油藏类型以复合油气藏为主,岩性与断层油气藏次之,背斜油气藏较少,复合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的两翼,岩性和断层油气藏全区都有分布,背斜油气藏主要发育于大庆长垣中央隆起顶部附近;生油凹陷、储层岩性、断层是该区扶余油层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的成藏模式有单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双向供油侧向运聚模式与上生下储垂向运聚模式3种。
王卓卓施立志张永生梁晓东
关键词:扶余油层成藏条件成藏特征
磁记忆法检测油田井下金属套管受力状况技术研究及应用
利用金属磁记忆原理研制了第二代油田井下八电极金属套管受力状况检测仪,经25个套管试件的加力检测实验研究,发现套管受力与磁记忆响应峰峰值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出了四级半定量化评价套管异常受力分布状况的准则;在此基础上,...
刘青昕马水龙梁晓东刘广锁王灿松刘向友
关键词:油田井下测量受力分析故障检测
松辽盆地中浅层幕式排烃与断距增长耦合被引量:2
2019年
超压盆地幕式排烃作用是盆地流体研究中热点问题,而源岩内排烃生长断层的报道很少.研究表明松辽盆地凹陷中央主力烃源岩青山口组发育排烃生长断层,这些浅层生长断层形成于嫩江组末期至明水组末期.这种排烃生长断层的形成机制是幕式排烃过程中由于"泵压效应"使含烃流体从源岩向储集层注入的结果.当源岩过剩压力达到源岩破裂极限时,源岩发生断裂或使原有断层再次开启增长,含烃流体发生向下或向上部储层的排烃作用,随着烃类的排出,过剩压力不断减小,排烃过程趋于停止伴随超压流体释放,研究区呈现向下排烃、向上排烃和上下双向排烃3种样式,由于这一排烃过程是多次出现的,随着多次反复的排烃,排烃断层的断距也不断增长,导致排烃期与断层断距增长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研究成果为超压封存箱上下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新的思路.
邵曌一邵曌一吴河勇梁晓东
关键词:生长断层油田地质
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被引量:85
2007年
向斜区低-超低渗透油藏油水关系复杂,重力分异作用不明显,由坳陷中心向两侧表现为油藏-油水过渡带-正常油藏的特点.通过对松辽盆地低-超低渗透储层中油气水运移方式、动力学条件和非达西渗流状态三方面的探讨,认为滞留效应是石油在向斜低部位成藏的关键.油气在低-超低渗透储层中运移时,气、水以单个或几个分子结合的状态运移,能够自由通过喉道,而油珠的最小直径一般要大于喉道直径,必须通过变形才能通过,导致气、水优先运移,而油珠运移滞留,聚集成藏;流体压力差和浮力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毛细管力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阻力.当动力小于阻力时,石油滞留成藏;向斜油藏内部浮力小于毛细管阻力,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这种在向斜区成熟烃源岩范围内低-超低渗透储层中形成的油藏属于非常规油藏.
吴河勇梁晓东向才富王跃文
关键词:孔喉非达西渗流
黑龙江东北部汤原断陷断块体运动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被引量:12
2006年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王世辉杨建国梁晓东钟延秋
关键词:汤原断陷
构造控制的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证据被引量:5
2012年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存在两期流体活动,第一期流体活动代表了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储层流体活动,只存在小规模的油气运移,可以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分析限定其流体活动年龄在白垩纪末期—古近纪初期;第二期代表了受构造控制的流体活动,并与油气大规模运聚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了取样点地层所经历的最大埋藏温度,不能通过埋藏史确定其形成时间,显示了幕式流体活动的特点。在系统自生伊利石钾氩测年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第一期流体活动在白垩纪末期之前,代表了储层埋藏成岩期的流体活动,而第二期流体活动是伴随着燕山期强烈构造反转的流体活动,与油气充注作用伴生。大庆长垣的自生伊利石年龄随深度的演化关系表现出两种模式,即正斜率模式和负斜率模式。其中正斜率模式下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晚,而上部储层油气充注时间早,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核部;负斜率模式与正斜率模式相反,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的翼部,两者的分界线大致沿大庆长垣的-900m高程展布。油气成藏年龄模式阐明了大庆长垣的油气成藏过程是典型的背斜型油气充注过程,在大庆长垣的周缘(海拔<-900m)是油气在浮力的控制下向输导层顶面的运移过程,表现为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而大庆长垣的主体(海拔>-900m)是背斜油气的充注过程和油气的脊运移阶段,上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早,下部储层油气成藏时间晚。测年数据表明大庆长垣-900m高程的油气在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59~69Ma)的10Ma中已经充注完成,在此范围内发现的油气储量约为7×109t,可见油气充注是高效的幕式注入,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稳态成藏。由于第二期流体活动与燕山期主幕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文章认为大庆长垣的油气高效快速充注主要受控于构造作�
向才富冯子辉王富东张顺彭鹏梁晓东
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幕式成藏松辽盆地
测井资料在羊三木油田水淹层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0年
羊三木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水淹层综合评价成为储集层评价所面临的主要难题。通过分析羊三木油田油层水淹前、后储集层物理性质变化特征,优选出能够反映储集层水淹特征的测井系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水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提出了自然电位与不同径向探测深度电阻率曲线相结合的水淹层定性识别方法和基于核磁共振测井的水淹层识别及水淹级别划分方法。应用实例表明,上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梁晓东丁娱娇林学春王东林杜文军
关键词:测井羊三木油田水淹层自然电位综合评价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被引量:25
2006年
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目前已发现深层和中浅层两套烃源岩:深层断陷层序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发育的暗色泥岩和含煤地层及中浅层坳陷层序发育的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暗色泥岩。该区发育有中浅层砂岩、深层砂砾岩和火山岩储集层,嫩一段、嫩二段泥岩及青一段泥岩为区域性盖层。根据地层层序和构造特征分析,认为本区勘探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注重深层、兼探中浅层;②坳陷层序以找油为主,断陷层序以找气为主,断陷层序中应特别注意寻找类似于XS1井的火山岩气藏;③以滨北地区的逆断层带为线索,重点寻找前古近纪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油气藏和新近纪以来形成的油气藏。
王璞珺程日辉王洪艳梁晓东单玄龙杨宝俊孙效东刘万洙
关键词:地层层序火山岩储集层油气勘探
应用剩余油对比分析方法评价油水井措施效果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监测及挖潜技术在指导高含水期(或高含水后期)可持续开发、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单地介绍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的原理,并利用该方法对井间或油藏内的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上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
王淑萍郑希科邓荣梁晓东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注水开发油田油水井高含水期油藏开发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