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玲

作品数:14 被引量:27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7篇青藏
  • 7篇青藏高原
  • 5篇气候
  • 5篇降水
  • 4篇植被
  • 4篇夏季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数值模拟
  • 3篇值模拟
  • 2篇对流参数化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模式
  • 2篇气候影响
  • 2篇青藏高原东部
  • 2篇区域气候
  • 2篇区域气候模式
  • 2篇环境影响
  • 2篇黄土高原

机构

  • 11篇中国气象局成...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西藏高原大气...

作者

  • 14篇梁玲
  • 9篇胡豪然
  • 4篇毛晓亮
  • 3篇吕世华
  • 3篇李跃清
  • 2篇尚伦宇
  • 1篇卓嘎
  • 1篇柳媛普
  • 1篇罗斯琼
  • 1篇蒋兴文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3篇地理学报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2009年高...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egCM3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及检验
为了检验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模拟能力,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观测站点资料,并采用了三种不同的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青藏高原地区2006年夏季进行了模拟分析,并重点对温度和降水进行了细致的检验。结果表明:...
梁玲李跃清胡豪然毛晓亮
关键词:REGCM3模式积云对流参数化青藏高原温度降水分布
文献传递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7
2013年
选用1967~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60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部降水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态势,高值区位于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低值区位于柴达木盆地;降水场可以划分为八个小区,分别是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藏南谷地区、青南高原区、柴达木盆地区、藏北高原区、川西高原北部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以及青海东北部区.年降水表现出强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外,其余各区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春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1995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后期相对偏少,20世纪末以来相对偏多;八个分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秋季降水的线性趋势趋近于零且没有表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除川西高原北部区呈减少趋势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增加趋势.冬季降水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86和1996年附近发生由少到多和由多到少的突变,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相对偏少,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偏多,90年代后期以来相对偏少;除西藏东部和川西高原西部区及青海东北部区外,各区均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偏少~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胡豪然梁玲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
近50年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30
2008年
利用川渝地区1961~2006年145个台站夏季的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高发区位于103°E以东,由西向东呈带状横贯四川盆地中部直至重庆地区北部,发生频次最低的是川西南山地区;根据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可以分成4个区域,分别是四川盆地西北部区、盆地东南部区、川西高原西南部区以及川西南山地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分别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呈显著增长趋势,盆地东南部呈显著减少趋势,川西高原西南部和川西南山地区呈弱增长趋势;近50年中,四川盆地西北部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两次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和1993年前后,盆地东南部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主要转变发生在1972年前后。
胡豪然毛晓亮梁玲
关键词:夏季极端高温时空演变特征
青藏高原夏季感热异常与川渝地区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9
2013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通过调节夏季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近地层的感热加热强度,模拟分析了高原热源异常对川渝地区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高原感热加热异常会导致川渝地区降水发生改变。当高原感热加热减弱时,四川中部及东部与重庆交界处降水增加,而川渝其他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当高原感热加热增强时,降水增加的区域主要是四川西北部和重庆地区,大值中心出现在重庆南部,四川西南部和东北部降水减少。高原地区感热加热异常通过影响对流层不同层次的温度场和高度场变化,引起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对流层中低层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变化,最终诱发川渝地区降水变化。
梁玲李跃清胡豪然蒋兴文章尔震
关键词:青藏高原感热长江中上游区域气候模式
金塔绿洲小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2
2005年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V3.6非静力平衡模式,采用三重嵌套的降尺度方法,模拟研究了夏季金塔绿洲小气候效应特征。绿洲的存在改变了沙漠地区原有的环流结构和湿度分布;绿洲边界层低,沙漠边界层较高,绿洲较低的边界层结构实际上是一个保护层,使得绿洲大气中水分保存在较低边界层中,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绿洲地区感热通量小,潜热通量大;沙漠地区感热通量大,潜热通量小。通过能量和水分的非均匀分布驱动了绿洲环流,使沙漠区域产生上升气流,绿洲区域产生下沉气流。
吕世华尚伦宇梁玲罗斯琼
关键词:数值模拟
植被退化对青藏高原冬夏季气候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分析了青藏高原地区植被退化对自身及周边地区气候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退化后,在退化区域冬夏季地表温度明显升高,最大增值2℃,而外围则温度降低,量值为-0.5℃~-1℃。夏季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地表温度类似,但量值较小,冬季退化区气温增加范围较大。夏季退化区湿度和降水增大,增加值分别达到0.6g/kg和35mm/month;退化区外围降水减少,外围西部及北部地区湿度减小,中心值为-0.4 g/kg。在冬季,湿度稍有减小,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的交界处。
梁玲卓嘎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植被退化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4
2006年
使用美国NCAR新版MM5非静力平衡模式,模拟了黄土高原2003年6月26~30目的一次降水过程。该试验是通过改变黄土高原局部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对比分析植被改变区域内各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植被改善能使雨量增加,径流量减小,湿度增大,温度日较差减小,使气候变的温和。植被退化却使雨量减少。径流加大,易使水土流失,对水土保持不利。试验较全面地揭示了非均匀地表大气边界层内的温、湿场与陆面相互作用的机理。
梁玲吕世华柳媛普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边界层
近50年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被引量:63
2009年
利用四川盆地1961-2006年145个台站汛期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差异较大,由西向东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以及盆地东西部之间的反位相变化是川渝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最主要的两个空间异常模态;该地区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以分为8个区;分别是四川盆地中部区、东部区、南部区、西部区、川西高原西部区、中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和重庆东部区;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汛期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除在四川盆地西部区和重庆东部区分别呈较弱的减少和增长趋势以外,在其余各区的线性趋势都较为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高原西部和中部区表现为增长,四川盆地中部和南部区表现为减少;从气候因子分析看,汛期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的南北变化、东亚以及南亚季风的强弱变化分别对四川盆地东部区、中部区以及西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存在显著影响。
胡豪然毛晓亮梁玲
关键词:四川盆地汛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植被覆盖度对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一直以来,黄土高原都以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再加上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垦、放牧和森林砍伐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耕作方式,引起森林、牧场的退化和耕地的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已相当脆弱,直接受到干旱化的严重威胁,生态环境...
梁玲
关键词:黄土高原数值模拟植被覆盖度气候效应环境影响
文献传递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雪的时空演变被引量:22
2014年
选用1967—2012年青藏高原东部60个站点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雪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降水和气温的变化,探讨了降雪与积雪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年降雪量在1.3~152.5 mm范围内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秋季降雪表现出中间多、周边少的特征,冬季降雪表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征,春季降雪最多且空间分布与年降雪基本一致;降雪可划分为青南高原区、藏北高原区、柴达木盆地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川西高原西北部区、青藏高原南缘区、青海东北部区及藏南谷地区;就青藏高原整体而言,除秋季外,整年、冬季和春季降雪均表现出“少一多一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冬季降雪在1986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整年、冬季和春季降雪均在1997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不同区域降雪的时间变化规律各具特点;降雪与积雪的关系十分密切,春季降雪受气温的影响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冬季最弱;20世纪末,春季降雪受气温升高的影响表现出与降水变化相反的由多到少的气候突变特征。
胡豪然梁玲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雪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