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青

作品数:20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江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江西省卫生厅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乙型
  • 6篇乙型肝炎
  • 4篇肝硬化
  • 4篇病理
  • 3篇原发性
  • 3篇细胞
  • 3篇慢性
  • 3篇慢性乙型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肝癌
  • 3篇肝细胞
  • 3篇病理学
  • 2篇蛋白
  • 2篇乙型肝炎肝
  • 2篇乙型肝炎肝硬...
  • 2篇乙型肝炎肝硬...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乙酰肝素酶
  • 2篇异质体

机构

  • 20篇南昌市第九医...
  • 3篇南昌大学
  • 1篇江西医学院第...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 1篇湖南省益阳市...

作者

  • 20篇梁青
  • 7篇肖影群
  • 5篇章萍
  • 5篇吕定英
  • 3篇钟青梅
  • 3篇涂相林
  • 3篇田克凰
  • 3篇邓茜
  • 3篇叶德强
  • 3篇戴小平
  • 3篇胡菊林
  • 2篇罗晓东
  • 2篇陈国栋
  • 2篇孙华宝
  • 2篇陈宏义
  • 2篇曹立
  • 2篇王武
  • 2篇邓秋华
  • 2篇陈芳
  • 1篇刘翠芸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2篇江西医学院学...
  • 2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江西医药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病案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2
  • 1篇199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硝苯吡啶、抗氧化剂佐治小儿下呼吸道感染
1996年
江玉如梁青
关键词:硝苯吡啶抗氧化剂小儿下呼吸道感染
CT评价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及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关系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胡菊林戴小平周建波李金明梁青肖影群邓秋华田克凰
关键词:门静脉
肾综合征出血热胸部CT表现
目的 探讨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胸部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并行CT检查的53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 肺间质水肿5例,肺泡性肺水肿5例,混合型肺水肿(肺泡为主型)2例,...
戴小平胡菊林罗晓东梁青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胸部
慢性乙型肝炎组织学肝硬化的预测与一次模型的建立
涂相林肖影群陈芳梁青熊慧珍陈宏义章萍陈家鸰
我国是一个乙型肝炎高发国家,有3000多万乙型肝炎病人,且绝大多数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这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来说,及早发现肝硬化极其重要。  应用本研究的肝硬化预测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组织学肝硬化预测,可以使大多数...
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艾滋病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CT表现,以提高对艾滋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经临床确诊的125例艾滋病住院患者接受CT扫描,对其中83例并发肝脏损害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影像学异常主要包括肝脏弥漫性改变和肝实质病灶,前者表现为单纯性肝肿大10例,单纯肝密度减低9例,肝肿大同时伴肝密度减低36例,弥漫性脂肪肝8例和肝硬化2例;后者表现为肝脏机会性感染10例,艾滋病相关性肝血管瘤6例,相关性原发性肝细胞癌2例。结论:艾滋病患者肝脏损害的CT表现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临床对艾滋病病情的准确判断。
胡菊林戴小平梁青邓秋华熊林平田克凰
关键词: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肝脏损害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白细胞介素-7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在白细胞介素-7(IL-7)的干预过程中HBV-DNA、HBs Ag、HBe Ag的动态变化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每例患者外周血等量分成两份,分别为IL-7组(外周血中加IL-7干预)、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分别于24、48 h时检测外周血HBVDNA、HBs Ag、HBe Ag含量。结果 24 h时外周血HBV-DNA、HBs Ag、HBe Ag含量在IL-7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48 h时外周血HBV-DNA、HBs Ag含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5,P<0.001),而HBe Ag含量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IL-7干预前后外周血HBV-DNA、HBs Ag水平显著下降,且与干预时间长短相关。提示IL-7可降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病毒载量。
郑晓君刘翠芸孙水林付文娟梁青罗杰陈明发席文娜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
自身免疫性肝病11例
2009年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并探讨对其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采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新修订的描述性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对11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肝穿刺标本的光镜和免疫表型观察。结果11例患者中单纯自身免疫性肝炎(AIH)4例(36%),单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例(55%),AIH-PBC重叠综合征1例(9%);其中女性10例,以中老年为主;肝功能改变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为主;肝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慢性肝炎为特点,其界面炎及汇管区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明显,CD138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浆细胞数目明显多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分别为(7.64±3.85)个/HP和(3.73±1.79)个/HP,(P<0.01)。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浆细胞数目增多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有帮助。
梁青肖影群陈宏义刘淑萍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CT表现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研究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到2014年10月收集的94例肺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0例,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病患者,选择同期单纯性肺结核44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累及多个肺叶多见,主要表现为淡薄片状、结节融合状及弥漫性粟粒影。两组累及肺叶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CD_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别为(5.1±6.3)个/μl与(66.7±1.8)个/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100-200个/μl、>200个/μl分层后,艾滋病合并典型与不典型肺结核患者的病例数分布情况,CD_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μl和>200个/μl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个/μl和50-100个/μl在淡薄片状影、粟粒结节影、胸腔积液、肺外结核分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艾滋病晚期患者影像表现多不典型,往往与CD_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有关。了解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征与CD_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有助于艾滋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吴国云李琳华梁青陈国栋田克凰罗晓东
关键词:艾滋病肺结核CD4+T淋巴细胞CT
GPC3、乙酰肝素酶等在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细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0年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对其癌前病变及早期小肝癌的研究较少。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HCC组织中GPC3、乙酰肝素酶(Hpa)、b-FGF、CD34和Ki-67的表达,并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及正常肝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病理及临床意义。
邓茜肖影群梁青章萍钟青梅王武
关键词:GPC3HPA肝细胞癌
早期肝细胞肝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CD34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及CD34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到早期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病理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4例早期肝细胞肝癌(早期HCC组)、70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组)、70例慢性乙肝(慢性乙肝组)和10例正常肝组织(正常对照组)中Hpa、b-FGF、CD34的表达水平。对各组肝组织中Hpa、b-FGF表达进行半定量计数,CD34阳性微血管进行MVD计数。对各组肝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早期HCC组肝组织中Hpa阳性表达率为57.1%(8/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的20.0%(14/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28.6%(20/70)(P<0.05)。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85.7%(12/14),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炎组的52.9%(37/70)和乙肝后肝硬化组的57.1%(40/70)(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b-FGF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808,P<0.01),Hpa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r=0.645,P<0.05),b-FGF表达与Hpa表达亦呈正相关(r=0.629,P<0.05)。病理检查结果示:早期HCC组肝组织中CD34呈广泛、窦隙状强阳性表达,而在慢性乙肝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肝组织中肝窦多为呈阴性。结论 Hpa、b-FGF、CD34在早期HCC中的阳性表达高于非肝癌组织,为早期HCC与非肝癌组织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肖影群邓茜梁青章萍徐海英涂相林叶德强李涛熊晓晴钟青梅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乙酰肝素酶B-FGFCD34微血管密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