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段志强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2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王夫之
  • 2篇孔庙
  • 2篇黄宗羲
  • 1篇学人
  • 1篇鸦片
  • 1篇鸦片战争
  • 1篇鸦片战争时期
  • 1篇预备立宪
  • 1篇战争
  • 1篇政治
  • 1篇政治视野
  • 1篇之学
  • 1篇中国观
  • 1篇始末
  • 1篇西北史
  • 1篇西北史地
  • 1篇宪政
  • 1篇立宪
  • 1篇北史

机构

  • 5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段志强

传媒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顾祠会祭中的西北史地学人被引量:2
2014年
鸦片战争落幕之际,北京的一批士大夫以建祠和定期会祭的方式,发起对顾炎武的纪念活动,当时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的几位重要学者尽在其中。依靠顾祠连接起来的人际网络,越来越多的学人投入到关于西北的研究之中,而西北边疆的知识也赖以流传,参与形塑着晚清汉族士人的帝国想象。顾炎武之于西北史地之学的意义,除学术榜样之外,更代表着对王朝的忠诚与士大夫的政治觉醒,这种象征意义折射出边疆研究与道咸政局的关联。
段志强
顾祠会祭研究(1843-1922)
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张穆、何绍基等人在北京创建祭祀明末大儒顾炎武的祠堂,每年定期举行会祭,很快吸引了大批士大夫参与,并且延续了长达八十年之久,成为大规模的士大夫集会活动。当时随着著作的刊行、年谱的编纂,顾炎武的个人形象逐渐...
段志强
关键词:鸦片战争时期
文献传递
“中区”与王夫之的中国观被引量:2
2016年
王夫之用"中区"的概念描述他心目中的中国。中区是由山川、海洋、沙漠等一系列自然界限所围定的地理区域,大致相当于明代的两京十三省的范围。中区的概念渊源于以山川定义华夏的传统,也与堪舆术中地气的理论有关,这是一种超越了王朝和正统观念的中国观,但与清代以来的多民族统一帝国的国家观念形成对立,并曾成为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渊源之一。
段志强
关键词:王夫之中国观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始末新考被引量:10
2011年
光绪二年,时任礼部左侍郎的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为礼部尚书徐桐所格,光绪四年被内阁驳回;光绪十年,江苏学政陈宝琛请将顾炎武、黄宗羲从祀孔庙,得到翁同龢、潘祖荫、孙家鼐的支持,但礼部仍然议驳;光绪二十年,湖北学政孔祥霖疏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庙,次年复为大学士李鸿章等会同礼部议驳;光绪三十三年正月,御史赵启霖奏请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次年九月得旨,命将三儒一并入祀。在顾、黄、王入祀孔庙的过程中,每次请祀都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而正反双方的意见异同和势力消长,则显然与时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段志强
关键词:黄宗羲王夫之孔庙
孔庙与宪政: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被引量:12
2011年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自光绪初年以后数次被提请从祀孔庙,直到光绪末年才得以入祀两庑,最后一次请祀更掀起了广泛的激烈论争。一方面,时代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先儒与孔庙祀典的认知,三人的形象越来越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塑造为新兴政治理念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在清末预备立宪的时代背景下,急速的政治变革遭遇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因此当局试图以表彰他们来宣示立宪诚意,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孔庙"这个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符号,就此与"宪政"这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产生了看似不可能的奇妙联系。
段志强
关键词:黄宗羲王夫之预备立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