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凯禧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2
供职机构: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3篇源岩
  • 3篇深水区
  • 3篇烃源
  • 3篇烃源岩
  • 3篇盆地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盐岩
  • 2篇源岩评价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烃源岩评价
  • 2篇珠江组
  • 2篇饱和烃
  • 2篇GC
  • 2篇MS
  • 1篇倒转
  • 1篇低渗
  • 1篇低渗储层

机构

  • 8篇长江大学
  • 6篇中海油能源发...
  • 2篇中海油能源发...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0篇江凯禧
  • 7篇何文祥
  • 6篇郭清正
  • 5篇姚长华
  • 4篇陈祖林
  • 3篇向念
  • 1篇马超亚
  • 1篇肖七林
  • 1篇胡云亭
  • 1篇李鸿儒
  • 1篇彭丽
  • 1篇肖飞
  • 1篇葛岩
  • 1篇彭超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沉积学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 1篇广东石油化工...
  • 1篇海洋地质前沿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咸水湖相原油饱和烃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
2013年
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原油大部分为咸水湖相沉积的烃源岩生成,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应用有机地球化学GC/MS分析技术,对采自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6口油井的原油样品进行了饱和烃色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原油样品正构烷烃分布完整,没有受到生物降解作用,在C20~C30内呈现明显的偶奇优势,Pr/Ph值非常低,在0.26~0.33之间,具有强植烷优势;在萜烷类化合物色质图中,伽马蜡烷相对丰度很高,具强升藿烷翘尾巴优势的典型特征;C27、C28、C29甾烷分布呈"V"字型,且以C27甾烷为主峰,暗示其母质有咸水湖相水生生物输入。另外选取了甾烷参数C2920S/(S+R)和C29ββ/(ββ+αα)评价原油成熟度特征,结果表明所有原油样品基本处于低成熟和刚成熟范围内。通过综合分析原油饱和烃色质图特征及各项生标参数,认为柴达木盆地狮子沟地区原油主要为咸水、强还原湖相沉积的烃源生成。
江凯禧彭丽
关键词:MS柴达木盆地
油藏底水与隔夹层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控制效应被引量:1
2015年
系统剖析流花11-1礁灰岩油藏储层烃类的生物降解特征,揭示油藏底水与隔夹层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具有显著控制效应,这使得油藏原油生物降解程度及其分布预测更加复杂化.研究发现,流花11-1油藏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油源类型单一,原油成熟度较高且分布较窄,可能为短期快速充注所形成的油藏.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降解程度均小于6级.垂向上,隔夹层虽可引起局部储层烃类降解程度的倒转,但单井油柱生物降解等级仍以储层与油水界面的距离为主要控制因素,表现为降解程度由顶部向底部呈明显梯度变化,油藏底水控制效应明显.横向上,油藏降解程度的差异主要由隔夹层控制下储层内原油与活跃底水的接触程度不同导致.在隔夹层密集发育区流体运动受阻,进而使微生物营养物质供应不足,代谢物质交换不畅,原油降解程度相对较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底水与储层非均质性对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控制效应模型,并探讨了该方法在稠油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江凯禧何文祥彭丽肖七林陈祖林郭清正向念
关键词:隔夹层稠油开发
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
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海外含油气盆地战略选区评价的核心.当前印度扇外陆棚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评价难度高,并且不同研究者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争议.因而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研究是该区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重大风险要...
江凯禧姚长华郭清正
关键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例被引量:21
2014年
在详细调研国内外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为例,通过平面、层内和微观3个方面分析了泥页岩非均质性特征。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区域沉积特征和泥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控制,盆地中西部主要发育泥质砂岩和砂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和有机质成熟度相对较低;东北部泥质灰岩发育,TOC和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南部以碳质泥页岩为主,TOC和有机质成熟度最高(镜质体反射率Ro可达4.0%)。连井剖面和单井泥岩层矿物特征分析表明,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表现为横向上地层总厚度、泥页岩单层厚度、泥页岩发育层数、夹层特征和顶—底板岩性沿剖面变化快,纵向上矿物成分和岩石脆性度差异明显。微观非均质性主要受孔隙类型和基质微裂缝影响,黏土层间孔隙和有机质孔隙发育,基质微裂缝对沟通孔隙起主要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明显,对页岩气井产能和页岩气采收率有重要影响。
江凯禧彭丽何文祥郭清正姚长华张曼婷
关键词:页岩气非均质性下寒武统四川盆地
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
<正>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是海外含油气盆地战略选区评价的核心。当前印度扇外陆棚深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评价难度高,并且不同研究者对该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存在争议。因而印度扇深水区烃源岩评价研究是该区域油气勘探的难点和...
江凯禧姚长华郭清正
文献传递
耿43井区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其与物性的关系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研究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对物性的影响,利用电镜扫描、X衍射以及压汞等实验对鄂尔多斯盆地耿43井区长4+5储层岩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为长石砂岩,粒度以细砂为主;粘土矿物多为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伊蒙混层含量较少;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高;储层物性为低孔特低渗透率储层,门槛压力、中值压力等微观孔隙结构参数与储层物性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退汞饱和度、退汞效率等参数与物性的相关性较差。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是产生储层物性参数差异、孔喉特征参数差异的主要原因。
何文祥江凯禧马超亚
关键词:特低渗储层
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被引量:7
2016年
充分利用印度扇深水区及浅水陆棚区地震、测井、岩芯、地化等资料,预测了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的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扇深水区古—始统地层主要以海进体系域为主,在始新统顶部发育厚度较薄的高位体系域,沉积于外陆棚深水相沉积环境,具备烃源岩发育的有利条件。古—始新统烃源岩空间分布范围广,厚度大,最大厚度达900 m以上。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为混合型生源母质。现今凹陷内大部分烃源岩处于高—过成熟的生干气阶段。综合各地质要素分析,建立了印度扇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发育模式。在古—始新世沉积期,深水凹陷的古地理格局总体变化不大,处于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带,气候湿热。在有利的有机质保存条件下,古海洋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量控制了深水区古—始新统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研究结果将有效指导印度扇深水区的油气勘探工作。
江凯禧姚长华郭清正胡云亭赵才顺李鸿儒朱泽栋何文祥肖飞彭超
关键词:层序地层烃源岩深水区
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识别中等生物降解油藏油水界面被引量:2
2014年
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确定中等生物降解油藏LH11-1的油水界面深度,以取心率高的LH11-1-2井为实验对象,对35个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Rock-Eval和GC/MS实验分析。岩心样品饱和烃GC/MS分析表明,其生物降解程度为3—5级,且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加强。样品含油量、Pow值、(S1+S2)/R、重质油指数、饱和烃生物降解特征、伽马蜡烷/奥利烷等6个有机地化参数均在1 250.9 m处异常变化,揭示储层岩石烃类含量、组成、物理化学性质及生物降解级别沿油水界面方向具规律性变化,但在油水界面处异常,据此可判定1 250.9 m是LH11-1-2井新确定的油水界面深度,与测井解释相差3.8 m,可能与油水过渡带范围较大有关。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可较好地识别中等生物降解礁灰岩油藏的油水界面。
江凯禧彭丽何文祥陈祖林朱俊章姚长华葛岩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油水界面MS
南海流花碳酸盐岩台地珠江组礁灰岩埋藏溶蚀作用
2015年
南海流花碳酸盐岩台地近年来利用高精度3D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技术,新发现珠江组礁灰岩地层发育数量众多的灰岩坑,平面上沿NWW向断层分布。由于灰岩坑的形成导致该区储层非均质性增强,油气成藏更加复杂,给油气勘探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以岩心抽提物GC、GC/MS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史、地层水动力特征等,分析该区埋藏酸性流体的成因与来源;并对"白垩状"灰岩成因提出新的认识,探讨了研究区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模式。研究认为,埋藏酸性流体主要来源于:(1)烃源岩内有机质热演化作用及其生成的烃类与矿物和水的有机无机氧化作用,(2)原油运移过程中在输导层内的有机无机氧化作用,(3)油藏内原油的生物降解作用等形成的有机酸性流体。研究表明原油生物降解成因有机酸浓度可达4 300μg/g油以上。流花碳酸盐岩台地上发育的"白垩状"结构灰岩,是在活跃地层水动力条件下,由有机酸性流体长期溶蚀、浸泡和淘洗形成。在含油层段内发育的致密夹层,仅外部受酸性流体溶蚀改造而内部未受影响部分仍保留致密结构而未能形成"白垩状"灰岩。埋藏可溶性有机酸性流体在活跃的地层水动力条件下,通过复杂的裂缝网络发生运移,在断层和裂缝最发育区岩体破碎,酸-岩反应空间最大,速率最高,造成碳酸盐岩地层溶蚀垮塌,从而形成沿NWW向断裂体系分布的灰岩坑。
江凯禧何文祥彭丽陈祖林朱俊章向念
关键词:礁灰岩
南海珠江口盆地流花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机理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以流花地区珠江组碳酸盐岩储集层抽提物GC、GC/MS分析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运动史、地层水动力特征等,分析了该区埋藏酸性流体的成因与来源,探讨了"白垩状"灰岩的形成以及该区的埋藏酸性流体溶蚀模式。研究认为,埋藏酸性流体主要来自惠州凹陷文昌组烃源岩热演化成因有机酸,原油生物降解成因有机酸,岩浆活动生成的CO2等酸性流体。"白垩状"灰岩是在活跃油田底水环境下,主要由有机酸性流体长期溶蚀、浸泡和淘洗作用的结果。埋藏酸性流体以东沙构造运动形成的深大断裂及伴生的复杂裂缝网络为运移通道和物质交换空间,在流花低势汇流的强水动力条件下,与碳酸盐岩发生强烈的酸—岩反应,造成地层溶蚀垮塌,形成了现今流花地区灰岩坑的分布面貌。研究还排除了该区灰岩坑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溶蚀作用成因的可能性。
江凯禧何文祥彭丽陈祖林朱俊章郭清正向念
关键词:埋藏溶蚀碳酸盐岩珠江口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