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会

作品数:13 被引量:10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季风
  • 5篇降水
  • 3篇亚洲季风
  • 3篇亚洲季风区
  • 3篇中尺度
  • 3篇中尺度对流
  • 3篇中尺度对流系...
  • 3篇夏季
  • 3篇季风区
  • 3篇季节变化特征
  • 3篇风区
  • 3篇CALIPS...
  • 3篇CLOUDS...
  • 3篇MCS
  • 2篇水凝物
  • 2篇热带
  • 2篇热带地区
  • 2篇降水特征

机构

  • 13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安徽省气象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3篇汪会
  • 7篇罗亚丽
  • 5篇张人禾
  • 2篇郭学良
  • 2篇周胜男
  • 2篇胡宁
  • 1篇楼小凤
  • 1篇李集明
  • 1篇段婧
  • 1篇段婧

传媒

  • 3篇气象
  • 1篇大气科学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1
  • 2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国东部及北美副热带地区夏季降水系统发生频次的TRMM资料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1998—2011年夏季(6-8月)TRMM卫星资料分忻青藏高原(TP)、中国东部(EC)及北美副热带西部(WNA)和东部(ENA)降水系统的发生频次,定义降水系统为TRMM测雨雷达观测到近地面有降水的相邻像元组成的个体,即RPF(Radar Precipitation Feature),将RPF分为全体RPF、大面积RPF(面积>1000 km^2)和小面积RPF(面积不<400)km^2)3组,对比分析四个区域内各组的RPF个数发生频次和RPF像元个数发生频次,主要结果如下:(1)全体RPF的个数发生频次在青藏高原地区最高,北美东部地区最低;全体RPF的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在中国东部最高,青藏高原最低。(2)四个区域内RPF发生频次的日变化主要为单峰结构,峰值出现在当地午后至傍晚,且大面积RPF的峰值时间晚于小面积RPF的;中国东部地区RPF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则具有双峰结构。(3)RPF降水像元个数发生频次的分析结果与以往基于地面观测降水量的分析结果相似。
周胜男罗亚丽汪会
关键词:青藏高原TRMM
亚洲夏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水凝物垂直结构
利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东亚夏季风区(EASMR)、印度夏季风区(ISMR)、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区(WNPS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水凝物的发生频率、垂直位置以及...
罗亚丽汪会张人禾
关键词:季风水凝物
文献传递
江淮地区降水和对流特征以及MCS天气条件:梅雨期与梅雨前、后期对比分析
以往的研究用多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资料分别对比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中的南亚季风区、南海地区和中国南方地区季风爆发前后的降水结构和对流特性,江淮地区是东亚季风区的重要区域,本研究用11年(1998-2008)的地面降水资...
汪会
关键词:梅雨降水特征闪电强度MCS
文献传递
华南和江淮地区夏季风期间降水和对流的一些统计特征和个例研究
以往关于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尺度环流、天气系统和降水分布,而对其降水和对流特征的研究很少,尤其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和对流特征的研究更少。本研究是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特征和对流特性的研究的一个补充,以东亚夏季风区内...
汪会
关键词:降水特征中尺度对流系统
华南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环境条件对MCS形态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9年
2014年5月22日华南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该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MCS-A和MCS-B,两个MCS表现出迥异的形态特征,产生了不同的强对流天气。利用多源观测资料以及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分析了环境条件对于MCS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西夜间到凌晨边界层顶附近强盛的低空急流,使得MCS-A在北部山区出现后向建立(BB,back building)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大量级的短时强降水的出现;(2)MCS-A进入广西平原地区以后,强盛的边界层以上的低空急流使得能量垂直廓线的极大值在边界层高度以上,且风垂直切变特征不利于冷池前方的垂直运动发展,冷池前方无法连续触发对流,MCS-A逐渐演化成线状对流/层云伴随(TL/AS,Training Line/Adjoining stratiform)的形态特征,而后消亡;(3)在广东,能量极大值出现在大气底层,环境风廓线有利于冷池前方垂直运动发展,进而触发新的对流,新生成的MCS-B呈现典型的层云拖曳型(TS,trailing stratiform)形态,最终形成飑线,造成雷暴大风天气。
胡宁胡宁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青藏高原那曲地区一次深对流云垂直结构的多源卫星和地基雷达观测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为了加强对青藏高原深对流云垂直结构的深入认识,利用TRMM、CloudSat和Aqua多源卫星观测资料及地基垂直指向雷达(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和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2014年7月9日13—16时(北京时)发生在那曲气象站附近的深厚强对流云和那曲气象站以西100 km左右的深厚弱对流云的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1)深厚强对流云和深厚弱对流云的水平尺度均较小(10—20 km),垂直发展高度较高(15—16 km,均指海拔高度);深厚强对流云在0℃层以下雷达反射率因子递增非常快,表明对流云内固态降水粒子下落至0℃层以下后融化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对流减弱阶段有明显的0℃层亮带出现,亮带位于5.5 km左右(距地1 km);(2)对比TRMM测雨雷达和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观测到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发现TRMM测雨雷达在11 km以下存在高估;(3)深对流云主要为冰相云,云内10 km以上主要是丰富小冰粒子,而10 km以下是较少的大冰晶粒子;深厚强对流云和深厚弱对流云的微物理过程都主要包括混合相过程和冰化过程,混合相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25℃(深厚强对流云)或-29℃(深厚弱对流云)高度以下以凇附增长为主,另一种是该高度以上主要以冰晶聚合、凝华增长为主,该过程冰晶粒子有效半径增长较快。这些空基和地基的观测证据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深对流云的垂直结构特征,为模式模拟青藏高原深对流云的检验提供了依据。
汪会郭学良
亚洲夏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水凝物垂直结构
利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2006年7月至2007年8月东亚夏季风区(EASMR)、印度夏季风区(ISMR)、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区(WNPS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水凝物的发生频率、垂直位置以及...
罗亚丽汪会张人禾
关键词: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
汪会罗亚丽张人禾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云量
文献传递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56
2011年
利用2006年9月至2009年8月的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的垂直位置、物理厚度、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和雷达反射率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进一步分析了亚洲季风区低云量的分布及其与对流层低层稳定性(LTS)的相关。有如下结论:(1)这期间,EAMR、IMR、WNPMR和TPR总云量分别为69%、72%、83%和69%,其中单层云占56%(IMR和WNPMR)至77%(TPR),多层云中二层和三层云合起来占95%以上。IMR的总云量在夏季(>90%)明显高于冬季(约50%),EAMR和TPR春夏季略高于秋冬季,而WNPMR总云量的季节变化不大。(2)同属热带季风区的IMR和WNPMR全年都有底部在10km以上的冰晶云,其月平均云量为20%(冬季)~70%(夏季);海洋边界层云在WNPMR全年较常见(月平均云量为20%~40%),而IMR的低云主要出现在夏季(20%~40%);属副热带季风区的EAMR云层主要位于对流层中低层,10km以上高云仅在夏季较多(30%左右),但其发生频率和垂直位置相对IMR和WNPMR的高云(12~16km高度的云量为60%~70%)较低;TPR的云主要位于4~11km,等高度上云内滴谱较宽。(3)云顶在4km以下的低云在亚洲季风区的分布在春秋季相似、夏冬季差异较大,冬季低云量最多,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陆南部及其以东的洋面和日本附近地区,低云量为45%~70%;低云量与LTS的相关性在冬季不强,而其他季节相关性较好。(4)这四个地区都以薄云为主,有30%~40%的云层物理厚度小于1km,而且多层云中相邻云层间的垂直距离约有10%小于1km,说明现有大气环流模式需要提高垂直分辨率。
汪会罗亚丽张人禾
用CloudSat/CALIPSO资料分析亚洲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地区云的季节变化特征
利用2006 年9 月至2009 年8 月的CloudSat/CALIPSO 资料,分析了东亚季风区(EAMR)、印度季风区(IMR)、西北太平洋季风区(WNPMR)和青藏高原地区(TPR)的云量和云层垂直结构(包括云层...
汪会罗亚丽张人禾
关键词:亚洲季风区青藏高原季节变化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