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裕雄
- 作品数:10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朱光潜论审美对象:“意象”与“物乙”被引量:7
- 1997年
- 朱光潜毕生持守的“主客观统一”的美论,基于对审美对象的哲学—心理学分析,前期为“意象”说,后期为“物乙”说。这一分析融会中西,特别是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后,力图从审美的根源之地——物质感性的历史性实践中解说审美对象形成的秘密,为中国现代美学提出了美论。
- 汪裕雄
- 关键词:审美对象意象
- 《周易》的哲理化与“易象”符号的更新被引量:1
- 1996年
- 《周易》的哲理化与“易象”符号的更新汪裕雄目前易学界已大致趋向这样一种认识:《周易》的哲理化,实现于“古经”形成到《易传》诞生的历史行程中,即上起殷周之际,下迄战国末年的八九百年间。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原始巫教的神学阴影,开始人文自觉的重要时期。《周易》...
- 汪裕雄
- 关键词:《周易》《系辞》哲理化人文理性《周易》古经
- 美学老人的遗产与国内今日美学
- 1990年
- 朱光潜美学在当代的影响,并不因这位“美学老人”的辞世而消失。相反,国内今日美学的发展,正在进一步证实这份遗产对整个现当代美学的开山意义。80年代,是国内美学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大关节点。从中期开始,群众性的美学热潮开始消退,原有美学派别的“磨道式”争论渐告平息,随着西方美学新潮的广泛引入,今日美学进入了深沉的反思阶段。学科领域外在的沉寂,与内在的深刻变化同时并存:代替群众性美学热潮中不可避免的泛化(伴随某种浅与简化)现象的,是美学研究理论化、科学化趋势的增强;
- 汪裕雄
-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遗产西方美学当代美学关节点
- 意象与中国文化被引量:16
- 1993年
- 本文将意象纳入中国文化'言象互动'的符号系统,对其结构、功能作了历史考察。作者认为:意象功能借助老学和易学实现的哲学超越,使直观感悟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被明确定位;意象对语言功能的限定,使其带有诗性特色,成为中国语言逻辑传统弱化、宗教传统泛化、审美与艺术得以辉煌发展的重要原因。作者通过中西文化比较指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当务之急是呼唤逻辑思辨理性和科学实证精神,远期目标是在更高层次上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而在近远期任务的结合上,审美与艺术教育能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
- 汪裕雄
- 关键词:意象易象《易传》《易》形而上语言逻辑
- 从神话意象到审美意象
- 1991年
- 亚里斯多德以为,惊奇和困惑,使先民创造了神话。这是从认识论角度对神话起源的解答,如果从认识的根本——社会实践的历史角度来考察,神话及其支配下的原始巫术、图腾崇拜,则可以看作人们实际生活需要的特殊——满足方式通过虚拟造形加以满足的方式。在人类的实践能力尚难支配的那些领域,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需要,就不得不诉之于神力——幻想之中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 汪裕雄
- 关键词:神话意象审美意象氏族社会原始意象巫术图腾崇拜
- 一部知识性与学术性兼备的好辞书──喜见《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问世
- 1998年
- 汪裕雄
-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学近代文学研究学术性知识性日记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
- 探寻康德的美学心路──读朱志荣的《康德美学思想研究》
- 1999年
- 汪裕雄
- 关键词:康德美学审美判断力自然目的论西方美学心路
- 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被引量:3
- 2001年
- 宗白华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从艺术意境的求索中对传统文化作批判性反思。通过对中国艺境的文化哲学基础的探寻,揭示了传统哲学的生命哲学品格;通过对未来文化的展望,高扬了“文化与自然调合”的理想;通过对“中西古今”关系的辩证思考,提供了跨文化研究和对古人作“同情的了解”这一富于启示意义的文化批判方法。
- 汪裕雄
-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文化批判跨文化研究文化哲学
- 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被引量:10
- 2001年
- 审美静照是艺境创构的起点。中国人的静照方式是“俯仰往还,远近取与”。这是中国诗人画家的观照法,也是哲人的观照法。宗白华从“道”的运行中为这一方法求得文化原型,并从哲学上论证了:中西观照法的差异,源于宇宙观的不同。
- 汪裕雄
- 关键词:宗白华美学文化原型宇宙观
- 传统美学的“意象中心”说被引量:6
- 1991年
- 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学思想,非但不曾将审美主体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分解为三,而且不曾将审美过程的对象形式和主体能力化分为二,它往往着眼于两者浑融一体所呈现出来的“象”。这个“象”,既不单是对象的结构与形式,也不单是主体的情和意,而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意中之象”或“象下之意”,是完整而鲜活的“
- 汪裕雄
-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意象心理功能审美过程易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