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黎黎

作品数:29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艺术
  • 3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电影
  • 5篇影像
  • 4篇上海影像
  • 3篇都市
  • 3篇短片
  • 3篇图景
  • 3篇媒介
  • 2篇都市空间
  • 2篇新媒体
  • 2篇中国电影
  • 2篇生存图景
  • 2篇手机
  • 2篇手机电影
  • 2篇数字短片
  • 2篇小说
  • 2篇媒介地理
  • 2篇媒体
  • 1篇当代中国电影
  • 1篇导论
  • 1篇导论课程

机构

  • 24篇南京艺术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25篇汪黎黎
  • 2篇汝一飞

传媒

  • 6篇电影文学
  • 3篇南京艺术学院...
  • 2篇世界电影
  • 2篇新闻爱好者
  • 2篇电影评介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现代传播(中...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科学大众(智...
  • 1篇创作与评论
  • 1篇南大戏剧论丛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当代上海影像“上海—海外”地点流动
2018年
当代上海影像中"上海—海外"的地点流动勾勒出上海的城市身份在不断的矛盾、试探、徘徊中逐渐复归"全球性"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影像普遍将海外地点设定为人格分裂的"他者",并在自我身份的努力书写中与之保持距离。海外游子的归家故事通过冲突与反思探讨离散者们新的身份认同方式,使"上海"与"全球性"重新勾连。近年来的上海影像中,"上海"在与海外地点交融文化边界的过程中重新全面拥抱了"全球性"。
汪黎黎
关键词:上海影像复归
维客:网络世界里的头脑风暴被引量:2
2006年
“维客”是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的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协作,是在互联网技术和理念日臻成熟的背景下产生的新事物。本文对“维客”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主要应用进行了梳理,重点剖析了这一新的网络写作方式与博客、BBS等的区别,即每个浏览者都可以立即修改所浏览的维客文本上的内容,彻底消除了写作者和浏览者的界限,将带来一场参与人数空前、遍及整个地球村的、网络世界里的头脑风暴。此外,本文还探讨了“维客”所面临的网络伦理质疑问题,指出目前尽管存在某些问题,但其体现出的“人性本善”、“自我管理”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值得憧憬和追求的网络伦理图景。
汝一飞汪黎黎
关键词:维客协作式写作网络伦理
手机电影:数字短片在“便携式媒体”中的生存图景
手机业务已成为新媒体产业中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催生了数字短片的热潮。数字短片短、频、快的特征与手机媒体的内容要求不谋而合,于是手机电影应运而生。然而手机电影绝非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应是“便携式媒体化”...
汪黎黎
关键词:手机业务数字短片传播媒介生存图景新媒体产业
“被困”的寓言:当代波兰电影的地点政治与流动图景——以“影载中华情,圆梦新丝路”波兰影展展映片为例
2022年
本文主要基于电影地理学,以“影载中华情,圆梦新丝路”2021年波兰优秀影片展映活动的参展影片为例,考察当代波兰电影中的地点政治和流动图景。电影中的地点运作表现出对现代性、全球化的刻意疏离,地点间的流动性有限,并或隐或现地呈现出人物向“外部世界”流动的脉络,但最终均以流动的失败而告终。“被困”的地点流动图式与波兰电影凝滞、克制、压抑的影像美学风格之间不无关联。“被困”的寓言透露出波兰人对欧洲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语境下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身份定位的焦虑、迷茫与反思,并在艺术的维度中求索解决的路径。
汪黎黎
关键词:寓言
“作者神话”与“世俗童话”:宫崎骏电影的独特张力
2012年
宫崎骏是公认的亚洲乃至世界动画电影大师,他的作品,旱已超越了人们关于动画电影的种种狭隘观念,在或瑰丽或恬淡的想象时空中注入厚重深邃的内涵,任意驰骋的同时又静静沉淀,成为跨越各个年龄层的观众心目中永恒的属于记忆的眷恋。动画,这种有别于真人电影的制作和呈现方式,是属于人类童年的图腾,也是宫崎骏的才情和生命最独特、最合适的寄托方式。个人表达与世俗童话之间的张力,
汪黎黎
关键词:电影大师宫崎骏童话世俗神话
论3D电影的沉浸性被引量:3
2014年
3D电影借助数字技术,让长期处在非主流地位的立体电影重登大雅之堂,沉浸性是其最显著的美学特征。3D电影的沉浸性是一种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幻觉,它主要通过制造身体与幻影的交互感、将幻境空间最大限度地延伸并取代现实空间、让知觉系统持续浸泡在'超真实'的奇观体验之中等感官刺激手段带入并维持,有别于传统电影主要借助叙事达到角色认同所产生的心理沉浸性。3D电影的沉浸性将电影的媒介潜能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却也可能因此遮蔽电影的艺术性。将沉浸性视为目的还是手段,将是未来电影发展道路的分野。
汪黎黎
关键词:3D电影沉浸在场奇观
论当代上海影像都市空间构建的博弈被引量:1
2019年
当代上海影像对都市空间总体格局的构建在整体与混杂之间博弈。一部分电影通过国际大都市想象将上海塑造成以丰裕的物质生活、震惊的现代化景观以及想象中的温情引发超越阶层与地域认同感的匀质连续的统一体;另一部分电影则以混杂性为基点,将都市空间想象成由多种异质文化空间叠加、杂糅、混合生成的移民之城;还有一小部分电影则将目光转向城市的后台,揭开被主流话语遮蔽的空间,将“隐秘之所”还原成反观都市空间的“城市之镜”。
汪黎黎
关键词:上海影像都市空间
性别·怀旧·隐喻: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
2023年
近年来一批在国际影坛受到关注的德国电影多是涉及德国特有历史题材的作品,主要在对二战和纳粹历史的反思、对冷战和分裂时期的回望、对移民身份的寻根三个维度上着力。本文主要基于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的视阈,以“记忆”为切入口考察近年来德国电影言说“过去”的方式和策略。将女性凸显为“记忆”的主体、抒发怀旧情绪以促成情感催化下的和解与反思、用“元记忆”的寓言隐喻历史与当下,是近年来德国电影重构民族文化记忆的普遍策略。战争的原罪和分裂的创伤仍强有力地笼罩在电影所书写的文化记忆中,但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记忆”运作更趋柔性化、情感化、含蓄化,在欧洲争端愈演愈烈、德国国内政局动荡、文化日趋多元的当下,起到了某种“调节剂”的作用,但德国电影始终没有放弃直面与反思历史的姿态。
汪黎黎
关键词:德国电影记忆女性怀旧隐喻
论当代上海影像中“上海—内地”的地点流动
2019年
从媒介地理学的视角考察,当代上海影像主要是“多地性文本”,即通过迁徙、交通、通信、想象等各种途径,使某一地点与其他地点之间互相连通,并以此构建起叙事基本框架的影像文本。在多地性文本中,“上海”与其他各种地点处在持续不断的流动之中,这种流动成为全球化时代标榜、强化、重构其地方身份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考察“上海—内地”的地点流动,研究当代上海影像在中国内地的参照系下定位“上海”的策略。
汪黎黎
关键词:媒介地理学参照系
都市现代性的视觉律动——中国当代都市电影的“流动感”营构被引量:3
2016年
考察中国当代都市电影在视觉形式上的"流动感"的营构方式及其意义,以期在现代性转型的视角之下探讨电影在中国当代都市话语建构中的能动性作用。中国当代都市电影主要凭借摄影机频繁的"自由"运动增强镜头空间的流动感,并频繁借助漫步、兜风等移动方式,建立起观看都市的流动视点,构建起影像城市流动的"地图"。都市现代性中日益增长的"流动性"必然会投射在电影媒介的视觉形态上,同时电影媒介通过充分开掘自身的"流动"特质,参与到现代性"感觉结构"的塑造过程之中,进一步强化了都市现代性中的"流动"。
汪黎黎
关键词:都市电影视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