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坤学

作品数:111 被引量:60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4篇医药卫生
  • 6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2篇病毒
  • 35篇HIV-1
  • 29篇感染者
  • 28篇免疫缺陷
  • 27篇细胞
  • 26篇缺陷病
  • 26篇免疫缺陷病
  • 26篇免疫缺陷病毒
  • 19篇人类免疫
  • 19篇人类免疫缺陷
  • 18篇人类免疫缺陷...
  • 18篇艾滋病
  • 17篇基因
  • 14篇抗原
  • 13篇免疫
  • 13篇HIV-1感...
  • 11篇多态
  • 11篇多态性
  • 11篇载量
  • 9篇HIV

机构

  • 97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四川省疾病预...
  • 7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汕头大学
  • 6篇北京市朝阳区...
  • 5篇河南省疾病预...
  • 5篇武汉生物制品...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南开大学
  • 3篇新疆维吾尔自...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沈阳医学院附...
  • 2篇北京市疾病预...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疆疾病预防...
  • 2篇沈阳医学院奉...
  • 2篇西昌市皮肤病...
  • 1篇安徽省疾病预...

作者

  • 110篇洪坤学
  • 38篇邢辉
  • 35篇阮玉华
  • 23篇陈健平
  • 14篇贾明明
  • 12篇魏民
  • 11篇冯毅
  • 11篇任莉
  • 11篇秦光明
  • 10篇关琪
  • 10篇胡园园
  • 10篇梁浩
  • 9篇马鹏飞
  • 8篇刘沙
  • 8篇马丽英
  • 8篇赵全壁
  • 7篇刘宏伟
  • 7篇黄海龙
  • 6篇全宇
  • 6篇杨昭庆

传媒

  • 13篇中华微生物学...
  • 1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0篇中国艾滋病性...
  • 5篇中华检验医学...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免疫学杂志
  • 3篇中华预防医学...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病毒学报
  • 3篇中国病毒学
  • 3篇国际病毒学杂...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国外医学(病...
  • 1篇国外医学(遗...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遗传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12篇2009
  • 1篇2008
  • 10篇2007
  • 11篇2006
  • 8篇2005
  • 15篇2004
  • 6篇2003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套式PCR鉴定HIV亚型的基因分型方法被引量:9
2004年
关琪魏民李鲁平洪坤学邢辉邵一鸣
关键词:PCR鉴定HIV亚型基因分型分子流行病学
中国新疆维族人群HLA-B等位基因与HIV-1感染易感性或抗性(英文)被引量:9
2005年
通过对中国维吾尔族人群HLA-B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的研究,探讨HLA-B等位基因与HIV感染的易感 或抵抗性的相关性。本研究用PCR-SSP的方法对新疆维吾尔族110例无相关的健康对照者(HIV阴性)和128例 HIV阳性感染者进行HLA-B等位基因分型。用POPGEN软件对健康对照者人群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 测,用卡方检验分析HLA-B等位基因在健康对照者和HIV阳性感染者频率分布的差异。在HIV-1阳性感染者 中,B*4901等位基因频率显著性增加(B*4901:P=0.02.OR=3.06,95%CI=1.16~8.10)。而在健埭对照者 中,B*40等位基因顿率增加具有统计意义(B*40:P=0.02.OR=0.39.95%CI=0.07~0.92)。由此可见,B* 4901等位基因可能与HIV-1感染的易感性有关,而B*40等位基因可能与与HIV-1感染的抵抗性有关。
许铭炎马军洪坤学邓小玲刘永超阮玉华邢辉张远志徐小虎邵一鸣
关键词:HIVHLA-B维吾尔族
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Vif、Vpr和Vpu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我国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针对HIV-1调节蛋白的细胞免疫反应特征及其与病毒复制控制的关系。方法以覆盖HIV-1C亚型Vpr、Vpu和Vif蛋白全长的重叠肽段作为刺激抗原,利用ELISPOT方法检测新疆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使用SIGMAPLOT10.0和SIGMASTAT3.5进行统计分析,用双尾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用Spearmam秩相关分析免疫反应与病毒载量及CD4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在检测的60名HIV-1B’/C重组病毒感染者中,能够识别Vif、Vpr和Vpu蛋白产生CTL应答者分别为68%、52%和8%,Vpr和Vif蛋白存在多个强CTL反应的免疫优势区域。研究中还发现针对Vpr、Vif和Vpu蛋白的CTL反应强度和广度与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及CD4细胞数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HIV-1Vpr和Vif蛋白包含多个可被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免疫优势区域。对这些免疫优势区所包含的CTL表位进行鉴定并探讨其在自然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对新一代的HIV疫苗设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陈健平洪坤学贾明明刘宏伟刘沙马鹏飞芮宝玲邵一鸣
关键词:免疫应答ELISPOT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静脉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转随访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 调查四川省某地区静脉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血清抗体阳转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了解该人群HCV流行的态势.方法 以社区为基础在四川省西昌市招募HCV血清抗体阴性的静脉吸毒人群107人,每6个月随访高危吸毒行为和性行为情况,采集血样检测HCV血清抗体.结果 队列随访2年,静脉吸毒人群队列保持率为81.3%(87/107),HCV阳转率为38.45/100人年.在多因素Poisson回归模型分析中,性别(RR,2.59;95%CI,1.18~5.65)、年龄(RR,0.52;95%CI,0.28~0.96)、近3个月静脉注射频率≥7次/周(RR,2.68;95% CI,1.33~5.42)和近3个月共用针头或注射器(RR,2.22;95%CI,1.11~4.45)是HCV血清抗体阳转的危险因素.结论 静脉吸毒人群HCV新发感染率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静脉吸毒人群的共用注射器行为和高危性行为.
卫大英尹潞秦光明阮玉华邢辉洪坤学梁姝张莉郝沁宁宋本莉刘石柱曹晓蕴郝春陈康林邵一鸣
关键词:静脉吸毒丙型肝炎病毒血清抗体
中国三省份未治疗HIV-1感染者临床毒株分离及其独特重组型的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未治疗的经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感染HIV-1患者的病毒分离特征和独特重组型特征,为了解不同传播途径感染HIV-1的病毒生物学特性和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不同的HIV-1传播风险,筛选北京、广西、四川3个省市新诊断未治疗的HIV-1患者,静脉采血检测病毒载量、CD4^(+)T细胞计数,以及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病毒分离,从病毒培养上清中提取RNA扩增全长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65名HIV-1感染者中,经男男性行为、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分别为32(49.2%)、20(30.8%)和13(20.0%)例;亚型主要包括:26例(40.0%)CRF07C、23例(35.4%)CRF01E、9例(13.8%)独特重组型。共分离到46株HIV-1临床毒株,HIV-1分离阳性率与CD4^(+)T细胞显著负相关(χ^(2)=4.22,P=0.04),而与病毒载量正相关(χ^(2)=22.4,P<0.001);HIV-1的P24抗原含量多因素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呈现类似结果。此外,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显示P24抗原含量与培养时间正相关(52.14,95%CI:9.42~94.87,P=0.017),病毒生长曲线分析显示,在培养后第14天,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病毒P24抗原水平显著高于异性性行为和注射吸毒感染者(调整后P值分别为P<0.01和P<0.05)。9株独特重组型病毒均来自性传播感染者,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独特重组型的比例高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中的比例,且男男性行为感染者中的病毒基因重组断点多于异性性行为感染者。结论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的血样对HIV-1病毒分离更敏感;性传播人群具有独特重组型多样性的特征,尤其是男男性行为感染者病毒基因重组更为明显。
汪立杰冯毅何林辛若雷王彦梁姝丁奕博梁淑家张媛媛胡彩琴阮玉华邢辉洪坤学邵一鸣马丽英
关键词:HIV-1男男性行为病毒分离
昆明市静脉吸毒感染者HIV-1env基因C2-V4区序列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昆明市静脉吸毒(intravenous drug user,IDU)感染者艾滋病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env基因C2-V4区序列特征及代表性广谱单克隆中和抗体(broadly monoclonal neutralizing antibodies,bm NAbs)的表位变异。方法在昆明市收集165份IDUHIV-1感染者血浆样品,提取RNA,通过逆转录得到cDNA,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扩增HIV-1膜蛋白基因C2-V4区,应用Bio Edit和MEGA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所获得序列的特征,并分析2G12、PGT135、PGT128、b12和VRC01等bm NAbs的表位变异。结果 165条序列主要为CRF08_BC(74.55%)和CRF07_BC(23.03%)重组毒株,各可变环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为V3区
邹森高占齐中伟任莉胡园园王铮洪坤学
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流行病学研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细胞毒性T细胞逃逸突变的研究进展
2010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者体内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不足以清除病毒,这是由于HIV。1在HLA限制的CTL压力下经常发生逃逸突变。但是,部分CTL逃逸突变会造成HIV病毒适应性的下降。近年来,人们对HIV-1感染中CTL逃逸突变的特征以及不同位点的逃逸突变在疾病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而探讨CTL压力下HIV逃逸突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HIV-1自然感染中的免疫保护机制,并为开发有效的HIV疫苗提供依据。
贾明明洪坤学邵一鸣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白细胞抗原细胞毒性T细胞
SHIV减毒株在AIDS疫苗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4年
吴颖运洪坤学耿运琪邵一鸣
关键词:SHIV减毒株疫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
HIV 1型B/C重组病毒感染者Nef特异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研究中国主要流行的HIV 1型(HIV-1)B/C重组毒株感染者Nef蛋白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特征。方法队列收集19例感染时间〈1年和40例感染时间〉3年的HIV-1 B/C重组毒株感染者,通过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其针对HIV-1 B/C重组毒株Nef重叠多肽产生1干扰素(IFN-1)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结果15例感染时间〈1年的HIV-1 B/C重组毒株感染者产生Nef特异性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识别氨基酸位置为Nef 83至135内的EVA7081.1、EVA7081.5、EVA7081.6、EVA7081.48共4条多肽;29例(75.2%)感染时间〉3年的感染者产生Nef特异性分泌IFN-γ的T淋巴细胞反应,主要识别氨基酸位置为Nef 63至101内的EVA7081.43、EVA7081.44、EVA7081.45、EVA7081.47、EVA7081.48、EVA7081.49共6条多肽。感染时间〈1年的感染者平均反应强度为284.13 SFC/10^6 PBMC,感染时间〉3年的感染者平均反应强度为152.44SFC/10^6 PBMC,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1.000,P=0.002)。结论HIV-1 B/C重组病毒感染者在感染时间〈1年和〉3年时机体均识别HIV-1 Nef的中心区域,其产生IFN-1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强度随疾病的进展逐渐减小。
刘宏伟洪坤学马军袁霖刘沙陈健平张远志阮玉华王哲邵一鸣
关键词:HIV感染HIV-1人免疫缺陷病毒
MF59与氢氧化铝佐剂对 HIV-1 gp140三聚体蛋白诱导的体液免疫增强效应的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MF59佐剂与氢氧化铝佐剂对HIV gp140三聚体蛋白诱导HIV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增强效应,为HIV疫苗寻找更加有效的新型佐剂。方法豚鼠随机分为3组:MF59全剂量组、MF59半剂量组和Al( OH)3组。于第0、3、6周按抗原佐剂体积比1∶1( MF59全剂量组)、1∶0.5(MF59半剂量组)和1∶1[Al(OH)3组]免疫豚鼠,第9周取血分离血清。 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抗HIV-1 gp120结合抗体和抗HIV-1 gp70V1V2结合抗体,TZM-bl假病毒方法检测血清对4个亚型8个假病毒的中和抗体。结果 HIV-1 gp120结合抗体滴度,MF59全剂量组与MF59半剂量组均显著高于Al(OH)3组(P=0.027和P=0.041);HIV-1 gp70V1V2结合抗体A405读数MF59全剂量组显著高于Al(OH)3组(P=0.029),MF59半剂量组与Al(OH)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假病毒中和活性检测,除去MF59半剂量组不能中和B亚型的两个假病毒REJO4541和TR-JO4551外,各组对8个假病毒均有不同强度的中和活性。8个假病毒中和活性半数抑制剂量( ID50)的几何平均值比较:MF59全剂量组>Al( OH)3组>MF59半剂量组。结论与传统的氢氧化铝佐剂相比,全剂量的MF59佐剂与HIV-1 gp140三聚体蛋白共同免疫豚鼠,血清抗原特异性结合抗体的水平显著提高,中和抗体的水平亦有提高的趋势。
任莉朱美玲侯佳利刘建东洪坤学邵一鸣郝彦玲
关键词:HIV-1佐剂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