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舒
- 作品数:35 被引量:100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上海“麦工”意义世界的人类学解读 基于田野体验的视角与洞见被引量:7
- 2011年
- 本文以2008-2010年在上海市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门店所进行的田野研究为基础,通过检视其员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所采取的一系列调适性策略,探讨"麦工"(McJobs)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特殊语境中的多重含义。本研究初步发现,上海"麦工"的意义世界不仅仅是实在的文化生态景观和精英话语制造出的符号,而且还受到跨国主义和地方转型这两股结构性力量的主导和型塑;本文在考察和分析普通"麦工"的地域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工作策略的同时,强调社会分层和日趋多元化的城市生活方式对"麦工"体验过程的关键作用。
- 潘天舒洪浩瀚
- 于无声处的田野体验:文化人类学视角中的上海聋人手语实践
- 2011年
- 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采用以参与式观察为核心的田野研究手段,对上海地区某聋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语表达的方式和策略,进行细致缜密的考察和记录。在此基础上,我们力图将聋人在实践中使用的手语与官方标准手语进行比对分析,并初步总结和分析两套语言交流体系之间的歧异。针对国家版手语以标准化和专业化为目标的充满善意的社会工程在现实运用语境中所遭遇的尴尬情形,本研究尝试性提出以田野体验为基准的微型民族志文本,以期弥补聋人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科学文献中"缺席"与"失声"的缺憾。同时本文以体现聋人调适性智慧的"符号转换"策略为着眼点,进一步探讨手语实践模式对于丰富文化多样性与促进转型期差异人群间和谐相处和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 潘天舒张梅胤
- 关键词:聋人手语
- “孤独的太平间”:死亡医学化背景下的遗体意义被引量:1
- 2023年
- 在当代社会,遗体的流动范围正不断超出亲属组织的界限,被更庞大且陌生的社会组织接管。在死亡医学化的趋势之下,死亡图景愈发集中在医院。作为医学知识的空间装置以及医院制度的构成部分,医院太平间成为接管患者遗体的场所。在医院太平间内,存在两种遗体观念:一种是西方医学体系中将遗体客体化并加以切割凝视的知识与文化传统,另一种则是中国社会思想脉络中情感的、伦理的、互渗的遗体观念。田野研究显示,两者间虽存在一定的张力,但又能在太平间的商业活动中被加以弥合。
- 潘天舒唐沈琦
- 关键词:太平间
- 全球化和地方转型时代的都市商业人类学——田野凝视焦点的变移和学科想象
- 2019年
- 基于田野体验和民族志洞见,探讨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下如何通过教研实践,超越理论探索与应用实践的二元论,拓展学科想象空间,进而提出构建具有公共性、前瞻性和植根性的都市商业人类学的策略和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商业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可能走向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新兴应用学科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
- 潘天舒
- 田野凝视中的迪士尼商业人类学的实验室被引量:1
- 2016年
- 基于相关案例评述和本人在商业人类学领域的多年教研实践经验,力图对人类学者如何在全球化和地方转型语境中运用学科特有的视角和方法,对上海迪士尼乐园进行民族志研究的可行性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探讨。认为迪士尼这一魔幻王国有条件成为人类学田野研究的实验室。
- 潘天舒
- 关键词:迪士尼乐园应用人类学田野研究
- 手工艺研究的一些新思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流动性被引量:1
- 2024年
- 当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多关注无形文化如技艺习得与技艺传承,容易忽略手工艺发展所依托的有形之物,即物质性基础的研究。人类学整体观视角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统合了物质与非物质,自然与文化。因此,研究者应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层面同时进行深度的考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体性存在,还包括了流动性与可变性,它并非是凝滞的地方特色产物,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连接与互动。
- 潘天舒郭靖雯
- 关键词:手工艺景德镇瓷器
- 上海城市空间重构过程中的记忆、地方感与“士绅化”实践被引量:13
- 2015年
- 文章以田野体验和实地观察为基础,论述上海城市发展语境中普通民众的空间二元论对于社区重构的意义。笔者认为:将个体与集体记忆与权力结构和特定地方和邻里相联系,有助于我们观察、了解、体会和分析具有新上海特色的"士绅化"进程对于城市社区重塑的深远影响。笔者的初步发现表明:摧枯拉朽般的造城运动并未减弱当地人由来已久的地方归属感,相反,这种地方感会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成为当代都市话语和实践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 潘天舒
- 文化全球化与多元信仰实践——美国“新时代运动”的人类学解读被引量:4
- 2016年
-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北美地区产生和发展着一场影响深远的信仰实践活动,这一活动因其具有新宗教运动的特性,被称为"新时代运动"。借助民族志田野洞见,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对这一案例进行审视,在以多元文化交融为特色的新时代信仰实践过程中,源自非西方文明的宗教传统,成为西方信徒们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并为其应对后现代性条件下产生的挑战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对"新时代运动"进行人类学解读,将有助于我们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修正僵硬的宗教观,以便在研究和观察当代中国信仰生活实践时获得灵感和启示。
- 潘天舒
-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人类学视角
- 人类学视角中的竞技体育:基于民族志洞见的启示与思考被引量:3
- 2020年
- 论文通过解读《特布里安岛的板球》《足球狂热》和《一部有关英格兰足球迷的民族志》等民族志典型案例,论述竞技体育在社会语境和文化实践过程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竞技体育如何在地方转型与全球化进程中得以重构。论文指出:注重实证、比较和田野体验的人类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界对当代中国体育实践进行研究;通过竞技体育这一棱镜,人类学家可更为深入地观察个人与社区,社会与国家,以及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互动关系动力。
- 潘天舒何潇
- 关键词:竞技体育民族志人类学社会
- 焦虑的个体与非制度性意义体系——关于多元信仰实践在当代中国城市青年人群体中兴起的原因考察被引量:5
- 2017年
- 本文试图检视的问题是在现代性和科学主义的语境当中,包括各种占卜术在内的多元信仰实践在中国城市青年人当中悄然兴起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焦虑的个体是占卜需求产生的社会性因素,日常生活的日益多元化、时间效率化、生存秩序原子化都给当代青年人制造了情绪上的焦虑;其次,多元信仰成为当代青年应对和缓解情绪的新手段,它为每个原子化生存的个体提供非制度性的意义体系、为自身当下的处境和行动提供意义的解释和文化的支持;再次,多元信仰实践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人的精神状况提供了新的路径,它不以宗教秩序内的权威话语作为指导,而是根据当下的境遇选择最符合自身需求的信仰方式,它可以提供"个体意义支持"但无法成为"社会价值规范"。
- 邢婷婷潘天舒
- 关键词: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