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熊永萍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丰城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重大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输血
  • 4篇配血
  • 4篇交叉配血
  • 3篇血型
  • 3篇血型鉴定
  • 2篇溶血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ABO...
  • 1篇胸腺
  • 1篇胸腺肽
  • 1篇胸腺肽治疗
  • 1篇亚群
  • 1篇依非韦伦
  • 1篇抑制基因
  • 1篇载量
  • 1篇质量管理
  • 1篇溶血病
  • 1篇溶血性输血反...

机构

  • 10篇丰城市人民医...
  • 1篇江西省人民医...

作者

  • 10篇熊永萍
  • 5篇雷国华
  • 4篇钟清兰
  • 2篇吴婷
  • 1篇刘勇
  • 1篇袁晟
  • 1篇李宏涛
  • 1篇唐小珍
  • 1篇熊凤英
  • 1篇钟爱华
  • 1篇徐明亮

传媒

  • 3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品管圈在输血科血型鉴定管理中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降低输血科血型鉴定错误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QCC)活动小组,通过PDCA循环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血型鉴定错误的问题进行分析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⑴构建了QCC活动小组,QCC质量管理工具分析结果显示: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包括人、料、制度和环节因素;⑵QCC实施后血型鉴定错误率由0.0732%下降至0.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相应设定目标达成率为128.6%,进步率为81.8%,且无形成果结果明显提高。结论 QCC活动在临床血型鉴定各环节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血型鉴定准确率,保障了患者输血安全。
熊永萍余孝梅黄韬雷国华李晒文
关键词:品管圈PDCA循环质量管理血型鉴定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MGT)与凝聚胺法(MPT)交叉配血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效果,以减少患儿输血反应。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丰城市人民医院采用MGT配血的40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另40例同期行MPT配血的患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种配血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MGT法主侧阳性率、次侧阳性率、假阳性率显著低于MPT法,MGT法配血时间显著短于MPT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相比敏感性更高,可提高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安全。
熊永萍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敏感性
去白细胞技术在某院临床输血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研究去白红细胞悬液前后白细胞含量变化,输注普通血液和去白血液引起的非溶血性输血发热不良反应率比较。
钟清兰雷国华熊永萍
关键词:去白细胞输血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配血及血型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0年
我院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各临床科室送输血科标本,其中血型鉴定标本1354份,配血标本972例,标本为枸橼酸钠抗凝血.供血者为宜春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对当日送检标本血样.用微柱凝胶凝集免疫检测法按使用说明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抗体筛查。在1354例血型鉴定标本中RhD阴性4例.在972例交叉配血中3例配血不合。
雷国华钟清兰熊永萍吴婷唐小珍熊凤英钟爱华
关键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无偿献血者RHD阴性
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法在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抗体筛选中的应用
:使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及不规则抗体筛选等相关检查,传统方法难以开展的项目变得简单、准确,达到更安全输血. 方法:用微柱凝胶法进行血型鉴定(AB0及RhD)、交叉配血及抗体筛查. 结果...
熊永萍雷国华钟清兰
关键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选
大量输血产生免疫性抗体引起输血困难一例
2008年
本例输血发现的问题:患者袁某血型AB型因门脉大出血第二次入院进行输血与AB型血做血交叉配血时出现主管凝集现象。按常理AB型受血者因血中无抗A抗B抗体不与任何红细胞发生凝聚反应。
雷国华熊永萍钟清兰吴婷
关键词:大量输血免疫性抗体AB型血凝集现象交叉配血抗B抗体
胸腺肽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胸腺肽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1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复治肺结核患者1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3^+、CD_4^+时间与方法间有交互作用(P<0.05),时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_3^+、CD_4^+、CD_4^+/CD_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CD_3^+、CD_4^+、CD_4^+/CD_8^+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治疗后CD_3^+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腺肽治疗复治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熊永萍
关键词:肺疾病胸腺肽
组织芯片技术应用于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多肿瘤抑制蛋白(p16)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80例乳腺癌组织芯片,同时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芯片中p16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80例乳腺癌中p16和cyclin D1的阳性率分别为40.0%和53.8%。乳腺癌中p16低表达与cyclin D1的高表达呈负相关(r<-0.49);p16低表达、cyclin D1高表达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结论p16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评估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应用组织芯片大规模高效检测临床组织样本是可行的,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准确的特点。
李宏涛熊永萍徐明亮刘勇袁晟
关键词:组织芯片抑制基因
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洗涤红细胞在反复输注红细胞患者输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进行反复输血的7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悬液输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指标、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RB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37%)高于对照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反复输血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机体的Hb、RBC水平,从而改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熊永萍
关键词:洗涤红细胞输血治疗
不同剂量的依非韦伦对体重<55 kg的HIV成人感染者的疗效对比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依非韦伦(Efavirenz,EFV)对体重<55 kg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成人感染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丰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体重<55 kg的60例HIV成人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以EFV为基础的三联方案治疗,其中对照组EFV剂量为400 mg/d,试验组EFV剂量为300 mg/d。比较两组治疗效果、HIV病毒载量抑制情况、CD4^(+)T淋巴细胞计数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8周后,两组免疫学指标有效率均为90.00%,病毒学指标有效率对照组为93.33%,试验组为90.00%;治疗96周后,两组病毒学指标有效率均为96.67%,免疫学指标有效率对照组为96.67%,试验组为93.33%。治疗48周后,两组HIV病毒载量抑制率均为90.00%;治疗96周后,两组HIV病毒载量抑制率均为93.33%。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48、96周后,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各时间节点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6周后,试验组血脂异常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功能损害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EFV治疗体重<55 kg的HIV成年感染者的效果相当,在抑制HIV病毒载量和重建免疫功能上效果相似,且EFV每日剂量调整至300 mg后,不良反应显著减少。
罗飞兵袁亮熊永萍吴江燕
关键词:依非韦伦病毒载量体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