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武
- 作品数:71 被引量:311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维A酸类药物与皮肤病被引量:74
- 2004年
- 维A酸类药物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被称为皮肤科治疗学的“第三个里程碑”。对维A酸作用机制的研究了解到维A酸主要经与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 ,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将维A酸类药物按其结构分为三类 ,适应症主要有银屑病、痤疱等以及多种角化异常性皮肤病。维A酸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致畸和胚胎毒性 ,其它不良反应有血脂升高 ,肝功能异常等。
- 彭振辉牛新武
- 关键词:维A酸类药物皮肤病治疗学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α-黑素细胞刺激素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 SH)对黑素细胞黏附、迁移的影响。方法:从正常人包皮分离、纯培养黑素细胞,分别用bFGF和-αM SH处理培养黑素细胞;采用纤维连接素包裹的培养板观测黑素细胞黏附,用T ransw ell微孔膜法研究黑素细胞迁移。结果:bFGF和-αM SH均可促进黑素细胞黏附于培养板,bFGF可诱导黑素细胞迁移并呈剂量依赖性(P<0.05),-αM SH对黑素细胞迁移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bFGF和-αM SH可以诱导黑素细胞的黏附和/或迁移,参与白癜风的恢复。
- 张宪旗冯捷牟宽厚马慧群牛新武刘超
- 关键词:黑素细胞迁移
- 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建立方法的改良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改良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为临床防治皮肤光老化打下基础。方法设计制作一种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的装置,利用装置中紫外线(UVA 315~400nm;UVB 280~315nm)照射ICR小鼠,3次/周,共12周,累计照射剂量:UVA为151.20J/cm2,UVB为22.68J/cm^2;观察照射部位皮肤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测定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皮肤比较,模型组皮肤出现粗糙增厚、弹性丧失、粗深皱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及皮革样外观;组织病理可见表皮不规则增厚,真皮胶原纤维变性,断裂减少,排列紊乱,分布不均;超微结构显示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分布不均,周期性横纹不清,横断面胶原纤维直径增大,粗细不等;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减少(P<0.01)。提示造模成功。结论利用改良的自制造模装置建立ICR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是一种简便易行、经济实用、可复性强的方法。
- 李张军牛新武肖生祥Khan Abidullah刘彦婷马慧群彭振辉
- 关键词:小鼠皮肤光老化动物模型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迁移和[Ca^(2+)]i的影响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迁移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 + ]i)的影响。方法 从正常人包皮分离、纯培养黑素细胞 ,用bFGF处理纯培养的黑素细胞 ,采用Transwell微孔膜法研究黑素细胞迁移 ,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 [Ca2 + ]i。结果 bFGF可促使黑素细胞迁移 ,并诱导 [Ca2 + ]i升高。结论 bFGF可能通过诱导黑素细胞 [Ca2 + ]i升高从而促进黑素细胞的迁移。
- 张宪旗冯捷牟宽厚马慧群徐汉卿牛新武刘超党倩丽
- 关键词:黑素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迁移钙离子
- 接触性皮炎后继发多发斑块状粟丘疹
- 2023年
- 患者男,59岁。因双侧前臂曲侧白色丘疹5个月于2021年10月27日就诊。患者5个月前双侧前臂曲侧外贴膏药后出现红斑、水疱、大疱,伴剧烈瘙痒,予以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渐好转,后在原皮损基础上出现白色丘疹,逐渐增多,部分丘疹簇集成片,无明显自觉症状。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侧前臂屈侧皮肤多发色素沉着斑,其上可见多发散在分布粟粒大白色丘疹,周围可见红晕,部分丘疹成簇集状融合(图1A)。辅助检查:皮肤镜检查:多发性簇集性分布的黄白色颗粒状增生物,境界清楚,外周可见线状、分支状血管,未见明显色素结构(图1B)。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真皮内可见小囊腔,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为层状排列的角质物质(图1C)。诊断:接触性皮炎后继发斑块状粟丘疹。治疗:予以粟丘疹挑除治疗。
- 姜友贵王慧娟牛新武
- 关键词:粟丘疹斑块状皮炎接触性
- 维A酸诱导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凋亡的受体机制研究
- 目的研究维A酸诱导人类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 375凋亡的受体机制。方法通过B ax/B cl-2免疫细胞化学染色、TUNEL法、A nnex in V/P I染色以及活性C aspase-3检测3种维A酸(9-c is-R...
- 牛新武冯捷彭振辉马惠群刘超袁景奕
- 文献传递
- 豚鼠银屑病样模型中血清TNF-α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豚鼠银屑病样模型中的作用。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成两组,造模组将5%心得安乳剂涂抹豚鼠双耳耳廓,造模2周后观测豚鼠动物组织形态学变化,抽取血清检测两组动物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TNF-α含量造模组显著高于空白组。结论TNF-α升高可能是银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 闫小宁冯捷崔荣张宪旗马慧群牛新武张彩琴
- 关键词:动物
- 特殊表现的黄瘤病一例被引量:1
- 2008年
- 患者女,50岁。眼睑缘及躯干皮肤散在红色、黄色丘疹3年余,加重半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鼻翼两侧出现红斑、丘疹,渐增大。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治情况不详。类似皮疹渐增多增大,以眼周及乳晕为著。近4周声音嘶哑,电子喉镜证实会厌尖及杓间隙有肿物。冠心病7年余,血压正常。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肩背部、躯干、腋下等处多数散在分布绿豆及蚕豆大红色、黄色丘疹,以乳晕为著。
- 田中伟夏永华李敏李占国刘冬牛新武
- 关键词:黄瘤病皮肤科检查电子喉镜血压正常眼睑缘丘疹
- 阿维A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及IL-17的研究,探讨阿维A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照、阿维A治疗前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FN-γ,IL-4,IL-17浓度的变化。结果阿维A治疗前血清IFN-γ(98.97±15.29pg/mL)、IL-17(103.05±12.53pg/mL)浓度较健康对照(IFN-γ48.39±17.83pg/mL、IL-1773.75±12.53pg/mL)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血清IFN-γ(41.62±19.73pg/mL)、IL-17(65.92±16.19pg/mL)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与健康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4的血清浓度治疗前(36.70±34.87pg/mL)、治疗后(38.20±26.63pg/mL)与健康对照(30.81±34.87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在治疗寻常性银屑病过程中,可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h1,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的浓度,而对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4可能无明显影响。
- 曹伟冯捷牛新武袁景奕
- 关键词:寻常性银屑病阿维ATH1细胞TH2细胞
- 维A酸与皮肤肿瘤的研究新进展
- 自从全反式维A酸(AT-RA)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以来,维A酸治疗恶性肿瘤的作用引起广泛重视。随后进行了大量维A酸与肿瘤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或细胞株中存在着维A酸受体的表达异常,...
- 牛新武彭振辉冯捷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