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先明

作品数:151 被引量:890H指数:16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立项课题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3篇乳腺
  • 90篇腺癌
  • 84篇乳腺癌
  • 41篇肿瘤
  • 34篇腺肿瘤
  • 32篇乳腺肿
  • 30篇乳腺肿瘤
  • 25篇手术
  • 24篇化疗
  • 13篇术后
  • 12篇细胞
  • 12篇甲状腺
  • 11篇新辅助化疗
  • 11篇乳房
  • 11篇淋巴
  • 11篇辅助化疗
  • 10篇淋巴结
  • 9篇乳腺癌患者
  • 9篇外科
  • 9篇灌注

机构

  • 138篇深圳市第二人...
  • 10篇深圳大学
  • 5篇郴州市第一人...
  • 4篇深圳市疾病预...
  • 3篇汕头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南大学
  • 3篇深圳市龙华区...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湖南省肿瘤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作者

  • 146篇王先明
  • 52篇何劲松
  • 38篇陈伟财
  • 32篇王敏
  • 31篇宋淑芬
  • 29篇吴恢升
  • 23篇郭良峰
  • 23篇朱国献
  • 22篇李戎
  • 21篇伍建春
  • 14篇佘晓佳
  • 13篇刘跃华
  • 13篇佟建蒙
  • 10篇宗智敏
  • 10篇刘瑾琨
  • 10篇周汝明
  • 9篇邱水波
  • 9篇李征毅
  • 9篇张家庭
  • 9篇谢莎

传媒

  • 13篇中国现代手术...
  • 13篇岭南现代临床...
  • 7篇中国普通外科...
  • 6篇广东医学
  • 6篇深圳中西医结...
  • 6篇临床和实验医...
  • 6篇医学与哲学(...
  • 4篇山西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医药导报
  • 4篇中华乳腺病杂...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中国普外基础...
  • 3篇中华肿瘤防治...
  • 3篇中华现代护理...
  • 3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2篇中国微创外科...
  • 2篇循证医学
  • 2篇护理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11篇2011
  • 15篇2010
  • 12篇2009
  • 10篇2008
  • 15篇2007
  • 8篇2006
  • 9篇2005
  • 4篇2004
1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2005年
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材料予以分析。结果对该组病例予以行改良根治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腋下肿块,应考虑隐匿性乳腺癌,应予以切除病理检查确诊,并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伍建春王先明朱国献
关键词:乳腺癌
BCSG1基因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特异基因(BCSG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CEF方案)前后乳腺癌组织BCSG1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BCSG1蛋白表达与肿瘤形态学变化的关系。结果3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病灶缓解率(CR+PR)为85.6%;新辅助化疗后BCSG1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BCSG1蛋白高表达率低于新辅助化疗前(P<0.01)。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BCSG1在分子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呈负相关(r=-0.539,P<0.01),提示BCSG1可作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因子。
何劲松袁建辉王先明郭良峰朱国献伍健春李戎王敏陈伟财吴恢升
关键词: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
人文关怀在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在乳腺癌患者全程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意义及重要性。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近2年收治的298例乳腺癌患者,在其全程管理中通过建立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汝康会",设计出版发行"汝康操",创作录制汝康之歌《风雨中的粉红丝带》,编写乳腺癌激励册《汝.爱》等措施,逐步形成独特的"汝康文化"人文关怀体系,为其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支持。调查分析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结果 "汝康文化"人文关怀体系能够满足乳腺癌患者全程治疗中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需求,明显缓解她们的心理负担,改善其生活质量,并提升患者满意度。结论以人为本的"汝康文化"体系对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进以及医患关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宋淑芬王先明秦旗崔媛陈伟财王敏吴恢升
关键词:人文关怀乳腺癌全程管理
晚期乳腺癌不同的化疗方法疗效比较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75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A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TA组(n=25,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CAF组(n=25,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CMF组(n=25,环磷酰胺联合5-氟尿嘧啶、氨甲喋呤),21d为一个周期,两个周期后对乳腺癌原发病灶及腋窝淋巴结状态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TA组、CMF组和CAF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63%和25%。TA组与CMF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CAF组与CMF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TA组与CAF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05)。结论TA组和CAF组在局部晚期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过程中疗效满意,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推广。
郭良峰王先明何劲松李戎朱国献
关键词:乳腺癌化疗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176例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肋间臂神经保留组103例,肋间臂神经切除组73例。术后对患者上臂内侧感觉功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留肋间臂神经与不保留肋间臂神经两组患者上臂感觉障碍率术后2周时分别为17.5%和71.2%,术后3月时分别为6.8%和60.3%,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手术时间、出血量、清除淋巴结数目及预后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在Ⅰ、Ⅱ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是安全可行的,能有效保留患者上臂内侧皮肤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陈伟财何劲松王敏吴恢升王先明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肋间臂神经
乳腺癌组织中HER2、BCRP基因表达的检测及相关性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Ⅱ(HER2/neu)与乳腺癌耐受蛋白(BCR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在乳腺癌化疗中的潜在价值。方法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的癌旁组织的HER2、BCRP的转录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HER2和BCRP阳性率分别是29%(14/48)和33%(16/48),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2/48)和6%(3/48),P<0.001];免疫组化检测癌组织发现HER2和BCRP的表达率分别为30%(12/40)和33%(11/34),与RT-PCR结果一致,且9例HER2表达阳性的组织中BCRP表达均为阳性,二者的表达高度相关,P<0.001。结论HER2和BCRP在乳腺癌组织比癌旁组织有明显增加的表达率,且两基因的表达相关,提示两基因表达的上调在乳腺癌的发生及恶性表型维持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郭良峰袁建辉何劲松谢妮王先明王秀伍建春李戎朱国献
关键词:乳腺癌
cN_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意义的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CLND)的临床意义,对96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83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和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术(CLND),13例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CLND,37例(38.54%)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12/96),短暂喉返神经麻痹7例,低钙表现5例,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54个月,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同期行CLND是必要而安全的术式。
吴恢升王敏陈伟财王媛王先明
关键词:微小癌淋巴结清除术
P-gp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的研究
2007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P-gp基因的突变与其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MTT法检测52例临床乳腺癌标本对四种抗癌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P-gp基因中最常发生突变的250个碱基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根据SSCP的结果,挑取12个样本,将其核苷酸序列与野生型P-gp基因进行比较。结果52例乳腺癌组织中有8例对4种抗癌药物都敏感;对1种抗癌药物耐受的有19例,只有1例P-gp基因发生点突变;对2种抗癌药物耐受的有16例,其中有2例P-gp基因发生了点突变;对3种抗癌药物耐受和4种抗癌药物耐受的乳腺癌组织分别是7例和2例,它们的P-gp基因都发生了点突变。在这12例标本中,891gly(GGC→GAC)asp突变为5例,1145位his(CAC→TAC)tyr的突变为7例。结论P-gp基因突变介导乳腺癌的多药耐药,P-gp基因产物891位gly(GGC→GAC)asp和1145位his(CAC→TAC)tyr的突变与乳腺癌多药耐药的关系密切。
郭良峰袁建辉何劲松王先明伍建春李戎朱国献佟建蒙刘瑾琨
关键词:乳腺癌多药耐药点突变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302例腹部穿透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谢玉刚赵中江江劲松王先明刘民生邓勇
关键词:腹部穿透伤诊治分析伤患者
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整形保乳术的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整形保乳术中的应用。方法 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收治拟行整形保乳术的乳腺癌女性患者48例[年龄28~55(42±3)岁)], 分为常规保乳组和整形保乳组各24例。常规保乳组用切缘周围筋膜瓣移位修复, 整形保乳组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美容效果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保乳手术。整形保乳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及引流管留置时间较常规保乳组增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99、9.37、21.74、8.80, 均P<0.05);但2次手术扩切率明显低于常规保乳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 P<0.05)。整形保乳组有3例、常规保乳组有1例出现皮瓣边缘皮肤缺血坏死, 经换药引流后愈合。术后美容效果显示, 整形保乳组优良率(91.7%)明显高于常规保乳组(5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 P<0.05)。术后患者随访中位数36个月, 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转移修复乳腺癌保乳术中局部缺损, 可操作性强, 切口隐蔽及美容效果好, 值得临床应用。
何建怀卢衡凭李小荣王先明易石坚屈洪波
关键词:乳腺肿瘤保乳术穿支皮瓣美容效果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