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 作品数:17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社会学更多>>
- 微电影产业化的路径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微电影的研究已经从创作层面走到了资本和政策层面,探索其产业化路径有益于微电影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微电影产业的身份定位、政策管理、内容创新、产业链等层面,提出了艺术性转型、精品战略、品牌理念诠释、全产业链、媒体整合与开发、受众培育等产业化策略。从产业成长史来看,这就需要微电影积极建构属己的电影美学,建立清晰的产品层次,形成顺畅的生产机制和非依赖性的盈利模式,引领社会新型的文化消费观。
- 王利平
- 制度经济学视野下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的问题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通过对"拉美陷阱"的分析,提出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体现着政府服务社会能力的高低。继而,从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就业保障长效机制的缺失、政府公共服务行政职能缺位、职业培训制度忽视针对性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的制度缺陷,并从经济补偿政策、失地农民的就业成本、收入稳定性等方面对当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进行了制度经济学分析。
- 杨晓东王利平温习章
-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经济学
- 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回忆的激发问题被引量:1
- 2008年
- 回忆的激发问题是文艺心理学中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文学创作中过去世界的艺术再现和艺术再造。联系中国古典诗歌,作家创作的关键在于寻找到一个激发记忆苏醒的触点,而且这个触点必须具有足够的情感强度。
- 王利平
-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回忆触点
- 基于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机制研究
- 2012年
- 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仍然在于课程教学。对于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来说,落实人文教育尤其要加强以下几点:实施目标化管理;教学内容上要深挖课程的人文元素;转变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构建教师的信仰体系;改革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
- 王利平
- 关键词:课程教学人文教育人文元素
- 论诗词回忆主题中过去影像的联结和再造
- 2007年
- 诗歌和现实世界常常是一种回忆关系。对当下生命境遇的反思,使诗人在今昔对照、因果思索和细节的串连中,逐渐将杂乱元章的往昔生活的影像,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个艺术整体其实早已经过了情感与想象的涵养,过去世界被偷偷地美化了,甚至已经变异衍生出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伟大作品诞生的灵魂性的工程。
- 王利平
- 关键词:回忆
- 基于当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失地农民作为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就业困难,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发展理念的不科学、征地安置政策目标缺少"可持续生计"、政府公共服务行政职能缺位、就业服务缺乏针对性等,是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杨晓东王利平
-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制度经济学就业服务
- 论先秦儒家私德理论及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
- 2008年
- 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是以私德建设为要义的。先秦儒家就以"天赋善性"为理论前提,从利己、利亲两个方面阐述了私德的内涵,并致力于个体的道德自我修正结构的建设,进而从私德入手衍生出服务于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的中国式的公德,形成了缜密的道德体系。而考察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现代与传统的疏离、公德与私德教育的分裂、教育方法的禁令式使道德教育面临教学效果失效等困境。儒家私德理论则为我们的道德教育提供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启发。
- 赵勇王利平
- 关键词:高职院校私德公德自我修正道德教育
- 素质教育视野下经典教育的观念误区辨正
- 2015年
- 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经典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路径。经典教育理念急需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应当做到"四个并重",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做到"四个结合",同时要加强文化经典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如此,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经典才能成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 贾俐俐王利平
- 关键词:经典教育大学文化
- 论经典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被引量:1
- 2016年
- 国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表明,经典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路径。本文认为,当前经典教育理念急需转变,在内容设计上应当做到"四个并重",在教育方法上应当做到"四个结合",同时要加强文化经典的本土化和现代化。如此,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经典将成为现代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
- 贾俐俐王利平
- 关键词:经典教育大学文化
- 中国文士阶层与儒家文献的经典化被引量:3
- 2010年
- 儒家文献的经典化是中国文化史上延续两千年的文化活动,对于中华民族核心文化价值的形成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文士阶层广泛采取了文必祖述、注疏经典、实用化改造、提倡教育、书籍刊刻等方式,扩大了儒家文献的阅读、接受范围,强化了儒家文献在国家政治、社会道德中的认同。其中,也寄托了文士阶层深沉的道德、政治、文化、社会理想。
- 王利平
- 关键词:儒家文献文化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