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慧

作品数:18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南海北部
  • 6篇古气候
  • 4篇地球化
  • 4篇地球化学
  • 4篇生物标志
  • 4篇古环境
  • 3篇季风
  • 2篇有机地球
  • 2篇有机地球化学
  • 2篇藻类
  • 2篇生物标志化合...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水温
  • 2篇水温变化
  • 2篇气候环境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南海西部
  • 2篇古环境变化
  • 2篇分子有机地球...
  • 2篇浮游藻类

机构

  • 17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17篇王慧
  • 17篇李丽
  • 8篇贺娟
  • 5篇汪品先
  • 3篇董良
  • 3篇杨文光
  • 3篇郑洪波
  • 3篇赵美训
  • 3篇周斌
  • 3篇李建如
  • 2篇李前裕
  • 2篇魏玉利
  • 2篇刘杰
  • 1篇张海峰
  • 1篇陈荣华
  • 1篇田军
  • 1篇高爱国
  • 1篇王汝建
  • 1篇罗布次仁
  • 1篇陈宇星

传媒

  • 4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科学通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极地研究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2008年华...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新世以来沉积脂类标志物反映的东南亚古气候演变
李丽李前裕田军王慧汪品先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能受控于陆架坡折处海冰的分布、上层海洋营养盐供应和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硅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藻次之,颗石藻和黄绿藻比前两者低了1个数量级,硅藻与甲藻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前者明显占据优势,是白令海有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正构烷烃总量分别在7.8 ka BP,6.7 ka BP和5.4 ka BP,经历了3次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并呈现出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其主要受控于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周边陆地植被源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显示其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陆源植被结构较为稳定,木本植物占据优势;单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主碳峰为n-C27,对烷烃总量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当时陆源繁盛的木本植物及输入有关,含量较高的n-C23则可能主要来源于北半球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类沉水植物。
张海峰王汝建陈荣华高爱国李丽王慧
关键词:白令海生物标志物全新世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藻类生物量和群落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生物标记物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利用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藻类标志物分子,探讨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该海域现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变化和更替规律.受南海不同水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高丰度的浮游植物主要出现在珠江口海域、台湾岛西南岸外、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而海盆和海峡海域的含量相对较低.硅藻在整个研究海域的生物量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但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颗石藻的生物量和相对比例逐渐增多.本文研究显示脂类标志物分子真实地记录了调研季节南海浮游藻类的生物量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洋水文特征的关联,该研究不仅为脂类分子的现代海洋生态及结构变化应用提供基础,更将为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李丽刘杰贺娟王慧
关键词:生物量生物群落
晚第四纪南海西部生产力及夏季风演变研究:脂类标志物记录
李丽李前裕贺娟李建如王慧董良
南海北部4万年以来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24
2008年
南海北部陆坡的17937柱状样上部4万年来有机碳和碳酸盐的含量分布特征显示:有机碳含量总体显示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特征,碳酸盐则相反。C/N元素比分布范围和二组分分析说明该站位的有机碳以海洋自生有机碳为主,全新世达80%以上。根据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和两类不同来源有机碳所占比例计算得出的海洋自生生物产生的有机碳含量在MIS2时期最高,说明末次冰期海洋生产力提高。冰期冬季风强化,海水混合程度加强,营养物质利用更充分以及陆源输入增多导致营养物质增加。碳酸盐含量主要受陆源物质稀释的影响,为"大西洋型"旋回。碳酸盐旋回在全新世早中期存在低碳酸钙事件,可能与该时期的强降雨冲刷所致陆源稀释作用增强、海水溶解作用增强以及海洋表层生产力的降低等综合作用相关。
李丽王慧罗布次仁贺娟
关键词:有机碳碳酸盐
南海北部有机质堆积的物质供应与沉积环境影响
海洋沉积有机地球化学可以揭示海洋有机质来源、分布与聚集以及成岩演化规律,因此不仅能提供海洋生态环境、沉积环境、古气候和成岩过程的重要信息,而且能为古代生油岩研究提供依据。2005年法国Marion Dufresne号科学...
周斌郑洪波杨文光李丽王慧
关键词:南海北部沉积环境成岩演化海洋生态环境
文献传递
更新世以来南海表层水温变化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南海南部2Ma以来古温度记录显示该海域更新世以来海水表层温度的不断降低,并且以冰期降低为特征,间冰期温度变化不大。南海南北经向表层海水温差的大小,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 Ma以来的温差变化说明东亚冬季风在中更新世之前的持续强化,中更新世之后不断减弱,而在晚第四纪时又再次转为增强,同时叠加在长期变化趋势之上的是轨道时间尺度上冰期增强间冰期减弱的循环波动。青藏高原构造作用可能对中更新世时期东亚冬季风强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更新世以来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整体趋势及轨道尺度变化主要受全球冰量变化和低纬ENSO影响。
李丽陈宇星王慧贺娟
关键词:古温度东亚冬季风
南海北部晚第四纪颗石藻生产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2012年
通过对南海北部MD05-2904岩心进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以长链不饱和烯酮作为颗石藻生产力的替代性指标,讨论颗石藻生产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60ka以来,颗石藻生产力有着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冰期高,间冰期低;冰阶高,间冰阶低;在轨道尺度上岁差周期明显,反映出太阳辐射、东亚季风对颗石藻生产力在长期尺度上起调控作用;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流输送的营养盐对本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能也较大;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同时认为,在地质历史上沉积速率变化大的区域,对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和堆积速率的对比讨论,更有利于反映生产力的变化。
贺娟李丽王慧赵美训
关键词:古生产力东亚季风岁差南海北部
2008年冬季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类标志物方法所得生物量与海洋叶绿素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方法。该区域浮游植物生物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河口陆架区域最高,其次为新几内亚群岛东部沿岸区和菲律宾群岛沿岸,而远洋区域最低。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洋流以及区域地貌、沉积物再悬浮。硅藻由于其对营养物质的竞争优势,丰度普遍较高,其次为甲藻,而颗石藻、黄绿藻含量较低。该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现代海洋生态结构变化的检测,更将为利用脂类分子进行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董良李丽王慧贺娟魏玉利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藻类生物量西太平洋
南海西部45万年来的表层水温变化被引量:14
2009年
应用分子化石长链烯酮的不饱和度,在南海西部取得了45万年以来表层水温的变化记录,分辨率约1ka,是南海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高分辨率温度剖面.结果表明U3k7′-SST与有孔虫氧同位素一样显示出冰期旋回的特征,冰期、间冰期表层水温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25.5℃和25~28℃,最高温为MIS5.5时期的28.4℃,最低温为MIS2时期的22.6℃.5次冰期旋回转换期中温度变化都超前于有孔虫氧同位素,与南北半球温度变化记录对比显示南海的温度变化模式与南半球相似.频谱分析中强烈的岁差及半岁差周期显示了明显的热带区域特征.
李丽王慧李建如赵美训汪品先
关键词:表层海水温度古气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