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攸欣
- 作品数:46 被引量:1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道通为一,逍遥以游——《庄子》要义申论被引量:13
- 2011年
- 庄子要义在于世界之存在是"道通为一"的,惟"达者"能够通过对道通为一状态的领悟,达到逍遥自由的境界。此要义比较充分地在《逍遥游》、《齐物论》两篇中得到表达。但内篇篇名为汉人所命,背离了文本,本文对前人之误解作了梳理分析,提出了能畅其妙理的解释,不仅使庄子解释史呈现出一种新的面目,也使庄子之"妙道"得其正解。本文进一步就庄子思维之拘囿予以分析,指出其文本表达与实际思考之纠结,并提出一种新的哲学构想。
- 王攸欣
-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道通为一
- 闻一多文化观点略论
- 自19世纪末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评价,实际上对于新、旧两派人物来说,不止是评价不同,而且是认识的不同——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体有些什么,在他们看来并不相同。究竟他们的看法有哪些不同...
- 王攸欣
- 关键词:闻一多民族主义
- 大钧无私力 万理自森著——论《红楼梦》的复调性被引量:5
- 2008年
- 巴赫金总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艺术特点为复调,其实质是强调不同生存个体的价值与理由的平等对话,不同内蕴的充分展示。尽管《红楼梦》与陀氏小说艺术风格明显不同,但却具有实质的相似性,即具有复调性。这种复调性一方面表现在多重内涵的层叠纠缠,另一方面表现在具有各不相同的价值取向的人物自身性格和行为逻辑的合理性。本文对此作出论证。
- 贝京王攸欣
- 关键词:《红楼梦》复调性异名
- 朱光潜之乐山交游及其学术转向被引量:4
- 2011年
- 朱光潜抗战前主要受西方学术话语影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认同有所抑制。抗战时期置身四川,学术环境发生改变,原来受压抑的对传统的感情得以凸显,加之与新儒家文化取向相近,其学术倾向也随之变化,写下《乐的精神与礼的精神——儒家思想系统的基础》等论文。本文陈述其在乐山武汉大学时的交游及其学术转向。
- 王攸欣
- 关键词:学术转向
- 追寻历史的叙述者──《宋书·陶潜传》作者考论被引量:2
- 2003年
- 在陶渊明研究史上,尚无人研究过《宋书·陶潜传》的真正原作者是谁,而根据现代历史学观念,历史叙述对于历史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试图追寻《宋书·陶潜传》的叙述者,解决陶渊明研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据现在所能使用的材料,《宋书·陶潜传》作者很可能是徐爰。
- 王攸欣贝京
- 关键词:历史叙述陶渊明
-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与价值体验被引量:6
- 2015年
- 张爱玲具有突出的女性意识,在西风东渐的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她因其个人的特殊经历和作为女性的生存体验,再加上在英式教育背景中培养起来的具有突出的个人主体意识的理性反思,寻找不到人生的价值根基,强烈体验女性乃至人的价值虚无感。所以她的女性书写弥漫着阴郁、逼仄、无望的苍凉氛围。张爱玲缺失审美超越性追求与自由体验,这是理解张爱玲创作整体审美风格的关键。
- 王攸欣
- 关键词:女性意识虚无
- 论《红楼梦》女儿观的多重人性、文化内蕴被引量:5
- 2014年
- 《红楼梦》以对众多女儿悲剧命运的着力叙述,表现出独特的女儿观,具有多重复杂的人性、文化内涵。本文简要提出一种新的文化观以审视《红楼梦》。文化为了实现特定群体基因延续的目的,发展出各个层次的多样的价值取向。《红楼梦》显示了曹雪芹在接受儒道文化伦理观念上具有独立的女性价值判断:一方面糅合了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价值取向,对青春少女甚为崇仰,同时也写出了中国宗法伦理社会压抑、毁灭少女人性、理想的悲剧;另一方面,又以超越性的最高文化准则,对女儿们有所针砭。但这方面表现得较为隐约,以至不易被读者觉察。
- 贝京王攸欣
- 关键词:人性文化功利性
- 庄子“至人无己”境界及体道体验之共通特征被引量:8
- 2017年
- 庄子《至人无己·逍遥游》篇所述"至人无己"境界,是中国文化中体道体验的杰出表达,也是庄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以往对于该篇的解读似未充分阐发庄子的本意与重心,因此作出新的阐释,并就《庄子》内篇其他体道陈述予以简要辨析。体道体验是精神境界高超的个体共同具有的巅峰体验。关于此种体验,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均有所研究,各种描述大都是有根据的,但不够充分准确,作者以不同文化中之体道体验为根据,对其共通性特征作出较为完整扼要的描述、概括,并探讨其根源。
- 王攸欣
- 关键词:庄子
-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红楼梦》根要——为纪念《红楼梦评论》发表110周年作被引量:13
- 2014年
- 王国维具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和世界性文化眼光,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新时代。王国维接受叔本华哲学美学,对《红楼梦》做出了一些整体的新论断,并进而反省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特征和国民性特征,对20世纪的中国学术具有启示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拘囿。本文在对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价值与拘囿的反省,以及对当代学术界新成果的广泛了解中,对于人性、文化进行了反思,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文化观,在这种新文化观的观照下,重新解释《红楼梦》的主题及其具体内容,包括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以及作者所传达的价值观,等等。
- 王攸欣
- 关键词:红楼梦新文化观
- 穆旦晚年处境与荒原意识——以《冬》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9
- 2007年
- 本文以穆旦最后一首诗《冬》为中心,分析揭示其临终前的生存状态,及晚年的荒原意识。不仅纠正此前对《冬》的某种误读,而且显示以穆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处境中的话语状态,从而对于解读1970年代诗歌提供启示性尝试,也为作者的文学生存论分析提供例证。
- 王攸欣
- 关键词:荒原意识《冬》晚年启示性生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