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望
- 作品数:25 被引量:362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基因枪转化小麦不同受体的研究被引量:29
- 1998年
- 用基因枪进行gus基因转化,研究了小麦幼穗、幼胚愈伤组织不同诱导培养时间的转化效果。结果表明,幼穗以诱导培养16d的转化效果最佳,幼胚以诱导培养15d的转化效果最好。比较幼穗和胚的组织培养结果发现,幼穗较幼胚更耐继代和形成再生植株。
- 陈梁鸿王新望王新望胡道芬张晓东
- 关键词:基因枪小麦幼胚幼穗
- 陆地棉功能叶不同生育时期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
- 对不同熟期棉花品种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以丙二醛含量表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吐絮前呈波动上升,吐絮盛期急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吐絮前缓慢上升,吐絮后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
- 王新望王惠萍冯复全李俊尧
- 文献传递
- 小麦Ph1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其在创造农艺性状优良的冬小麦ph1b代换系中的应用
- 1999年
- 王新望张文俊刘广田
- 关键词:普通小麦中国春小麦
- 河南省夏棉品种(系)区域试验概述
- 1992年
- 1990—1991年为河南省夏棉品种区域试验的第二轮,承担试验的协作单位有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南阳地区农科所、洛阳市农科所、商丘地区农科所、黄泛区农场农科所、泌阳县农科所,延津县、兰考县、新野县棉办及河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等。统一参加试验的品种(系)5个,有豫早1109、中268、中H6074、新84—2、百农84—1,对照品种均为中14。
- 王惠萍冯复全王新望
- 关键词:棉花
- 小麦显性核不育基因的遗传效应
- 1993年
- 采用NCⅡ设计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在40个杂种F_1代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显性核不育基因对F_1代形态性状影响不大,而对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影响较大。F_1形态性状主要表现加性效应,且不育株和可育株趋势一致;可育株单株产量及大部分产量性状表现显性效应,百粒重、每小穗粒数表现加性效应,而不育株这些性状的加、显性效应均起作用,F_1两种育性植株蛋白质含量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蛋白质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籽粒饱满度则是可育株以加性效应为主,不育株以显性效应为主,显性核不育基因在F_1代有明显的母性效应,且在这种基因的细胞质基础上核质互作也很重要。
- 王新望范濂张汝斌
- 关键词:小麦显性核不育基因
- 普通小麦中来自黑麦的抗白粉病基因pm20的AFLP标记鉴定
- 1999年
- 王新望张文俊王军丽朱立煌
- 关键词:抗白粉病基因普通小麦AFLP标记染色体工程黑麦易位系
- 轮回选择在太谷核不育小麦不同群体世代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1992年
- 选用10个高蛋白品种和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1,用上述4个丰产小麦品种的太谷核不育株等量混合组成B_2,通过混合选择法、单性状集团选择法对B_1进行三轮选择,通过回交混合选择法对B_2进行三轮选择。结果表明,轮回选择有效;遗传力与选择效率相关不显著;单株产量的选择指数以穗粒数和株粒数最高;在单个性状选择上,集团选择法较好,群体性状改良以混合选择法最优。
- 王新望范濂张汝斌郑喜俭
- 关键词:小麦核不育轮回选择
- 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的转化被引量:39
- 1999年
- 以小麦的幼穗和幼胚作为转化受体,首次用抗除草剂草甘膦的EPSPs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通过基因枪法共转化,将小麦编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1Dx5和1Dy10转移到普通小麦京花1号中,获得33株再生植株,经PCR初步检测有12株同时扩增到了3个处在不同质粒上的外源基因EP-SPs、1Dx5和1Dy10的目标片段。将部分PCR检测为阳性的转化体进行Southern分析,发现其中有1株再生植株基因组中整合了3个外源基因,有2株的基因组中同时整合了EPSPs和1Dx5基因,1株的基因组中整合了EPSPs和1Dy10基因。此外,在转化过程中发现,幼穗是比幼胚更为合适的转化受体,并且转化受体具有合适的转化时期。
- 陈梁鸿王新望刘广田张晓东胡道芬张文俊
- 关键词:小麦基因转化
- 普通小麦中来自黑麦的抗白粉病Pm20基因的抗谱分析和AFLP定位被引量:22
- 2001年
- 用24个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白粉菌已知毒性菌株,对两个不同来源的小麦一黑麦6BS_6RL易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表明 Pm20基因已发生抗谱分化.以这两个材料为亲本配制 TAM104R×TAM104S杂交组合获得 F2分离群体,对亲本和 F2分离群体进行 AFLP分析.亲本 DNA经 PstⅠ/TaqⅠ双酶切消化,并接上各自的接头,然后以其接头为基础加1个或3个碱基,分别经过两次PCR扩增,结果 16对 PstⅠ/TaqⅠ引物组合(4个 PstⅠ引物, 4个 TaqⅠ引物)PCR扩增出 2290条带,共获得 3个与该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位于 Pm20基因的一端 2.6和 11.6 cM,另一端 3.6 cM处,实现了对 Pm20基因的连锁分析.
- 王新望王军丽段霞瑜周文娟盛宝钦朱立煌张文俊
- 关键词:小麦抗白粉病基因抗谱分析
- 陆地棉功能叶不同生育时期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 1995年
- 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功能叶几种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以丙二醛含量表示)的研究结果表明,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在吐絮前呈波动上升,吐絮盛期急剧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吐絮前缓慢上升,吐絮后明显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结铃以前随叶片发育而上升,结铃后急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始终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POD同工酶进行电泳发现,其酶谱构成随生育进程而变化,早熟品种在开花期酶带条数最多,其中出现两条慢带,而中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包括低酚棉)则在吐絮期最多,此时早熟、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均有一条慢带,但晚熟品种始终未出现慢带,推测慢带可能与品种的成熟期有关。结果还表明,早熟品种三种酶活性在吐絮前与其它品种的差异不明显,有时还比其它品种略高,说明尽管早熟品种生育期较短,但其功能叶的生理生化功能仍很旺盛。低酚棉上述生理指标与有酚棉相比有其不同之处。
- 王新望王惠萍李俊尧冯复全
- 关键词:陆地棉功能叶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