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永翠

作品数:12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幼鱼
  • 5篇组织学
  • 5篇黄鳍鲷
  • 4篇卵形鲳鲹
  • 3篇野生
  • 3篇细胞
  • 3篇消化道
  • 3篇化道
  • 3篇饥饿
  • 2篇盐度
  • 2篇养殖
  • 2篇粘液
  • 2篇粘液细胞
  • 2篇味蕾
  • 2篇消化道形态
  • 2篇抗氧化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组织学
  • 1篇性状
  • 1篇选育群体

机构

  • 1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2篇王永翠
  • 11篇李加儿
  • 11篇区又君
  • 10篇苏慧
  • 5篇刘汝建
  • 5篇曹守花
  • 1篇廖光勇
  • 1篇王静香
  • 1篇于娜

传媒

  • 4篇南方水产科学
  • 2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海洋渔业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9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七带石斑鱼的形态和生物学性状被引量:4
2012年
2010年在广东省饶平县柘林湾进行了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海水网箱人工养殖研究,观察和研究了人工养成的七带石斑鱼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性状。通过观察、测量、解剖,对114尾七带石斑鱼的外部形态、可量比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七带石斑鱼体呈椭圆形,侧扁,体侧具7条褐色横带,第1条横带仅伸达主鳃盖骨上方边缘,第6条横带分成2条,体侧横带具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纹,各鳍边缘白色,背鳍鳍棘部褐色和白色横带相间,鳍条部具有由白色横带延伸而成的3个白斑。胃呈卜型,幽门盲囊发达;肠道长度为体长的0.7~1.4倍,与七带石斑鱼为肉食性鱼类的特征相一致。
区又君苏慧李加儿王永翠廖光勇
关键词:七带石斑鱼内部结构
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形态组织学观察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黄鳍鲷(Sparus latus)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学特征,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鱼苗健康繁育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充实黄鳍鲷生物学研究文库。【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进行观察。【结果】2日龄仔鱼消化道仅为一条未分化的管道;5日龄仔鱼消化道分化为食道、胃和肠道,食道黏膜上皮由立方状细胞组成,胃黏膜上皮由单层矮柱状细胞组成,二者均无黏膜褶皱,肠分化为小肠和直肠,小肠壁内部出现黏膜褶皱,直肠内壁无褶皱;7日龄仔鱼消化道进一步分化,各段管壁增厚,食道和胃内壁仍无黏膜褶皱,幽门盲囊开始分化,小肠黏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稚鱼消化道在质方面向幼鱼的基本型发育,食道、胃、幽门盲囊、肠道表现出固有的类型和数量,消化道扩张,肌肉层加厚,黏膜褶皱加深,杯状细胞增多。幼鱼消化道进一步发育完善,其组织结构与成鱼相似,由食道、胃、幽门盲囊、小肠和直肠组成;各部分管壁从内到外都分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结论】黄鳍鲷消化道的胚后发育特征与其摄食方式及功能相适应,进一步证实无论鱼类处于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其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均与功能密切相关。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关键词:黄鳍鲷稚鱼幼鱼形态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被引量:11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消化道存在一定差异。(1)形态学研究表明,食道粗而短,胃呈V形,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4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两个回折。野生黄鳍鲷牙齿更为坚硬锋利,体腔中脂肪较少,消化道更为粗短。野生和养殖黄鳍鲷的肠道系数分别为0.71±0.03和0.94±0.12。(2)组织学研究表明,食道黏膜上皮由扁平细胞层和杯状细胞层组成,杯状细胞发达。胃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胃体部胃腺发达。幽门盲囊组织学特征与肠相似,上皮为柱状上皮,其中的杯状细胞少于肠。肠中,前肠杯状细胞最多,中肠次之,后肠最少。直肠杯状细胞多于肠。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组织学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相同部位养殖鱼的杯状细胞多于野生鱼,野生鱼的肌层厚度大于养殖鱼。黄鳍鲷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与其生活环境和食物是相关的。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关键词:黄鳍鲷消化道形态学组织学
盐度、温度对卵形鲳鲹选育群体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通过盐度渐变和温度骤变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盐度(10、20、30、40)处理和不同温度(18.0℃、21.0℃、24.6℃、29.0℃、32.0℃)处理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选育群体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的影响。在实验结束时,盐度10组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盐度20组SOD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盐度40组120 h时,SOD和GPX活力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AT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8.0℃和21.0℃SOD活力在1、3、6、12、24 h这5个取样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9.0℃SOD和CAT活力在实验结束时(24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SOD和CAT活力在5个取样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适当的盐度或温度变化可以改变卵形鲳鲹肝抗氧化酶活力,达到机体耐受极限时酶活力下降。
刘汝建区又君李加儿苏慧曹守花王永翠
关键词:卵形鲳鲹盐度温度抗氧化酶
黄鳍鲷消化道生长发育特征和野生与养殖成鱼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为了探讨对黄鳍鲷/(Sparuslatu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结构,促进黄鳍鲷的基础生物学、消化生理学以及营养与饲料学的研究,本研究运用常规解剖、光镜、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黄鳍鲷仔、稚、幼鱼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并对野生与...
王永翠
关键词:黄鳍鲷消化道粘液细胞组织学味蕾
文献传递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味蕾的组织结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曹守花刘汝建
关键词:黄鳍鲷味蕾组织学
野生与养殖黄鳍鲷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被引量:17
2012年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及AB-PAS的染色方法对野生和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消化道中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研究。黄鳍鲷粘液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均有差异。食道中以Ⅰ、Ⅱ型粘液细胞为主;贲门部和胃体部只有Ⅰ、Ⅱ型粘液细胞分布,幽门部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幽门盲囊、肠道及直肠都是Ⅱ型粘液细胞最多。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粘液细胞的区别在于消化道的相同部位养殖鱼比野生鱼粘液细胞数量更多。根据研究结果推测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与鱼的生活环境及食物相关,也可能与消化道中各种菌群的分布有关。
王永翠李加儿区又君苏慧
关键词:黄鳍鲷消化道粘液细胞
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将375尾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分别饥饿0、3、6、9和12 d,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观察和研究了饥饿胁迫对卵形鲳鲹幼鱼食道、胃、幽门盲囊、肠和肝胰脏等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了解其在饥饿状态下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变化及耐受饥饿的能力。3 d以内的短时间饥饿对消化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明显,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器官开始出现损伤,饥饿6~9 d对消化器官的损伤程度较轻,饥饿12 d消化器官损伤严重,出现消化道管腔变窄、变薄,黏膜上皮细胞界限变得模糊,上皮逐渐脱落、断裂,分泌细胞变小等。食道组织结构受饥饿胁迫的损伤程度较其他消化器官轻,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的组织结构受饥饿的影响相似,肝胰脏受饥饿的影响最严重。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使卵形鲳鲹幼鱼的消化器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的饥饿胁迫时间对不同消化器官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区又君苏慧李加儿王永翠刘汝建曹守花
关键词:卵形鲳鲹幼鱼消化器官饥饿
饥饿对卵形鲳鲹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能力、Na^+/K^+-ATP酶活力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被引量:39
2012年
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经短期饥饿处理后测定其鳃、肝脏和肌肉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Na+/K+-ATP酶活力和全鱼生化组成。结果显示,饥饿7 d后鳃丝和肌肉的T-AOC显著升高,肝脏的T-AOC显著下降(P<0.01);鳃丝和肌肉SOD活力均显著升高(P<0.01),肝脏的SOD活力变化不显著(P>0.05);鳃丝、肝脏和肌肉的b(MDA)在饥饿后上升,鳃丝b(MDA)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肝脏b(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肌肉b(MDA)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8 d后鳃丝Na+/K+-ATP酶活力显著升高(P<0.01),肝脏Na+/K+-ATP酶活力显著下降(P<0.01),肌肉Na+/K+-ATP酶活力也有所升高(P>0.05);饥饿后鱼体水分质量分数上升,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和能值下降,而且相对损失率是粗脂肪>粗蛋白,表明卵形鲳鲹幼鱼在饥饿早期主要消耗脂肪向机体提供能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将被消耗。
苏慧区又君李加儿王永翠刘汝建曹守花
关键词:卵形鲳鲹幼鱼抗氧化能力生化组成饥饿
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组织结构变化被引量:34
2012年
采用组织切片技术,研究了不同盐度下鲻鱼幼鱼鳃和肾的显微结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与渗透压调节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盐度升高,鳃小片逐渐变窄,间距变小,鳃丝和鳃小片上泌氯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变大。泌氯细胞集中分布在鳃小片基部,且向两侧扩布。高盐度组的S40组,鳃小片上皮出现分离脱落现象。随着盐度梯度的升高,肾小球及各级肾小管的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现象。
于娜李加儿区又君王永翠苏慧
关键词:盐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