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艳
- 作品数:16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德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细胞因子在苏子油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治疗中老年脂肪肝人群中的价值评估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在苏子油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干预治疗中老年脂肪肝人群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自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320例中老年脂肪肝患者以及同期非脂肪肝健康人群50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以及有无脂肪肝分为A、B、C、D、E 5组。其中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B组为未进行治疗的患者,50例;C组为苏子油胶囊与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治疗组,170例;D组为苏子油胶囊治疗组,70例;E组为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组,70例。比较A、B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检测指标,细胞因子(TNF-α、FGF-21、IL-33)水平;以B组为参照组,比较C、D、E 3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B组患者的肝功能以及血脂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的TNF-α、FGF-21、IL-33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以B组为参照组,C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的有87例,占比66.92%,其治疗有效率为98.46%,显著高于D组的21例(30.00%)、81.43%和E组的20例(28.57%)、82.86%(P<0.05),D、E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苏子油胶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中老年脂肪肝患者的效果良好,安全性好,可在临床上广泛推荐应用。
- 张晓慧王海艳
- 关键词:细胞因子扶正化瘀胶囊中老年脂肪肝
- HBsAg定量对慢性乙型肝炎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达治疗终点后远期疗效的评估价值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 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达停药终点后停药者,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HBsAg)定期监测,观察其数值与远期复发率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停药时机.方法 选取2007年恩替卡韦从我国上市以来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将符合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停药标准,并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间停药的患者62例纳入观察对象;停药后第1、2、3、6、12月进行指标的监测,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HBVDNA)、HBsAg定量、超声等;收集资料时间截止到2016年7月.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停药时HBsAg定量数值高、治疗达停药标准时间长、基线HBeAg阴性人群、停药时HBcAb定量水平数值高、基线ALT水平高,更容易发生停药后的复发(P值分别为0.004、0.028、0.009、0.003、0.01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OR=6.31,P=0.032)、治疗达停药标准时间(OR=7.66,P=0.000)、停药时HBcAb定量水平(OR=7.91,P=0.027)、基线ALT水平(OR=4.33,P=0.008)是停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全部患者停药至随访结束时复发24例(38.71%),停药后1月、2月、3月、6月、12月复发率分别为0、0、1.61%、17.74%、39.70%,复发最早发生在停药后3月,复发病例增多自停药后随访6月时开始.结论 停药时HBsAg定量水平、治疗达停药标准时间、停药时HBcAb定量水平、基线ALT水平为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达停药终点后随访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达停药终点后继续治疗巩固时间越长,停药后复发概率越小.
- 王海艳张晓慧沈慧杰霍传红
- 关键词:停药慢性乙型肝炎HBSAG
- 核苷类似物联合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上更有效、更安全、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00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20例,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组(A组),拉米夫定+阿尔德福韦组(B组),恩替卡韦组(C组),拉米夫定组(D组),阿德福韦组(E组),5组治疗疗程均为96 w。抗病毒治疗第4、12、24、48、96周时五组治疗分别检测肝功能、肌酐、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HBV DNA水平,每半年做1次腹部彩超检测。结果在治疗4、24、96 w结束时,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复常率无统计学意义。4、24、48、96 w时,五组药物中D组的HBV DNA复常率最低,而A组及E组最高,B组及C组疗效次之,但各组间统计学差异不显著。4 w时D组HBV DNA下降水平最低,而A组及E组患者最高(P<0.05)。治疗4、48、96 w时的血肌酐水平组间比较及各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其48、96 w的CK-MB水平与基线水平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组织学指标的观察中看到,三组单药的组织学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以E组改善病例数居多,而A组及B组治疗后可以进一步改善肝脏组织学情况。CK-MB水平升高患者在A组及B组各为1例,C组有4例因出现病毒学反弹、耐药而退出继续治疗。结论对于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来说联合治疗更优于单药治疗。
- 王海艳
- 关键词:恩替卡韦阿德福韦核苷类似物
- 鱼腥草调整肠道菌群对胃溃疡小鼠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鱼腥草水煎液对阿司匹林致胃溃疡小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PF级昆明小鼠64只,随机选取48只小鼠灌胃20 mg/ml阿司匹林溶液进行造模,剩余16只作为正常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7 d。随机取正常组和造模组小鼠各8只进行指标检测,判断造模是否成功。将造模成功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灌胃生理盐水)、奥美拉唑组(灌胃奥美拉唑0.5 mg/ml)及鱼腥草高、中、低剂量组(灌胃鱼腥草水煎液1.08、0.54、0.27 g/ml),每组8只,灌胃相应药物1次/d,连续灌胃7 d。取小鼠粪便,采用细菌培养法计数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利用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比值(B/E值)判断菌群失调情况;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小鼠血清IL-6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前列腺素E2(PGE2)水平;HE染色观察胃溃疡及愈合情况,运用Image J 1.8.0计算溃疡抑制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胃组织NF-κB抑制因子α(IκBα)、NF-κB-p65亚基和磷酸化IκBα(p-IκBα)、p-NF-κB-p65亚基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缺失,腺体排列不规则,组织结构损伤严重;肠道大肠杆菌数量升高(P<0.01),双歧杆菌数量降低(P<0.01),B/E<1(P<0.01);血清PGE2水平降低(P<0.01),IL-6水平升高(P<0.01);胃组织p-IκBα和p-NF-κB-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药物干预7 d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鱼腥草各剂量组小鼠胃黏膜细胞和结构破坏有所改善,体重增加(P<0.05);鱼腥草高剂量组小鼠溃疡抑制率升高(P<0.01),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增加(P<0.01),大肠杆菌数量降低(P<0.05),B/E值>1(P<0.05),血清IL-6水平降低(P<0.05)、PGE2水平升高(P<0.01),胃组织中p-IκBα/IκBα、p-NF-κB-p65/NF-κB-p65降低(P<0.01)。结论鱼腥草水煎液可改善小鼠胃黏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物,抑制IκBα/NF-κB通路的开放,降低炎症反应有关。
- 宋馨晨王海艳崔国利马雪梅周彬健吴庆田
- 关键词:鱼腥草胃溃疡肠道菌群NF-ΚB小鼠
- 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16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例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内科综合疗法+CVVH。对照组:内科综合疗法。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肾功能、血氨、TNF和IL—6等。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清醒率分别为75.0%和31.3%。CVVH治疗后血清尿素氮、肌酐、氨、TNF及IL-6比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胆红素、TBA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性脑病Ⅰ-Ⅱ期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结论CVVH是辅助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肝性脑病的有效方法,早期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 王海艳李红伟毛敬珍
- 关键词:重型肝炎肝性脑病
- 水林佳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评估水林佳治疗单纯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广泛推广的可行性。方法将30例单纯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人,投入到三种治疗方案中,第8w、12w、24w检测ALT、AST、r-GT、ALP、BUN、Cr、TG、...
- 程慧桢王海艳崔凤芹王凤霞黄凯
- 关键词:水飞蓟宾卵磷脂单纯性脂肪肝
- 文献传递
- 射频消融术后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
- 目的:通过SF-36生存质量普适性量表、Child-Pugh评分、ECOG等方法,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射频消融治疗后生存质量的的变化,进一步指导临床微创治疗的大范围开展.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我科发现...
- 王海艳程慧桢
-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上调与胃癌发生及发展机制关系研究进展
- 2024年
- 胃癌(GC)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胃肠道主要致病菌幽门螺杆菌(HP)可促进胃细胞恶性转化,且与胃部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通过定植于胃黏膜释放毒力因子上调表皮生长因子(EGF)的表达,EGF与癌变细胞外膜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相互作用后,可激活下游增殖信号通路,对胃癌的发生与发展产生影响。现就HP感染所致EGF/EGFR表达上调与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 董佳鑫王海艳周彬健吴庆田
- 关键词:胃癌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毒力因子
- 麻疹合并肾脏损伤的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分析麻疹合并肾脏损伤的临床观察。方法以我院2009年01月至2009年07月期间收治的麻疹患者62例出现9例肾脏损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1-2周时复查心电图、胸片、心肌酶谱、肝功、肾功、血尿常规等。9例麻疹患者均治愈(100%)。并发症治愈率:合并心衰肺水肿者均治愈(100%);9例合并支气管炎、肺炎者治愈8例,治愈率89%;合并心肌炎者7例治愈6例,治愈率86%;合并肝脏损伤者9例治愈7例,治愈率78%;合并肾脏损伤者均治愈(100%),出现血WBC、PLT异常者均正常。3例患者出院后继续对症治疗,半月后复查肝功、心肌酶、胸片均正常。结论麻疹合并肾脏损伤的,瞄床观察诊治中应做到全面、细心及准确,以减少疾患的痛苦,改善疾病的预后。
- 王海艳
- 关键词:麻疹肾脏损伤
- 麻疹合并肝损伤5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我院2006年1月至6月收治麻疹72例,其中合并肝脏损伤的59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男32例,女27例,年龄6个月至39岁,其中6个月~5岁者占60%(35例),6~19岁占13%(8例),I〉20岁的占27%(16例)。全部病例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彭文伟主编的《传染病学》第6版标准诊断为典型麻疹。59例既往均无明确麻疹疫苗接种史,本次发病至出疹前均有3~7d发热史,体温38℃~40℃,
- 崔凤芹王海艳毛敬珍
- 关键词:麻疹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