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戊戌时期康有为、章太炎变法思想的异趋
- 1998年
- 本文论述了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与章太炎变法思想的歧异,认为把章太炎的变法主张看成与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相同,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 王玉华
- 关键词:章太炎变法思想戊戌时期进化学说公羊学政制
- 章太炎共和思想论被引量:10
- 2002年
- 在清末民初的共和主义思想潮流中 ,章太炎力拒时贤普遍认同的以“代议制”为表征的西方式现代民主共和政体 ,主张应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一个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此一共和政体以五权分立与制衡 (立法、行政、司法、教育、监察 )为其运作形式 ,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 ,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章氏由于拒斥“代议制” ,将“公民主权”落实在卢梭意义的“公意”上 ,以“法治” (体现“公共利益”的统治 )与“道德”作为其创设的共和政体的根干 ,导致了其向古典共和主义理想的趋附 ,使其创设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有着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 王玉华
- 关键词:章太炎共和政体分权制衡公意
- “齐物”与“两行”——章太炎文化学说的内在底蕴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1
- 2002年
-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章太炎通过对庄学与佛学(唯识宗)义理的汲引,构建了其独特的“齐物”———“两行”学说。这一学说拒斥了当时在思想界占主流地位的“进化论”学说,揭示了文化价值的平等性与相对性特质,带有浓厚的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色彩。章氏认为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在价值上无可区分轩轾;文化在“时间”上的传递则是恒处于矛盾统一体中的事物及其对立面同时俱演,文化作为“时间”的存在也均有其存在的内在合理性。主张对于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应按照其“惯习”去自然地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十日并出、万物皆照”的世界多极文化存在格局。对于文化的变革,章氏主张应在本民族文化传统所给定的条件下进行,反对“尽革旧俗、一意维新”的激进主义的文化变革模式,对于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章氏则主张“现代性”应从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开出,反对以“欧化”为取向。章氏这一富有前瞻性的独特思想意旨,暗合于现代世界的思想潮流,充满了现代的精神。
- 王玉华张德顺
- 关键词:多元主义相对主义章太炎
- 甲午战前李鸿章的实力思想被引量:3
- 1998年
- 王玉华
- 关键词:甲午战前西方列强洋务运动近代化
- 文化三性阐微
- 2001年
- 本文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角度阐释了文化所具有的基本内在属性 ,认为文化是演化的 ,并且是趋于整合的。文化作为时间的存在处于不断的迁流转徙之中 ,每个时代的文化均有其独特的“特征性目的” ,在价值上无可区分轩轾。将文化在时间上的传递看成是朝着进步发展方向进化的 ,乃是“现代中心主义”的情绪性反应。处于不同空间的文化存在形态也有其各自的“特征性目的” ,在价值上无可区分轩轾。以己族文化的价值为标准去评判别的文化 ,将己族文化的价值看成是普适的 ,乃是“我族中心主义”的情绪性反应。存在于不同空间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表现的是本土文化对异体文化的涵化 ,而不是异体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替代。因此 ,对于人类运用其“理性”进行文化的创造或者文化秩序的重建时 ,笔者主张一方面要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抱有高度的谦逊与敬服 。
- 王玉华买向东
- 关键词:本土文化涵化异质文化
-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被引量:1
- 1999年
-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系统。西方文化的冲击与西方对中国的武力征服 ,造成了近代中国全面而深刻的文化危机。价值 ,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 ,是文化系统中最难变动的文化因子。随着中国文化危机的加剧 ,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价值系统 ,也不得不面临着转换。在内因与外缘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一方面凸显了其欧化的倾向 ,另一方面则仍力图与传统建立联系。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在近代的转换 ,并不简单地表现为传统的断裂 ,它仍表现着与传统、尤其是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的血脉相联的关系。本文试图以“华夷之辨”、“义利之辨”、“本末之辨”这三个价值要素在近代的转换为例 。
- 王玉华买向东
- 关键词:价值体系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