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苏生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文学
  • 4篇艺术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戏曲
  • 2篇齐如山
  • 2篇戏曲史
  • 1篇董每戡
  • 1篇学人
  • 1篇研究视域
  • 1篇言说
  • 1篇言说方式
  • 1篇演进
  • 1篇演进机制
  • 1篇意蕴
  • 1篇真相
  • 1篇中国戏曲
  • 1篇中国戏曲史
  • 1篇神秘主义
  • 1篇审美
  • 1篇审美理论
  • 1篇审美意蕴
  • 1篇视域
  • 1篇汤沈之争

机构

  • 9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王苏生

传媒

  • 3篇中华戏曲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河北省社会主...
  • 1篇枣庄学院学报
  • 1篇时代文学(下...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古代学人戏曲观的生成与演进
本文从“戏曲学”问题基点出发,考辨其理论缺乏的原因所在,以为戏曲观的模糊是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戏曲观研究。因为,一个戏曲学家选择什么戏曲历史材料,采取什么叙述结构,确立什么逻辑推理,得出什么结论看法,“戏曲...
王苏生
关键词:戏曲观演进机制
再论“汤沈之争”被引量:2
2021年
“汤沈之争”(1)是中国戏曲史上一个持续不断的研讨话题。其影响早已不限于“汤沈”两人之间,也不限于“吴江”“临川”两派之间,而是囊括了其时、其后无数戏曲作家和理论家见仁见智的意见和看法。如果从“事实正确”的维度考察,这一状况本不该如此。无论时代、社会怎样变换,“汤沈之争”的真相只能有一个。所有观点可以同时为假,但绝不能同时为真。其真相难以确定的原因在于历史材料的匮乏,破解之只能有待于新材料的发现。
王苏生
关键词:中国戏曲史戏曲作家真相见仁见智
神秘的理性精神与理性的神秘主义——老子和柏拉图审美理论之比较
2010年
比较老子和柏拉图的审美理论,可以发现老子美学结构是表层的神秘、深层的理性精神,这与柏拉图美学的表层的理性、深层的神秘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反映。神秘的理性与理性的神秘,不仅显示了中西古代美学最大的区别,也隐含了两者合流的契机。
王苏生
关键词:老子柏拉图审美理论
辨言与得体:古代“本色”论中的戏曲本体观之嬗变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古代鲜有专门论述戏曲本体的系统理论,但本体思考则始终存在,这可以从"本色"论中见出。这里的"本色"论,既指明代的"本色"争论,也包括其前后的"本色"理论。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本色"内涵因理论家们的立场不同而有种种解释,但有一点则是恒定的,这就是其背后始终蕴含着戏曲本体观的把握。
王苏生
关键词:戏曲本体曲词王骥德本体特征
田仲一成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成就与局限被引量:4
2013年
日本的中国戏曲史研究是在王国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尤以青木正儿和田仲一成的研究最为突出。田仲一成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本土化的创新,既填补了王国维中国戏曲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又拓宽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方法。但是田仲一成用祭祀剧的发生发展代替中国戏曲复杂性存在的研究未免偏狭,难以说明从农村祭祀戏剧到戏曲的艺术形态之演变路径。
王苏生
“艺道并进”:突破“语言的牢笼”
2011年
对语言符号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然而,在使用上,人们又总是面临着有限的语言与无限的意义之矛盾。一向被称为驾驭语言的高手的文学家,也常常因文不逮意,意不称物而陷入"语言的牢笼"。为摆脱这种难以言说的痛苦,文学家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和探索。"艺道并进"作为一种途径,意味着文学才能的优化。当文学创造者做到了文学之才与文学之能并举,并在"自然而然"中进入无目的合规律性的创造境界,方能为突破"语言的牢笼"提供可能。
王苏生
戏论言说的审美意蕴
2014年
随着学界对戏曲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且成果颇丰。但从言说方式这一视角来展开研究却有待补充,从言说方式上阐释历代戏曲理论,不仅能更好理解言说者的戏曲观念与审美情感,还可以更深层的认识了解历史不同时期人们戏曲观的嬗变和民族审美情态的递进与延续。本文在依据戏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戏曲美学独有的审美特征,从多元综合、精于实践、源于生活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中国戏论在言说方式上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韩武杰王苏生
关键词:戏曲理论言说方式审美意蕴
论齐如山戏曲本体研究的创新精神被引量:2
2011年
齐如山的戏曲本体研究,以舞台为切入点,以中西戏剧比较为观照视域,通过类似田野调查的方法,对鲜活的、原生态的中国戏曲作了方方面面的梳理和把握,最终形成了"有声皆歌,无动不舞"、"不许真物上台,不许写实"的戏曲本体论。这一理论,不仅把王国维"以歌舞演故事"的本体界说引向深入,同时也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学术品格和创新精神。
王苏生
关键词:齐如山戏曲本体
齐如山与董每戡戏曲研究“舞台性视域”之比较被引量:4
2011年
一说起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从文学性到舞台性的转向,就有两位无法绕开的人物,这就是齐如山(1877—1962)和董每戡(1907—1980)。在齐如山和董每戡之前,人们也强调戏曲的舞台性,而在实际研究中,总是舞台观照让位于文学阐释。
王苏生
关键词:戏曲研究齐如山舞台性研究视域文学阐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