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程的关系。方法共纳入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224例,按病程分为3组I,组(3个月≤病程≤1年)79例;Ⅱ组(1年<病程≤5年)58例;Ⅲ组(病程>5年)87例。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数字广度、视觉图形再生、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言语流畅性测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的差异,采用协方差分析进行组间认知功能的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和偏相关对病程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以年龄为协变量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言语流畅性测验的重复数、TMT-B错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60,P=0.004;F(2,221)=3.329,P=0.038),其中Ⅲ组患者均差于I组(P<0.05)。将与认知功能相关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到偏相关分析中,结果显示,只有TMT-B错误数与病程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20,P<0.05),其余的23个指标均与病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患者大部分认知功能损害是稳定存在的,可作为研究内表型指标之一。
目的调查精神病院工作人群的职业枯竭和睡眠问题,并对其相关性进行探讨。方法采用Pines的倦怠问卷(Burnout Measure,BM)、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8)、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30)等工具,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在职工作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共发出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9份。倦怠总分为21~126分,平均(59.85±17.57)分,其中耗竭因子分为9~54分,平均(23.67±9.25)分,士气消沉因子分为8~48分,平均(18.83±8.34)分,动机丧失因子分为4~28分,平均(17.35±5.04)分;其中低倦怠组57人,占24.9%,中等倦怠组112人,占48.9%,高倦怠组60人,占26.2%。AIS总分为0~24分,平均(4.63±4.37)分;其中无失眠116人,占50.70%,可疑失眠37人,占16.20%,失眠76人,占33.20%;夜间睡眠问题为0~15分,平均(3.18±3.05)分,白天不良影响为0~9分,平均(1.45±1.64)分。DBAS总分为30~142分,平均(94.57±23.40)分;其中DBAS1为9~45分,平均(27.30±7.66)分,DBAS2为9~45分,平均(30.40±8.30)分,DBAS3为3~15分,平均(8.48±2.27)分,DBAS4为2~10分,平均(6.56±2.03)分,DBAS5为7~34分,平均(21.83±5.53)分。倦怠总分与AIS总分及因子分显著正相关(P<0.01),与DBAS3显著正相关(P<0.05),耗竭和士气消沉因子分与AIS总分和因子分显著正相关(P<0.01),与DBAS总分及DBAS1、DBAS2、DBAS5因子分有负相关趋势(P>0.05);动机丧失与DBA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显著正相关(P<0.01),与AIS总分及各项因子分有负相关趋势(P>0.05)。结论精神病院工作人员人群中存在明显的职业枯竭和睡眠问题,且密切相关,对睡眠相关问题的干预有可能会降低职业枯竭水平,但该人群本身对此关注程度远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