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龙江

作品数:9 被引量:138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单边外固定
  • 2篇单边外固定架
  • 2篇动态检测
  • 2篇有限元
  • 2篇生物力学
  • 2篇外固定
  • 2篇外固定架
  • 2篇固定架
  • 2篇关节
  • 2篇测评
  • 1篇虚拟人
  • 1篇虚拟中国人
  • 1篇腰椎
  • 1篇英文
  • 1篇应力
  • 1篇愈合
  • 1篇掌骨
  • 1篇掌骨背
  • 1篇掌骨背侧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军区广州...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惠阳市第一人...

作者

  • 9篇王龙江
  • 4篇原林
  • 4篇戴景兴
  • 3篇赵卫东
  • 3篇张美超
  • 2篇钟世镇
  • 2篇张磊
  • 2篇黄文华
  • 2篇张辉
  • 1篇李培良
  • 1篇李新安
  • 1篇陆云涛
  • 1篇尹庆水
  • 1篇徐海涛
  • 1篇洪辉文
  • 1篇邱桂春
  • 1篇郜元
  • 1篇陈英华
  • 1篇吴文
  • 1篇张磊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06
  • 6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可动态检测骨折断端压力的单边加压外固定架的设计与测评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研制一种可动态显示骨折断端压力的实用单边加压外固定架,并进行测评。方法通过在单边外固定架上加装加压器和触力传感器及压力显示仪以达到动态检测骨折断端压力的目的。结果该装置传感器在0~100kg范围内,其线性度和重复性优于1%,精确度达0.5kg。施加的压力和骨折断端显示的压力具有相关性。结论该外固定架可以较好的动态显示骨折断端的压力,为四肢管状骨骨折提供适度的轴向加压力以促进骨折愈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王龙江戴景兴张磊黄文华赵卫东张美超张辉原林
关键词:动态检测测评四肢管状骨骨折单边外固定架促进骨折愈合骨折断端
舟月骨间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interosseousligamentSLIL)各亚区及部分腕关节,韧带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从8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中取出舟骨-月骨、小多角骨-第2掌骨背侧、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分别把标本两端的骨性部分固定于牙托粉中,将标本夹持固定于MTS型生物材料实验机上,以10mm/min的速度拉伸腕部韧带直至断裂,测定各韧带的极限载荷及刚度。结果在SLIL各亚区中,背侧亚区与掌侧亚区的极限载荷分别为(170.2±35.1)N和(193.1±42.3)N;刚度值分别为(80.7±13.8)N/mm和(72.3±22.8)N/mm,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侧亚区的极限载荷与刚度值明显小于另两个亚区。小多角骨-第2掌骨、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的力学特性比SLIL背侧亚区更强壮,但头状骨-第3掌骨关节面在形态学上与舟月关节更为相似。结论掌、背侧亚区具有较近侧亚区更强的力学特性;小多角骨-第2掌骨、头状骨-第3掌骨背侧的骨-韧带-骨结构均可作为SLIL断裂后背侧亚区修复的供体,在形态学上后者更有优势。
李秀忠赵卫东钟世镇王龙江
关键词:骨间韧带生物力学研究掌骨背侧小多角骨腕关节韧带上肢标本
肱骨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被引量:42
2005年
目的对肱骨远端髁间骨折3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18具新鲜肱骨标本,制成远端“T”型髁间骨折损伤模型,用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Y”型钢板、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3种方法固定后,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在同等载荷条件下,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效果最佳,“Y”型钢板次之,而交叉克氏针加8字钢丝刚度最差。结论1/3管形钢板及重建钢板固定牢固,稳定性好,优于其他内固定方法,但操作复杂,在临床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应用。
张磊原林戴景兴赵卫东王龙江
关键词: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
虚拟中国人男性一号(VCH—M1)数据集研究(英文)被引量:44
2003年
目的构建男性虚拟中国人0.2 mm等间距数字图像数据集,并通过改进人体标本处理工艺,提高“虚拟中国人(男性)”数据集的质量。方法材料选自遗体捐献中心,为食物中毒急性死亡的24岁男性,经石炭酸+朱砂动脉灌注、低温盐水定型、预制冰渣倒立包埋、一次装夹、连续等间距铣削等一系列处理后,采用数码相机照相和计算机自动存储获取数据集。结果共获得分辨率为3 024×2 016象素的断面9232片,TIF格式数据集容量为161.56G。另获JPG格式数据集两个,分别为:分辨率3 024×2 016 像素,容量为8.31 G;分辨率180×120 像素,容量为0.74 G。图像组织边界清晰、肢体变形较小,断面标记明显。结论虚拟中国人男一号(VCH—M1)数据集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为后续的计算机图像处理和有关应用开发提供了质地优良的基础条件。
原林唐雷黄文华李鉴轶戴景兴刘畅吴涛王兴海洪辉文张美超焦培峰陆云涛吴坤成李培良樊继宏郜元王庆志王龙江武雷张磊李新安陈英华欧阳钧钟世镇
关键词:虚拟中国人数据集数字化虚拟人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的应用解剖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为经口入路处理斜坡至上颈椎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头上模拟经口入路手术过程,逐层解剖至延髓和上颈髓,观察并测量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和脑神经等结构的相关解剖数据。结果经口入路手术可以达到斜坡下缘至C3椎体上缘。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2为19.7mm,C2,3为15.9mm。结论经口入路手术在处理下斜坡到上颈段病变中具有手术径路短,显露好,创伤小等优点。
王智运尹庆水王龙江权日章凯吴文
关键词: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
L_(4、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与骶髂关节关系的三维重建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重建L4、L5神经前支和腰骶干以及与骨盆的三维图像,使之得以直观、形象和生动地体现。方法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成年男性尸体标本1具。显露L4、L5神经前支、腰骶干和骶髂关节前方,将钛粉和粘合剂的混合物均匀涂抹在L4、L5神经前支、腰骶干、股神经神经以及闭孔主干表面。神经表面涂抹的混合物固化变干后,在螺旋CT下行二维断层扫描,层厚3 mm,获取159张连续的二维CT断层图像。将获取的二维图像数据在个人电脑上采用3D-DOCTO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重建的三维图像,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体现神经与骨盆的空间位置关系,并可按各种方向任意旋转演示。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较好地描述了神经与骨盆的相关关系,同时还可应用于临床教学。
张景僚顾立强王龙江谢颍涛
关键词:骶髂关节螺旋CT三维重建
可动态检测骨折断端压力的单边外固定架的设计与测评
四肢管状骨骨折是交通伤和事故伤中常见的骨折,其治疗方法多样,应用手术治疗也有多种器械可以选择,应用外固定架也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外固定架治疗骨折是一种介于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之间的半侵入固定方法。在内固定广泛使用的今天,外...
王龙江
关键词:动态检测骨折外固定有限元
文献传递
应用MRI数据重建脑梗塞病人的脑部三维模型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脑梗塞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方法:应用个人计算机设备,对病人的脑部MRI图像数据进行配准、分隔和边界提取,通过三维图像重建软件,进行病人脑部的三维模型重建。结果:应用病人1mm层面的脑部MRI图像数据建立了脑部三维模型,精确显示了脑组织内部的侧脑室、基底节和病灶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维测量结果显示病灶大小为21.85mm×14.96mm×16.16mm,侵犯基底节深度为7.30mm。结论:应用MRI图像数据建立病人脑组织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演示病灶的形状、大小以及和毗邻结构的关系,并能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解剖学测量,尤其在颅脑外科中有实用的临床意义。
王龙江刘晓加戴景兴金梅张辉原林
关键词:MRI脑梗塞三维模型
坐位旋转手法对腰椎内在应力的实时监测被引量:27
2005年
目的:研究坐位旋转手法时对腰椎内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使用L4 ̄5腰椎CT片,以Mimics软件系统逐层重建,建立L4 ̄5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手法原理,将坐位腰椎旋转手法进行分解,把各项力学参数代入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即时显示手法作用时腰椎间盘的位移和内在应力的变化。结果:正常腰椎在旋转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椎体、终板和椎间盘处。退变腰椎在手法作用时应力主要集中在L4小关节的下关节突和椎弓,且应力分布集中。结论:(1)坐位腰椎旋转手法时,对于正常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椎体、终板和椎间盘等前部结构。(2)对于退变腰椎,应力主要作用于后部结构,并且所受应力分布集中,易损伤小关节、椎弓。
陈浩徐海涛张美超李义凯王龙江王国林邱桂春
关键词:腰椎有限元椎间盘应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