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竑

作品数:28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细胞
  • 18篇干细胞
  • 12篇急性
  • 12篇白血
  • 12篇白血病
  • 11篇基因
  • 11篇充质干细胞
  • 10篇间充质干细胞
  • 9篇造血
  • 9篇造血干
  • 9篇造血干细胞
  • 9篇干细胞移植
  • 8篇突变
  • 7篇造血干细胞移...
  • 7篇基因突变
  • 7篇间充质
  • 5篇正常核型
  • 5篇髓细胞
  • 5篇肿瘤
  • 5篇细胞移植治疗

机构

  • 27篇苏州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28篇田竑
  • 23篇吴德沛
  • 13篇徐杨
  • 12篇陈广华
  • 10篇刘慧文
  • 10篇孙爱宁
  • 10篇乔曼
  • 8篇仇惠英
  • 8篇陈苏宁
  • 6篇杨贞
  • 4篇杨婷
  • 4篇孙妍珺
  • 4篇田孝鹏
  • 3篇马骁
  • 3篇乔淑敏
  • 3篇薛胜利
  • 3篇王蓉娴
  • 3篇尹佳
  • 3篇王秀丽
  • 3篇余自强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分子诊断与治...
  • 1篇第13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种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是否协同参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机制,探讨这些突变与AP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收集了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初治APL患者标本,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各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84例APL患者中合并突变的患者51例(60.7%),其中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达到27.4%(23/84);其次,WT1突变12例,FLT3-TKD突变9例,TET2突变7例,N-RAS突变5例,ASXL1突变4例,EZH2突变2例,MLL-PTD、IDH1及CBL各突变1例;而JAK1、DNMT3、c-Kit、NPM1、IDH2、RUNX1、JAK2(V617F)等常见白血病相关基因未发现突变。结合临床资料,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高,N-RAS突变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低,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FLT3-ITD突变或N-RAS突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无相关突变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5;17)易位(69/84)患者与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13/84)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FLT3-ITD突变是AP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其与N-RAS突变均为AP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APL中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尹佳孙爱宁田孝鹏田竑王蓉娴杨贞王秀丽吴德沛仇惠英潘金兰岑建农梁建英陈苏宁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DNA突变分析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伴有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疗效,探讨不同移植方式及疾病状态对该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AML患者共314例,其中FLT3-ITD阳性54例,回顾性分析allo-HSCT对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54例FLT3-ITD阳性患者3年总生存(OS)率为56%,3年无白血病生存(LFS)率为47%.其中同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及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于细胞移植的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6%和60%,3年LFS率为45%和54%.两组在OS时间及LFS时间方面的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x2=0.074,P=0.786;x2=0.006,P=0.941).47例(87.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1),7例(13.0%)患者移植前本病处于非CR1期.处于CR1期的患者的生存显著优于非CR1期患者.结论 allo-HSCT是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亲缘HLA单倍型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同胞HLA全相合移植疗效相似.疾病复发是影响其疗效的主要因素.
杨贞田竑徐杨仇惠英陈苏宁孙爱宁吴德沛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H28.小鼠硬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陈广华吴德沛杨婷乔淑敏田竑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
文献传递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JAK2突变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exon12)突变。结果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exon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田竑陈广华徐杨王蓉娴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DNA突变分析
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
<正>背景:近年来人们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广泛存在JAK2基因突变。可是,对于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成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该病的病理生理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MPN患者的MSC是否存在该基因突变仍不得而知。目的...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文献传递
Caplacizumab治疗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TP)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免疫介导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特征为重度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和组织器官缺血。治疗性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虽是目前iTTP的主要治疗手段,但部分患者治疗无效或复发。Caplacizumab是一种新型纳米抗体,可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A1结构域结合,并特异性抑制vWF和血小板GPIb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减少vWF介导的微血栓形成。近年来,多项研究探索了其临床应用价值。该综述将详述Caplacizumab治疗iTTP的最新进展和治疗建议。
田竑田竑余自强
关键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间充质干细胞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年来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目前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移植物排斥、造血恢复延迟、免疫重建缓慢而增加感染及早期移植相关死亡,以及供、受体组织不相容引发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成为了临床医生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作为造血微环境重要组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由于其来源广泛、取材方便、可进行体外扩增、具有多分化潜能、促进造血和具有免疫调节能力等优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临床治疗,以下就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调节
双份脐血移植后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情况
2012年
目的研究双份脐血移植(DCBT)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嵌合状态。方法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男性患者1例,接受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输注5个抗原(5/6)相合和4个抗原(4/6)相合的非血源脐血各1份,移植后19d粒系造血重建。移植后87d,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DCBT后受者及正常供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其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SC表面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受者MSC、外周血、骨髓中供者细胞嵌合率。结果移植后受者MSC与正常供者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以及分化潜能,均能表达白细胞介素6、干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mRNA。DCBT后受者骨髓优势脐血嵌合度达96.4%,外周血嵌合度达95.7%,MSC的优势脐血嵌合度为5.4%,MSC中受者本身部分占94.6%。结论DCBT后,受者造血重建仅来自于其中1份脐血。移植后骨髓MSC大部分来源受者本身,部分嵌合的供者MSC来源于植入的单份脐血。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伴DNMT3A基因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伴DNMT3A突变正常核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CN-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伴DNMT3A突变CN-AML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3月至2014年5...
孙妍珺徐杨杨贞田竑仇惠英孙爱宁陈苏宁吴德沛
大鼠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修复期限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大鼠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期限,观察自体神经移植对大鼠陈旧性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切除大鼠左侧部分坐骨神经,制作神经缺损模型。神经损伤后1、3、6个月用对侧自体神经修复神经缺损作为A1、B1、C1组,不予修复作为对照A2、B2、C2组。术后每周观察步态、足趾皮肤及腿部肌肉的变化。第2次术后3个月,进行电生理检查、荧光金(fluorogold,FG)逆行示踪、腓肠肌Masson染色、再生神经亮绿-变色酸2R-磷钨酸法染色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神经损伤后各组大鼠均有足部溃疡、跛行等失神经表现,修复术后2个月,A1、B1组溃疡愈合,跛行改善,其余各组仍有溃疡、跛行。修复术后3个月,A1、B1、C1组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为(21.84±6.74)、(20.02±4.17)、(16.09±8.21)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potential,CAMP)波幅分别为(12.68±4.38)、(9.20±3.43)、(1.22±0.39)mV,A1、B1组与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2、C2组未记录到CAMP。FG逆行示踪观察,A1组阳性细胞最多,胞体较大,B1组居中,C1组阳性细胞最少,胞体最小。腓肠肌Masson染色示A1、B1组腓肠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C1、A2、B2、C2组肌纤维明显萎缩。A1、B1、C1组肌纤维横截面积为(340.73±118.46)、(299.88±119.75)和(54.33±53.43)μm2,A2、B2、C2组为(78.60±51.38)、(65.62±25.36)和(40.93±28.22)μm2。A1、B1组与C1、A2、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形态观察,A1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多,直径粗,髓鞘厚;B1组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和形态与A1组相似;C1组中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少,纤维细,髓鞘薄;A2、B2、C2组则仅见SC及增生的胶原纤维。结论自体神经移植能不同程度修复缺损1个月和3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但对缺损6个月的大鼠坐骨神经修复作用不�
姚健林潇哲田竑施伟焦海山王晓冬
关键词:陈旧性损伤坐骨神经缺损自体移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