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莹
- 作品数:20 被引量:197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疏血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血凝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用疏血通注射液6mL/d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病人进行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和血凝系统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82.5%(P<0.05);疏血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的脑血流速度;且治疗组在降低血液黏稠度和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及降低血液黏稠度作用。
- 李银白莹丁英奇康金旺季建中杨敬芳于晓云宋征宇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疏血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
- 脑出血患者血肿冲洗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动态变化的意义
- 2008年
- 李银康金旺于晓云陈兰英白莹季建中陈宗羡曹宝森
-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 优质护理对住院脑梗死患者疾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7年
- 脑梗死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神经系统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是老年人,但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梗死的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机体血管发生急性堵塞而导致脑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使患者在运动、语言以及神经等方面的功能出现缺失。该病的急性期病死率在10%左右,而疾病复发率与致残率却相当高,均在40%~60%以上。
- 白莹吴晓芸
-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疾病预后优质护理住院系统性疾病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脑出血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临床研究
- 李银于晓云康金旺薛茜丁英奇杨敬芳曹保森白莹吕淑芳季建中沈文梁丽英段永刚陈兰英李新军李晓静宋征宇
- 该项目通过临床观察和试验研究,以临床发病的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炎性细胞因子在脑出血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炎性细胞因子出现高峰时间与脑出血水肿高峰时间相一致,炎性细胞因子与出血量相关,炎性...
- 关键词:
-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脑出血抗炎治疗
- 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联用对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血凝及纤溶系统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脑心通+丹红注射液)和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各40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尿便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流动力学、血凝分析、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指标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下降(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D-二聚体阳性率明显升高(P均<0.05)。认为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联用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 李银康金旺季建中杨敬芳白莹于晓云陈兰英宋征宇
- 关键词:脑心通丹红注射液血流动力学血凝分析
- 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治疗心力衰竭合并COPD对患者心功能和SGRQ评分的影响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150例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试验组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3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3、6个月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6 min步行距离,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观察3组患者呼吸症状(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喘息、呼吸困难)、活动受限(日常生活、家务、娱乐、运动等)、疾病影响(社交、情绪、不安等)和SGRQ总分,并对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心率和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2治疗3、6个月心率、收缩压、舒张压、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2治疗6个月6 min步行距离与治疗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2治疗3、6个月心率、收缩压、6 min步行距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舒张压仅在治疗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2治疗3、6个月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SGRQ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2治疗3、6个月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SGRQ总分高于试验组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出现心动过缓1例,低血压1例,不良反应率为4%,试验组2出现低血压4例,呼吸困难4例,水肿2例,不良反应率为16%。2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对心力衰竭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种药物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
- 田跃雷王跃慧魏淑莲白莹梁文华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功能圣乔治呼吸问卷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炎性因子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 王跃慧田跃雷梁文华白莹吴玲玲
- 关键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血管病
- 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相关因子及血气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研究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相关因子及血气的影响。方法 150例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1、试验组2,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1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试验组2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观察3组治疗效果,治疗前、治疗3、6个月时患者外周静脉血中B型钠尿肽(BNP)、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内脂素、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检测患者外周动脉血中动脉氧分压(Pa 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对照组治疗3、6个月时BNP、NT-pro BNP、CRP、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1、2治疗3、6个月时BNP、NT-pro BNP、内脂素、CRP、IL-6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比较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2治疗3、6个月时NT-pro BNP、CRP和IL-6水平显著高于试验组1(P<0.05)。3组治疗3、6个月时Pa O2、Pa CO2和Sa O2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6个月与治疗3个月比较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与卡维地络治疗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以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疾病的进展,减少患者炎性反应,但比索洛尔作用更明显,对患者血气影响较小,临床应用较安全。
- 田跃雷王跃慧魏淑莲白莹梁文华
- 关键词: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索洛尔卡维地洛
-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部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考察缺血性脑血管痛患者中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探讨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科共收住院经确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8例。测量并记录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部位、程度,病变类型、特点及分布,侧支循环、Willis环开放)。考察引起动脉狭窄的高危影响因素。动脉狭窄主要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狭窄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卒中史、高血脂、吸烟等(P〈0.05)。经Logistic回归发现,这些因素均与动脉狭窄的发生具有显著性相关(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脑卒中史以及吸烟等均为动脉狭窄发生的高危影响因素。
- 王跃慧梁文华白莹田跃雷吴玲玲
-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分析高危因素
- 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2)。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疗程1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血脂(TC、TG、LDL-C、HDL-C)、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不良反应、复发情况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75%、9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消失时间、总治疗时间明显缩短,TC、TG、LDL-C、血浆黏度比、纤维蛋白原、血沉及复发率明显降低,HDL-C、脑血管储备能力、屏气指数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良好,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脑血管储备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王跃慧田跃雷梁文华白莹吴玲玲
- 关键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