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聪

作品数:9 被引量:154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降水
  • 3篇定量降水
  • 3篇定量降水预报
  • 3篇天气学
  • 3篇降水预报
  • 2篇暴雨
  • 1篇多尺度
  • 1篇汛期
  • 1篇汛期暴雨
  • 1篇站点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突变
  • 1篇气候
  • 1篇气候特征
  • 1篇气候特征分析
  • 1篇前汛期
  • 1篇前汛期暴雨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过程

机构

  • 9篇广州市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广...
  • 3篇广东省气象台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罗聪
  • 4篇胡胜
  • 3篇高亭亭
  • 2篇李怀宇
  • 2篇曾沁
  • 1篇孙广凤
  • 1篇黎伟标
  • 1篇吴乃庚
  • 1篇易爱民
  • 1篇温晶
  • 1篇陈炳洪
  • 1篇林良勋
  • 1篇杨国杰
  • 1篇温之平
  • 1篇伍志方
  • 1篇何如意
  • 1篇丁张巍

传媒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广东气象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年份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近50年来南海海面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最新的OAFlux洋面蒸发量资料,使用EOF经验正交分解、谐波分析、小波变换、功率谱分析、趋势分析、M-K检验等方法,对南海海区蒸发量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海地区的蒸发量空间分布上秋冬季节最强,其次是盛夏季节,而春季最弱。2)南海海面蒸发量表现为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相变化型两个主要模态,并可以解释总方差60%以上的变化。3)在2—5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尺度上,南海海面蒸发量与12—2月Nio3.4区海温距平存在较大相关。距平合成分析表明,在强La Nia年,南海海面蒸发表现南北蒸发反相变化型,南海北部为正距平区,南部为负距平区;而在强El Nio年,整个南海几乎全为正距平区。4)南海海面各个季节的蒸发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2—5年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10—14年的年代际变化,这些周期振荡在南海海面蒸发量演变的不同阶段显著性不一。5)不仅从多年平均的年际变化上看南海海面蒸发量在1997年发生突变,而且四季的蒸发量也均在1980年代后期发生过由偏弱转为偏强的突变。
丁张巍黎伟标温之平罗聪
关键词:蒸发突变周期
基于雷达外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广东2010年出现的四次暴雨过程,检验分析了临近预报系统(SWAN)和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GZMM)中的定量降水产品对晴雨及不同类型降水的预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临近预报系统和数值模式在0-6小时范围内的预报能...
胡胜罗聪黄晓梅李怀宇何如意
关键词:定量降水预报
基于雷达外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广东2010年出现的四次暴雨过程,检验分析了临近预报系统(SWAN)和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GZMM)中的定量降水产品对晴雨及不同类型降水的预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临近预报系统和数值模式在0-6小时范围内的预报能...
胡胜罗聪黄晓梅李怀宇何如意
关键词:降水
文献传递
广州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44
2012年
利用广州站1951~2009年的降水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分析广州在过去59年前汛期(4~6月)暴雨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得出以下结论:1)广州前汛期暴雨累积雨量与前汛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增加趋势,前汛期暴雨贡献率呈现波动变化;2)5、6月份的暴雨占前汛期累积雨量的比例呈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未来10年广州可能再次进入5月份暴雨高发期;3)前汛期暴雨频次约占全年暴雨频次52.1%,其小波功率谱呈现4~8年的周期振荡,且在1987~2003年最为显著;4)广州前汛期暴雨偏多的年份,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华南地区交汇的机会多,广州暴雨偏多,而暴雨偏少的年份,是极圈附近冷气团过于强盛而海上暖气团过于弱或者冷气团有一定的势力,但是海上暖气团过于强盛,华南地区由单一气团控制,广州暴雨偏少。
高亭亭梁卫罗聪温晶
关键词:天气学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小波分析锋面暴雨
基于雷达外推和中尺度数值模式的定量降水预报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应用广东2010年出现的4次暴雨过程的气象资料,检验分析了临近预报系统(SWAN)和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GZMM)中的定量降水产品对晴雨及不同类型降水的预报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临近预报系统和数值模式在0~6 h范围内的预报能力的交叉点。结果表明:首先,对于晴雨预报,SWAN系统中降水产品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预报效果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且高分辨(0.02°)产品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低分辨率(0.12°);GZMM降水产品(0.12°)在1~3 h预报能力逐步提升,在4~6 h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对于分辨率同为0.12°的SWAN系统和GZMM模式产品,在第1和第2 h,SWAN产品的CSI评分分别为0.504和0.442,高于GZMM的0.306和0.375,但从第3小时开始GZMM产品CSI评分略高于SWAN产品,表明此后华南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晴雨的预报能力优于SWAN系统,交叉点介于2~3 h。其次,进一步检验了上述产品对弱降水(1小时雨量为0.1~2 mm)、一般性降水(2~10 mm)和较强降水(超过10 mm)的预报能力。对于弱降水,GZMM产品CSI评分在0~6 h维持在0.23,高于SWAN产品,表明GZMM模式对于弱降水的预报能力在整体上要强于SWAN系统。对于一般性降水,在0~3 h,分辨率为0.12°的SWAN产品CSI评分高于GZMM产品;两者的CSI评分曲线的交叉点介于3~4 h,即从第4小时开始,GZMM降水产品预报效果更好。对于较强降水,无论是SWAN系统还是GZMM模式,预报能力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弱;但SWAN系统在整体上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要优于GZMM模式。
胡胜罗聪黄晓梅李怀宇何如意
关键词:降水
“狮子山”持续性强降水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格点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狮子山"持续性强降水进行分析,找出了其相应的天气环流特征。
高亭亭罗聪易爱民
关键词:冷平流
临近预报系统(SWAN)产品特征及在2010年5月7日广州强对流过程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1年
介绍了临近预报系统(SWAN)产品分类和特征。SWAN系统包括6大类产品和功能:基于实况资料的探测和分析产品、外推预报产品、数值模式与雷达资料的融合预报产品、实时客观检验产品、灾害性天气综合自动报警,以及预报预警制作和发布功能。SWAN系统在2010年5月7日广州地区强对流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在一条东南-西北向弓状强回波带影响广州地区期间,最大反射率因子维持在60 dBZ以上,在01:12达到69 dBZ;最大反射率因子对应的高度从00:30开始抬升,至01:00前后最高,为5 km,至01:42才显著下降到3 km以下;风暴体内垂直积分含水量和回波顶高的极值分别为58kg/m2和14.9 km。选择7日00:00~05:00时段对部分预报产品进行客观检验统计分析:对于反射率因子外推预报产品,在预报时效为30 min、反射率因子等级为30~45 dBZ时,命中率(POD)、空报率(FAR)和临界成功指数(CSI)分别为0.77、0.20和0.64;在60 min时,POD、FAR和CSI分别为0.65、0.30和0.50,整体表现较好。对于风暴识别和追踪产品,在30 min预报时效,风暴体预报位置在经向和纬向上的绝对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5.9和6.2个格点(格点分辨率为0.01°),风暴样本数为233个。
胡胜孙广凤郑永光罗聪李怀宇
关键词:天气学临近预报系统强对流
精细化逐时滚动温度预报方法及检验被引量:36
2012年
以Grapes数值模式预报为基础,首先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对Grapes模式的温度预报进行释用,再将模式统计输出方法应用于卡尔曼滤波结果,从而得到站点逐时滚动温度预报,最后通过站点-格点映射方法将站点预报误差反馈到最匹配的格点上,实现精细化逐时滚动温度预报(SHUF)。检验结果表明,Grapes模式的24小时温度预报CSI评分稳定在0.4左右;卡尔曼滤波方法的CSI评分介于0.47~0.43之间;而SHUF的CSI评分在1~6小时内由0.91降至0.64,7~16小时的CSI评分由0.6逐渐降低至0.52,17~24小时的CSI介于0.5~0.45之间,均优于同期Grapes模式预报和卡尔曼滤波释用结果。精细化逐时滚动温度预报方法利用最新的气象观测要素对数值模式预报的结果进行订正,可有效改进数值模式的短时温度预报能力。
罗聪曾沁高亭亭陈炳洪
关键词:卡尔曼滤波
广东高空槽后暴雨的多尺度天气特征及概念模型被引量:19
2012年
2010年5月6—7日广东出现了罕见的高空槽后大暴雨过程。利用华南区域气象观测站、加密自动站和NCEP分析资料等,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天气系统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局地经向环流模式和尺度分析技术诊断探讨其可能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西移配合高空急流北退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高层辐散条件。在前倾槽形势下(500 hPa高空槽移出广东、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锋仍在南岭附近),低层暖湿不稳定配合高空槽后干冷空气的下传,对广东上空不稳定能量释放起到增强作用,强降水主要发生在锋区南侧。数值诊断结果进一步表明,激发暴雨过程的主要物理因子为潜热加热和温度平流。潜热加热是暴雨的正贡献和反馈最直接因子,而北方冷空气一方面通过温度平流直接激发广东地区的上升运动,同时通过促进水汽辐合抬升区南移并释放潜热,是暴雨过程的重要触发机制。此外,空间滤波分析表明,弱冷空气越过南岭后扩散南下和形成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对强降水落区和增幅起关键作用,暴雨业务预报对此类弱冷空气在地形作用下扩散南下的影响需要更加关注。
吴乃庚林良勋曾沁伍志方杨国杰罗聪
关键词:天气学暴雨高空槽冷空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