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颖

作品数:13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帕金森
  • 7篇帕金森病
  • 5篇基因
  • 4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震颤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震颤
  • 2篇多巴
  • 2篇帕金森病患者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
  • 2篇病患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能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巴胺能神经...
  • 1篇多巴反应性肌...

机构

  • 12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肖颖
  • 11篇张本恕
  • 3篇赵鹏
  • 2篇孔屏
  • 2篇孙峰
  • 1篇翟翬
  • 1篇李晓文
  • 1篇谢炳均
  • 1篇陈蕾
  • 1篇张明义
  • 1篇李琪
  • 1篇陈欣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UCH-L1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泛素蛋白羧基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基因第3外显子54C/A及第4外显子277C/G多态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75例散发性PD和100名健康对照者UCH-LI C/A和C/G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结果(1)UCH-LI C/A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分布,在PD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A等位基因和AA基因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在对散发性PD与对照组UCH-L1基因分析中,未发现C/G的多态性。结论(1)UCH-LI C/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PD患者遗传易患性有关。(2)UCH-LIC C/G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散发性PD患者遗传易患性不关联。
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帕金森病外显子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神经元神经毒性损伤的保护被引量:1
2008年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机体清除自由基的重要抗氧化保护系统之一。健康人脑内GSH含量丰富,细胞内GSH含量中度减少时不会导致细胞死亡,但是会增加细胞对毒性物质的易感性^[1]。现已证实,帕金森病(PD)患者黑质中GSH减少约50%,而且GSH的减少具有疾病和部位选择性,
孔屏陈欣张明义赵鹏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还原型谷胱甘肽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GSH含量病患细胞死亡
特发性震颤遗传学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是以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为唯一临床表现、病因未明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ET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时出现,经数年后逐渐明显而呈持续性。
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特发性震颤染色体基因
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的关联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铁相关基因转铁蛋白(Tf)258G/S及转铁蛋白受体(TfR)82S/G多态性与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帕金森病(PD)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61例华北地区PD患者(华北PD组)、56例西北地区PD患者(西北PD组)及两地各70名健康对照者之间的Tf258G/S和TfR 82S/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结果(1)可258G/S位点:两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S基因型均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PD之间、两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TfR 82S/G位点:两PD组、两对照组之间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fG/S位点多态性与华北、西北地区PD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等位基因G、杂合基因型GS增加了PD的易患性。(2)TfR S/G位点多态性与中国华北、西北地区PD患者患病率无关。
肖颖张本恕李琪李晓文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型多态性
盐酸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观察司来吉兰治疗早期帕金森病(P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空白对照法,将60例已用安坦、金刚烷胺、维生素E联合治疗的早期PD患者分为司来吉兰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前者在原用药物剂量不变的基础上添加盐酸司来吉兰片5mg/d,疗程8周。采用改良Webster评分评价药物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司来吉兰组治疗后4周及8周时改良Webster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司来吉兰组总有效率为76.7%,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司来吉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PD治疗用药。
赵鹏张本恕肖颖孔屏孙峰
关键词:司来吉兰帕金森病疗效疗程
A2M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的关联
2006年
目的探讨α2-巨球蛋白基因(α2-macroglobulin gene,A2M)第24外显子1000G/A及第18外显子5′端剪接点5个碱基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D)多态与中国北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87例PD、73例ET和100名健康对照者A2MG/A和I/D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进行检测。结果(1)A2M基因G/A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PD与ET、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G等位基因和GA基因型明显高于ET、对照组(P<0.05);而ET与对照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2M基因I/D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PD、ET、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A位点多态与PD的发病有关联,G/A位点多态与ET无关。(2)I/D位点多态与中国北方PD、ET无关。
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遗传多态性
脑膜癌病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MC)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对45例M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MC以颅内高压和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头CT及MRI平扫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头MRI增强扫描可有阳性发现。结论MC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头MRI增强扫描对诊断MC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反复脑脊液检查找到癌细胞是确诊的依据。
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肿瘤转移脊椎穿刺磁共振成像脑膜癌病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和基因诊断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I(GCHI)基因突变。方法对18例家族性和17例散发性DRD患者按发病年龄分为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发病组,对3组患者进行病史采集、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神经心理测试和头颅CT或MRI扫描。对其中26例患者及1名无症状家族成员进行GCHI基因的突变分析。选取35例无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结果(1)儿童期发病组(15/15)、青春期发病组(6/6)与成人期发病组(7/14)比较,症状具有日间波动性者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25,P=0.001),且症状波动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720,P〈0.01)。(2)3组间姿势性震颤的发生率(7/15、5/6、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3,P=0.018),姿势性震颤发生率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399,P=0.018)。(3)3组患者腱反射亢进的发生率(11/15、1/6、4/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09,P=0.016),腱反射亢进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29,P=0.010)。(4)病例组汉密尔顿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均高于对照组。(5)在其中1个家系检出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结论DRD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表现与年龄密切相关,GCHI基因杂合型点突变A224G可能导致发病。
陈蕾张本恕孙峰赵鹏肖颖
关键词:突变
铁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被引量:5
2018年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均为中枢神经系统较常见、病因未明的退行性疾病。研究显示,过多的铁在体内积聚,将诱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自由基。使线粒体电子传递系统受损、细胞内电解质失衡、蛋白酶作用加强、膜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最后导致细胞死亡,出现PD、AD等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
肖颖张本恕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脂质过氧化反应退行性疾病氧化应激反应
三重刺激技术诊断良性单肢肌萎缩症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分析三重刺激技术(TST)诊断良性单肢肌萎缩症(BMA)的相关指标,评估该技术诊断BMA的指导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析方法,对15例BMA患者和15名健康人进行TST检测,记录刺激引出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波幅、面积和负波时限,分析TST波幅和面积衰减比值。结果BMA患者和健康人的TST波幅、面积衰减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MA患者的TST波幅、面积衰减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结论TST在诊断BMA中具有一定的神经电生理指导价值。
肖颖谢炳均翟翬
关键词:肌萎缩诱发电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