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伟
- 作品数:62 被引量:189H指数: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跨世纪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被引量:18
- 2006年
-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脊椎压缩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为病例-对照研究,入选250例有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另有250名无脊椎压缩性骨折的绝经后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有胸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并应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左股骨近端各部位BMD。结果脊椎压缩性骨折组身高、体重、腰椎2~4和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腰椎2~4 BMD是发生脊柱骨折的预报因子(r=-0.416,P<0.01)。身高和全髋部BMD与骨折次数和骨折椎体数目呈负相关(均P<0.01)。按股骨颈和全髋部BMD值,骨折组骨质疏松检出率各为50.8%和50.4%;另外剔除在腰椎2~4发生椎体骨折53例,按腰椎2~4 BMD检出骨质疏松占64.5%。同时,腰椎2~4、股骨颈或全髋部BMD值低于-2.5s者发生脊柱压缩性骨折的风险分别是BMD正常者的4.76、2.36和3.52倍。结论腰椎呈低骨量是发生脊椎压缩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身高的下降和全髋部低BMD值是骨折发生次数和受累椎体数目的危险因子;对绝经后妇女在重视BMD测量的同时,应重视脊柱X线正侧位检查。
- 张浩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伟伟胡云秋李淼刘玉娟何进卫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脊椎压缩性骨折绝经后妇女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市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无相关性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了解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筛选370名年龄47~75岁无血缘关系的上海市汉族绝经后妇女,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2~4和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和Wards三角的BMD,按BMD值分为152例骨质疏松患者和218例对照组。IL1RA基因型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和电泳鉴定。结果在整个人群中,IL1R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是A1占94.3%,A2占4.6%和A4占1.1%,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定律。在骨质疏松组和对照组中IL1RA等位基因A2型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χ2=3.30,P=0.069)。无论是在整个人群还是各亚组中,均未发现IL1RA基因多态性与各部位BMD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显示IL1R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高加索人群有显著差别,IL1RA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上海市绝经后妇女BMD变异或骨质疏松的遗传因子。
- 何进卫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云秋李淼张浩胡伟伟刘玉娟
- 关键词:骨密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市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无相关性
- <正>目的:早期研究提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等位基因A2是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子,但最近匈牙利人和韩国人绝经后妇女的数据与该发现不符。因此,IL—1RA等位基因A2的作用与骨质疏松的易感性还未明确。本研究目...
- 何进卫章振林秦跃娟黄琪仁胡云秋李淼张浩胡伟伟刘玉娟
- 关键词: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绝经妇女
- 文献传递
- 国人COL1A1和COL1A2突变致成骨不全家系内表型不一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123个汉族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家系中存在表型不一的家系比率,并探讨导致同一突变不同表型的潜在机制。方法分析123个汉族OI家系(包括以往研究的117个家系)中存在表型不一的家系比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SNa Pshot分型技术检测21个家系先证者及其表型不一家系成员的血液和口腔黏膜的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中COL1A1和COL1A2基因21个SNP位点的分型,从而检查体细胞样本的嵌合率。同时检测2个存在COL1A2基因同一突变(c. 1009G>A)家系的甲基化程度差异。结果在123个OI家系中,21个(17. 1%)家系存在表型不一,仅1例先证者的父亲显示体细胞基因镶嵌,其血液中有43. 1%突变等位基因,口腔上皮细胞有39. 6%的突变等位基因。在2个存在COL1A2基因同一突变(c. 1009G>A)的家系中,2例先证者的甲基化程度均高于其母亲。结论国人OI家系内COL1A1和COL1A2基因同一突变发生不同表型的比率为17%。在这21个表型不一的家系中只有1例(4. 8%)先证者的父亲存在体细胞镶嵌。甲基化程度可能与表型严重程度有关。在遗传咨询时,对先证者无临床表型的家属进行致病基因的突变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 张浩汪纯岳华顾洁梅胡伟伟何进卫傅文贞魏占英章振林
- 关键词:成骨不全COL1A1突变不同表型
- 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冬季维生素D状况被引量:29
- 2011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绝经后妇女在冬季(12月份)维生素D的状况。方法在社区101例年龄63.7±7.0岁健康绝经后妇女中,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PTH),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及空腹血糖。所有研究对象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BMD),同时用问卷调查生活方式。结果本研究101例绝经后女性血清25(OH)D平均值为17.09 ng/ml,PTH平均值51.0 pg/ml,维生素D缺乏者占(<20 ng/ml)68%,维生素D不足者(20~29 ng/ml)占了30%,只有2例维生素D充足(>30 ng/ml)占2%。PTH均值在维生素D缺乏组中(53.7 pg/ml)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44.8 pg/ml),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未发现血清25(OH)D与PTH有线性回归关系。同时未发现血清25(OH)D与血钙、BMD或BMI相关。结论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在冬季维生素D普遍不足,维生素D缺乏组的PTH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低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应引起重视。
- 张浩黄琪仁章振林顾洁梅胡伟伟刘玉娟胡云秋李淼
- 关键词: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绝经后妇女
- 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妇女1年间的β-CTX和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通过观察阿仑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1年后骨密度和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了解骨密度变化与骨吸收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入选了3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70mg/w,碳酸钙600mg/d和维生素D125IU/d,治疗12m。在基线和治疗12in后进行DXA骨密度测定,在基线、治疗3m和12m后测定骨吸收指标β—CTX。结果治疗1年后腰椎2~4、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均有上升,而所有受试者治疗3m后β—CTX均较基线下降(74.21±43.66)%。治疗3m后β—CTX的变化率和治疗12m后腰椎2~4和股骨颈骨密度绝对值呈相关(Betastd=-0.418,P=0.017;Betastd=-0.321,p=0.032)。结论治疗3m骨吸收指标β-CTX的变化率有望成为预示患者对阿仑膦酸钠反应的早期指标。
- 邵冲张浩胡云秋胡伟伟顾洁梅刘玉娟何进卫章振林汪纯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转换指标骨密度
- 两种骨质疏松筛选方法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7
- 2009年
- 目的分别评估亚洲骨质疏松筛查工具(OSTA)及上海市绝经后妇女低骨量简易筛选方法(STLBMS)与上海市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及椎体骨折的关系,并比较两种筛选方法对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方法共入选988例绝经后妇女,有或无脊椎压缩性骨折各494例。两组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并计算OSTA与STLBMS指数。结果两种筛选法均显示骨折组风险指数更高(P〈0.001);在两组中分别比较两种筛选法,均显示STLBMS法的风险指数更高(P〈0.001)。OSTA与STLBMS指数与骨密度均正相关(r=0.336~0.562和r=0.383~0.570,P均〈0.001);而两种筛选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r=0.974,P〈0.001)。以OSTA≤-1和STLBMS≤5为分界点,OSTA与STLBMS法诊断骨质疏松的工作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和0.74;在预测椎体骨折方面,OSTA与STLBMS法的AUC分别为0.55和0.57。结论OSTA和STLBMS筛选法均与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也有助于椎体骨折的发现,两种方法对骨质疏松和椎体骨折发生的预测能力没有统计学差异,是理想的骨质疏松筛选工具。
- 张浩章振林黄琪仁胡伟伟陆敬辉胡云秋李淼刘玉娟
- 关键词:骨密度椎体骨折骨质疏松
- COL1A1和GOL1A2基因10个SNP及单倍型与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风险的硏究
- 目的:I型胶原蛋白是骨基质主要组成成分,COL1A1和COL1A2是分别编码I型胶原α1和α2链的基因。COL1A1和COL1A2是骨质疏松重要的候选基因。迄今,尚不清楚COL1A1和COL1A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骨质...
- 胡伟伟何进卫章振林
- 关键词:I型胶原蛋白绝经后妇女脆性骨折单倍型
- 绝经后妇女血清FGF21与骨密度、骨转换指标以及骨折相关性
- 胡伟伟章振林
- 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四个家系WISP3基因突变筛查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观察进行性假性类风湿样骨发育不良(progressive pseudorheumatoid dysplasia,P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并筛查致病基因WISP3的突变类型。方法抽取所有受试对象的静脉血5 m L,抗凝保存于-80℃冰箱,利用常规方法抽提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对4个家系的先证者致病基因WISP3进行检测,再对其父母亲进行突变位点检测。结果 4个家系先证者中均发现WISP3基因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其中家系1中的突变位点p.Cys209Metfs X21、家系2突变位点p.Tyr116X、家系3突变位点p.Cys114Trp和家系4的突变位点p.Cys223Gly均为首次报道的新发现位点。结论 PPD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临床特点及典型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首次发现了WISP3基因4个新突变位点,开展WISP3基因检测有助于PPD确诊。
- 胡伟伟章振林
- 关键词:突变